友快網

導航選單

袁崇煥的成名之戰天啟六年寧遠血戰,袁崇煥為何能以少勝多呢?

這說起袁崇煥,袁大督師,那肯定就能在網上掀起一波罵戰,毛文龍粉絲和袁崇煥粉絲的罵戰早在本人15年進入貼吧的時候就已經如火如荼了,那麼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袁大督師的成名之戰———天啟六年寧遠血戰。

首先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此戰(特指寧遠攻防戰)後金軍就是戰敗者,這點連向來喜歡吹牛不打草稿的《滿文老檔》都承認了“前寧遠城凍,掘之未墮,自以為得計,遂詐稱議和,乘機築城耳。不願太平,而願兵戈,乃不易也。縱能加固數城,而其所有城池及田禾,能盡堅固乎?”“然明乘修葺寧遠,不肯罷兵,遂往徵寧遠。時因城牆凍,掘之未墮,是以班師。”

還有一句比較重要的話那就是“去嵗寅年,我發兵寧遠,因遇霜凍,不取而還。喀爾喀以為我軍盡殺,專意助明,移營逼我。”喀爾喀蒙古以為後金軍精銳在寧遠城下敗亡殆盡,所以幫助明朝,緊逼後金疆域,劫殺後金派往科爾沁蒙古的使者,然後遭到了後金的討伐。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這一戰應該是後金在遼東拉鋸中,比較大的一場敗仗,否則喀爾喀蒙古也不可能“以為我(後金)軍盡殺”然後“專意助明,移營逼我(後金)。”

但可能又有人要說了,既然寧遠大戰之中後金遭受了慘重的失敗,可為什麼其損失只有“遊擊二人。備禦官二人。兵五百人”?也就是說清政權只承認損失了500餘人,但是這個現象也不難解釋,畢竟清方史料習慣性地吹牛不打草稿,比如撫順清河之戰中,滅張承胤部(6000人左右),無論是《清實錄》也好,還是《滿文老檔》也好,都只承認死了兩人,張部則十去八九“陣斬總兵張承胤、副將頗廷相、參將蒲世芳、遊擊五人及千把總五十餘人追擊四十里而還獲馬九千匹甲七千副、兵仗器械、不可數計明兵逃歸者十無一二我軍止損廝卒二人還至邊界駐營。”

然後最搞笑的就是,“我軍止損廝卒二人還至邊界駐營”之後《清太祖實錄》又記載“諸貝勒大臣奮勇先進者論其功之大小軍士被傷者按其傷之輕重、分別賞賚有差。”既然只損失了兩個人,那為什麼之後又會有“被傷者按其傷之輕重、分別賞賚有差”?可見因為受傷而受賞者也不在少數,所以以此推斷,後金付出的代價雖然並不大,但是肯定也不止戰死兩個人。所以說清方史料一貫的作風已經決定了他們在傷亡數字的記錄上肯定是十分不可靠的,不斷地違反常識,而且不斷自抽。

所以這麼看,清朝還是挺給袁大人面子的,承認損失500人。而明方的後金軍傷亡記錄雖然說相對準確一些,但是肯定更不靠譜,寧遠之戰之後,明方的戰果是“庚辰:兵部覆遼東經略高第題寧遠捷功: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獻俘,報可。”《明熹宗實錄》首級只有269顆,另外有18名俘虜,這個記錄遠遠低於清方記錄,於是有些朋友就綜合起來,認為清方的傷亡數字記錄500人是合理的,十門大炮,發射實心彈,轟了兩天,死五百人還是比較合理的,但只要稍微翻一下《明實錄》就不難發現一點,明方抵禦蒙古入侵的斬首數字也是很低的,低於200級的記錄數不勝數。

比如明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延綏總兵趙岢分部銳卒,令管標兵原任遊擊李希蜻由東路神木堡出塞搗虜帳於半坡山;管前鋒總旗吳花、中哨指揮徐執中等由西路定邊營出塞,擊虜騎於蕎麥湖。”斬首190多顆首級,結果繳獲的馬匹牲畜器械卻數以千計。還有萬曆三十一年“虜犯洮、岷,陝西總兵官蕭如薰等引兵御之,戰於松山奔挽間,前後擒斬虜級八十二名顆,番級共二百五十三顆,收穫降番共五千一百四十四名口,奪獲畜、器共四千三百八十有奇。。。。。虜犯甘鎮,御虜總兵達雲、司道官李徽猷等出奇設伏,前後擒斬共六十五名顆,奪獲夷器、牲畜以千百…… ”俘獲5000人,斬獲的首級不過300餘,各種亂七八糟的繳獲更是數千。

所以斬首的數字不能直接等於殲敵數字,咱們再來看看寧遠之戰的激烈程度:

天啟六年正月二十四,後金開始攻城“馬步車牌鉤梯炮箭一擁而至,箭上城如雨,懸牌間如蝟,城上銃炮迭發,每用西洋炮則牌車如拉朽。當其至城,則門角兩臺,攢對橫擊,然止小炮也,不能遠及,故門角兩臺之間,賊遂鑿城,高二丈餘者三四處。於是火毯、火把爭亂髮下,更以鐵索垂火燒之,牌始焚,穴城之人始斃,賊稍卻。而金通判手放大炮,竟以此殞城下。賊屍堆積。”城上又是開炮又是開槍,攻城的後金軍開始挖城,上面又是扔火把,又是扔火器,還把鐵鏈子垂下來燒人,終於把挖城的全都幹掉了,明朝自己還崩死了一個通判,然後得到的效果就是“賊無一敢近城”“而攻具器械具被我兵奪而拾之,且割得首級如昨”後金軍焚燒戰死者屍體的壯觀場景也被記錄了下來“俱搶屍於西門外,各磚窯拆民房燒之,黃煙蔽野。”都打到這種激烈的地步了,怎麼可能只死五百人?持續輸出的可不止那十門大炮,還有大量的火器以及冷兵器。

而此次攻打明朝的規模清方也有記錄“戊午。上率諸貝勒大臣。統兵徵明。庚申。次東昌堡。翼日、渡遼河。軍行。分左右翼。排列曠野。一翼直屆南海岸。一翼越遼東至廣寧大路。前後相繼。絡繹不絕。莫測首尾。旌旗劍戟如林。”而留在右屯衛的人就有四萬(這個數字未必可靠)“上留將八人。統步卒四萬。命悉移貯右屯衛。大軍前進。”而之後攻打覺華島的人只有“上命吳訥格、率所部八旗蒙古。更益滿兵八百。往取覺華島。”很明顯這是一支偏師,寧遠守軍是不到兩萬,聯絡瀋陽戰役之前後金精銳主力五六萬左右,而攻克遼瀋廣之後,其必然有大量的人口補充,所以說攻打寧遠的人數最少也應當是4到5萬人左右,不管之後袁崇煥做了什麼,至少他在這場寧遠攻防戰中是勝利者。

而後金的傷亡我個人估計應該在3千至4千人左右,這並不是什麼很奇怪的事情,在攻城戰中尤其是失敗一方傷亡本來就大,要知道隔壁日本在1614年末的大阪攻防戰,德川軍進攻真田信繁據守的真田丸,僅一天之內,陣亡受傷的人數就高達一萬人,而真田丸的防禦水平要遠遠低於寧遠城。

但是我們還有一點是必須強調的,就是關於袁崇煥自身的評價問題,總有人喜歡把他塑造成一個明末的擎天大柱的形象,就如同本文的標題一樣,真就認為“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這種對於袁崇煥的過高評價還體現在一些文藝作品上面,而哪怕單論寧遠之戰,明朝付出的代價依然是慘重“明錦州城守遊擊蕭升、中軍張賢、都司呂忠、松山參將左輔、中軍毛鳳翼、及大淩河、小淩河、杏山、連山、塔山、七城守將軍民。聞我軍至皆震懾。焚其廬舍糧儲而遁。”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上一篇:北慕連續十多天霸榜第一後,枷鎖終於守不住了,第三次衝擊2800,一波
下一篇:王者榮耀:逆版本衝擊巔峰賽,李白小錦兒專門玩李白打進前十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