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姜子牙:一個被姜子牙遺忘的奇人,一個被姜子牙遺忘的偉大人物之一

姜子牙(約前?—約前1015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商末周初,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兵學奠基人。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稱得上是奇人。姜子牙的始祖是輔佐大禹治水的伯益,因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地,因此得姓呂氏。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他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賣酒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效力。

願者上鉤的定力

縱觀姜子牙一生的建樹, 在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影響最大,所以司馬遷在評價他時說“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意思是說後世的兵法權謀皆源於姜子牙。

可以說姜子牙稱得上是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在周滅商的戰爭中,姜子牙作為周的首席謀士,為西周滅商立下了汗馬功勞。

民間有句話叫“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比喻讓別人心甘情願地來上當,在本文裡指的是有才華的人等待賞識自己的伯樂出現,而這個伯樂就好似這句話裡的“願者”。

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說是漂泊不定、困頓不堪,但是他卻滿腹經綸、壯志凌雲,深信自己能幹一番事業。

當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而西部的周國由於西伯姬昌(後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於周,各路諸侯望風依附。而已過花甲之年仍舊壯心不已的姜子牙,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於蹯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事的變化,待機出山。

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鉤著有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

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

一天, 有個叫武吉的砍柴的小夥子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一百年也釣不到一 條魚的!”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到王與侯!”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於傳到了姬昌那裡。姬昌知道後,派一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並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並自言自語道:“釣啊, 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姬昌聽了士兵的稟報後,改派名官員去請太公來。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於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皤溪去聘請太公。二人相遇,談得十分投機。

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歷史、天文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

一日君以舉賢為常,二日官以任賢為常,三日士以敬賢為常。

”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說道: “我先君太公預言: 。 當有聖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太公盼望先生久矣!”

姜子牙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於是,姬昌親自把美 子牙扶上車草,起回宮, 拜為太師,稱“

太公望

”。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後來,姜尚鋪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政治思想工作的先驅

武王伐紂,大軍行進至汜水岸邊,忽然狂風暴雨大作,電閃雷鳴,中軍的大旗給風吹折,連戰鼓也敲不響。更糟糕的是,主帥武王的坐騎驚至失蹄,武王幾乎墜馬。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是當時精通卜筮的人,對武王說:“

這次出兵犯了太歲,而且龜卜告兇,筮佔亦不吉,既然遇到這種天象示警,理應立刻班師。

”當時武王所領的兵只有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而紂王則發兵七十萬駐於牧野以相迎,敵眾我寡,天象又不吉,武王的確有回師之意。

可是姜子牙卻反對周公旦的意見,說道:“紂王挖比干的心,囚禁了叔叔箕子,任用費中當政,弄得天怒人怨,去征伐他正應天象。”於是下令敲毀龜甲,折斷蓍草,以示不信卜筮,大軍冒雨進發。兵至牧野,紂王的前軍倒戈,於是紂王大敗,周人一-舉而克商。牧野之戰前夕的這些異樣的事情給周軍帶來了相當程度上的恐慌,軍心有所鬆動,姜子牙對周軍成功地進行了戰前動員,痛斥紂王的種種無道惡行,激勵了戰士們的鬥志,並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以民為本的思想

姜子牙深知“

民為邦本,民固國興

”的道理,有民則有國,無民則無國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為本,仁政順民的思想。順民就是“重民”、“貴民”。如果國君、人臣和各級官吏不以民為本,以民事為務,而盤剝、殘害民眾,就會使民眾離心離德、離之而去、叛之而反。這樣的民本思想產生在那個剛剛脫離蠻荒時代的奴隸社會是難能可貴的。

姜子牙透過自己長期生活在民眾中的親身經歷,不斷觀察,精心研究,對於民為貴、民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認識,並樹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識,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國治國之中,都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實行仁政,收服民心,使萬民歸心。對如何安靜、 、安定天下, 姜子牙指出:天有其自己的執行規律,民眾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業。君主能與民眾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靜,民眾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應民俗、順民心進行治理,同時宣傳教化,感化民眾。民眾被教化受感化,就會服從政令。

所以說天道無為而能生長萬物、成就萬物,民眾無須給予而能自己富庶,這就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根本道理所在。

總的來說,姜子牙的生少壯窮困卑賤, 直到老年才遇文王、武王, 得展抱負,是所謂大器晚成的典型。他先後賣食、屠牛、賣卜,久處最下層,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人間辛酸無不體味,世上冷暖盡已備嘗。許由是古代的高士,孔子將姜子牙同許由相比,

“許由,獨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因為以利天下為已任,所以姜子牙尋求匡時救世的機遇而不以獨善其身為正。姜子牙走遍各地,盡訪諸侯,尋祖跡於申、呂故地,觀風俗於夷、夏舊族:他幾度出入周國和殷地,如岐陽、豐邑、孟津、朝歌、牧野等地,多次回顧商湯、夏桀的成敗得失。總結出自己的治國帶兵之道,但直至文王渭水訪賢以後,姜尚方才開始了他“

兼利天下

”的大業。歷代典籍對太公曆史地位的公認,充分說明了其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思想理論的博大精深。

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建立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價格跌至26萬,這款車動輒突破50萬,動力比全系車強,你會買單嗎?
下一篇:上廁所,下廚房是什麼意思?上廁所,下廚房的說法怎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