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湛江吳川:二十萬建築工人的故事

有人向我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吳川的農村年輕的留守婦女要比湛江其他縣市區的多?

我想了一下,覺得這個原因要在吳川的土地上面去尋找。

(吳川市)

從1961年開始,吳川的境域都沒有發生過變化,全域面積約為848。5平方公里

而2018年的在籍人口為109。2萬人。人口密度約為1300人/平方公里。

雖然這樣的人口密度不算恐怖,但是對於這裡的農民來說,這裡能夠提供他們的生產土地確實不如雷州半島上遼闊的土地來的恩惠。

地處亞熱帶,且面臨大海,季風氣候,雨熱同季,鑑江之水橫穿吳川,這樣的地理顯得對吳川農民不是很友善,這裡雨水充足,但是水利設施卻很落後;乾旱、洪水、颱風,每一樣都可以農作物造成致命的打擊。

換而言之,這裡依靠耕田種地維持生活,承擔很大的風險。

(徐聞糧食產量低是因為大量土地用於種植菠蘿甘蔗等經濟農作物。)

吳川農民要面臨這個問題:土地少,而且固定不變,但人口卻一直在增長。

所以,吳川人便要想著別的法子去生活,小商品經濟發展過一段時間,營商氛圍自然比湛江其他地區濃厚一點。

(房屋密集的梅菉主城區還處於持續開發中)

在粵西地區,吳川富豪以數量多出名,但那個數量放在全市一百來萬的人口中也只會顯得滄海一粟。如果他們可以代表吳川人最光鮮的形象,我想,那批20來萬的吳川建築大軍。他們,才能代表吳川人最基層最真實的形象。

而吳川建築工人的歷史,還是都得從改革開放說起。

家庭聯產承包制推廣以後,人多地少的吳川自然率先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急需在其他產業裡面緩解就業壓力。

於是,吳川的小型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一般,鞋廠、酒廠、糖廠、機械廠。如今,人均耕地最少的博鋪鎮誕生的拖鞋行業,至今仍緩解著周邊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

但這麼多年來,真正消化掉吳川市溢位來的勞動力的,卻主要是靠建築行業。

而建築工人,似乎是那個時代的選擇。

首要條件是門檻低,對於大部分沒學歷沒文化的農民來說,同樣依賴體力和技巧、同樣要面對風吹日曬、同樣要和水泥土打交道的建築工,需要跨越的行業鴻溝,並沒有這麼大。

另一個條件是時代需求量大,改革開放到現在,無數的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大量的基建專案需要勞動力,公路橋樑、高樓大廈,即使現在,社會建築工人的需求,依舊沒有達到飽和。

所以家中的耕地僅靠婦女便可完成耕種,溢位來的青壯勞動力,能被大批收納的,建築工地便是最佳的選擇。

他們從扛石頭到搬磚到搬水泥,砌磚批灰紮鐵搭架吊梁水電裝修。跟隨著歲月,他們就像練級一樣,為了生活,不斷地學會一個個技能,成為每個工種,漸漸成為最接地氣的力學專家,建築專家。

他們踏進這一個行業,或許只是年輕力壯的少年,轉眼白了鬢髮。多年來輾轉在各個工地,在一座座城市、一個個樓盤被世人所熟知之前,他們在平整的土地前度過最荒蕪的時間,那是那塊土地熱鬧之前最後的寂寞。他們拿著廉薄的工資,卻在中國土地升值的過程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

二十萬的吳川人,在農村的農耕者走向城市建設的開路人,他們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他們獲取了比留在村裡耕田種地更大的收益,但付出的代價也很重大。

職業無分貴賤,但在許多建築工人看來,走上這條職業之路,是他們的人生的下下策。

背井離鄉,居無定所。建築工人承受了傳統中國人最不想承受的點。

每年過完元宵節。每條村的工人便開始在等待包工頭的召喚,一般都是熟人為單位、同一條村的人為伴。大部分的建築工都是離開吳川外出工作,只有少部分的人能常年待在村裡,早出晚歸。

遠離家鄉,意味著更多的樓盤,更多的工地,也就意味著能保證有足夠的工作時間。大部分的建築工都是按日或者按工作量來計算工資,哪一天停工也就意味著沒有收入。

在工地工作,與外出務工有大的不同點,是他們不能把家人帶在身邊。有的是丈夫務工,妻子兒女留守村中,有的是夫妻一同外出,兒女留守在家由老人照料。畢竟,去到建築工地,他們都是住的臨時搭建的鐵板房。那裡沒有學校沒有樂園,享受不到一家人租房在外天倫之樂的場景,家庭異地分離,是選擇這個行業避不開的犧牲。至於家庭教育缺失什麼的,在貧窮面前,也顧不得這麼多了。

所以引回到開篇的那個問題,為什麼吳川多少婦?因為她們的丈夫很大機率就是去工地了,沒法把她帶到身邊。頻繁更換工地也是建築工人要面對的事情,珠三角、廣西、雲南、海南、甚至北京、西安,只要有建築工地的地方,就有可能有吳川工人的出現。

四處漂泊,勞盡一生,歷經辛苦賺的那些錢,在村子裡建的那間三兩層小樓,內外都裝修的好看,只是,他們勞心勞力為了的那個家,一年當中,他們並沒有住幾天。陪伴他們的仍舊是工地裡簡陋的鐵板房。

他們行南走北,一輩子都在幫別人建房子,可一年當中,自己卻很少能舒舒服服地住在自己的房子裡。

2009年以前,建築工的日薪普遍在60-80元,即使夫妻兩人外出工作,也僅僅能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家庭開支、教育開支、建新房子。基本維持收支平衡生活也就比在家務農好一點點,但付出的辛苦顯然要高於務農。

2009年以後,隨著房地產行業的興起,建築工們的工資也開始水漲船高。據瞭解,目前建築工人的日薪可以達到200-600,建築工現在的月收入已經相當於一個都市白領的收入,甚至遠超之。但由於髒累亂苦、居無定所、四處流動的工作特點,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敬而遠之。

另一方面,由於父輩積累的財富和物質條件,年青一代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致使年輕一代不再選擇這個行業。

但他們很多會選擇相關的行業中來,比如裝修材料、建築設計、工程造價。越來越少的吳川年輕人會走上他們父輩的那一條道路,但父輩的工作仍深遠影響著他們的職業選擇。

二十萬建築工對吳川發展的積極意義:作為一個農業縣市,大量願意離開家庭駐紮工地的建築工,緩解了吳川市人多地少的就業壓力,釋放了大量的勞動力。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側面帶動了吳川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吳川大批建築老闆的誕生,也離不開這批勤勞吃苦的工人們在背後的支撐。

在未來,他們揮別這個行業之時,大部分還是會和農民們一樣,終可常年待在農村的家裡,繼續與那些近年來逐漸荒廢的土地為伴,慢慢回味曾經行走在全國各地的辛苦史。

他們工作幾十年,不是房地產開發商的員工、也不是建築公司的員工,甚至都不需要簽訂勞動合同,他們沒有公積金、沒有退休金,社會上更習慣稱呼他們為“農民工”,很多人都只把他們當做是離開耕地的農民,所以一直以來,他們都缺乏身份的認可、缺乏世人對他們的肯定。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

明白他們為家庭生活做出的努力

明白他們為中國經濟做出的貢獻

明白他們用勞動創造生活的不易

上一篇:重新認識全新“SWAT”系列
下一篇:大力發展新能源對西北生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