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中國民樂裡彈撥樂器的前世今生

1995年河北保定曲陽縣王處直墓出土了一幅

白石彩繪散樂圖浮雕,

展現了一支五代時期的女子“民樂天團”,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浮雕中十二名演奏者,向後世展示了十種不同的樂器,包括:

豎箜篌、箏、撥子彈奏四弦曲頸琵琶、拍板、鼓、笙、方響、答臘鼓、篳篥、橫笛

。這些樂器可歸為三類:彈撥樂、吹管樂和打擊樂。經歷千年,它們有的早已消失,有的則不斷改良變化成為現在我們所見到模樣。

今天就來說說古代的

彈撥樂器

。其顧名思義就是用手指或撥子撥絃的樂器,如

琴、瑟、箏、箜篌、琵琶、阮、月琴、柳琴

等。

琴與瑟是我國古老的樂器,相傳均為伏羲所造,其目的是為順暢陰陽之氣和淨化人心。古文獻常把琴和瑟相連,用“琴瑟”來形容和諧,例如用“琴瑟和鳴”比喻夫婦情篤和好。琴瑟之音,如流水,如鳳鳴,如南風,如月行。

即後世所稱“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絃琴,由最初五絃後定為七絃。其音域寬廣,音色沉靜古樸,餘音悠遠,至今流傳,

2006年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覓知音;嵇康刑場上以一首《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千百年來古琴一直是文人雅士愛不釋手的器物,以琴明志寄予其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

古有十大名琴曰:周/號鍾、春秋/繞樑、西漢/綠綺、東漢/焦尾、唐/春雷、唐/九霄環佩、唐/大聖遺音、唐/獨幽、唐/太古遺音、明/奔雷,他們都有一個唯美的名字和一個動人的故事。

最早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後世出土的瑟卻只有二十五根弦,這又是為何?相傳神話時代:“黃帝命素女鼓瑟,但素女將其彈得哀婉慘絕,黃帝越聽越覺得悲傷不能自已,最後派人將瑟破掉一半,心情才漸漸平復。”

瑟,聲音沉靜柔美,在商周被用於宮廷雅樂之中,多與編鐘樂器合奏,至南北朝基本失傳,唐宋以來的瑟已不同於古瑟,至明清已經成為一種禮器。

作為一種樂器,瑟於後世來說可能較為陌生,但在許多古代文學著作中出鏡率卻很高。《詩經》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曹操雲:“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還有李商隱詩中:“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可它卻逐漸沒落,這也許與戰亂,或是編鐘樂的沒落有很大關係。再加上缺少個性化,沒有成為獨奏樂器,逐漸被外形相似、聲音更為高亮的箏代替。

即古箏,又稱漢箏、秦箏,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晉以前為十二絃,後有十三絃或十六絃,現常規為二十一弦。其音域寬廣,音色婉轉清亮,表現力豐富。

關於箏的命名,有多種說法,有說是由瑟分劈而來,也有說是因發音“錚錚”而得名。“

古琴悅心,古箏悅耳”

。不管如何,從古至今這種樂器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深受各階層人士的歡迎和喜愛。有一種說法,箏就是在瑟的基礎上不斷改良而形成的。其名曲有:《高山流水》、《漢宮秋月》、《漁舟唱晚》等。

兩張瑟分別為復原自信陽長臺關1號墓出土的錦瑟和2號墓的黑瑟,最下為如今常用古箏,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環境、演奏形式的改變等諸多因素,古琴可能是上述三種樂器裡唯一依古法流傳下來的樂器。

箜篌

最早稱為坎侯或空侯,古時主要分為

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

三種,為單排弦制。它們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於十四世紀後期漸漸消失,現只能在一些浮雕以及壁畫上看到這些圖樣了。箜篌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詩鬼李賀就曾以一首《李憑箜篌引》讚美宮廷樂師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技藝,更以崑崙山美玉被擊碎,鳳凰鳴叫的聲音形容箜篌悅耳猶如天籟。

遼寧輯安高句麗古墓壁畫臥箜篌

臥箜篌,有七絃。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形狀與琴、瑟相似,和琵琶一樣有品,是

“華夏正聲”

的代表樂器。宋以後失傳。現在韓國、朝鮮的玄琴以及日本的百濟琴都是由我國臥箜篌隋唐時傳入而演變來的。

敦煌壁畫豎箜篌

豎箜篌,一般有二十三絃,被稱為古代版“豎琴”,東漢時由波斯傳入,屬胡樂,也叫胡箜篌。它既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絃,是古代皇室中不可缺少的樂器。盛唐時期,其先後出入朝鮮、日本等鄰國。但在國內,明末漸少使用,後之失傳。

榆林15窟壁畫鳳首箜篌

鳳首箜篌,有十三絃。其造型優美,裝飾華麗,形制與豎箜篌相近,呈船形。東晉初,由印度傳入,屬胡樂。主要用於宮廷演奏,在國內也失傳的較早,但在緬甸卻一直儲存演奏至今,被清代史籍稱為“總稿機”。

現代箜篌

上世紀70年代,我國樂器改革家結合多種樂器,仿造現代豎琴的樣子不斷改良、創新出了雙排弦制的

現代箜篌,

共八十八弦,每排四十四弦。它雖有箜篌之名,但其原理更像是軛琴類樂器而非箜篌類樂器。

現代琵琶

琵琶

最早被稱為“批把”,取名源自其演奏手法,往下彈稱“批”,往上挑稱“把”,即“彈”和“挑”的擬聲詞。後來人們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一起來,便改稱琵琶。歷史上的琵琶分為秦時已出現的直項琵琶及南北朝時期透過絲綢之路由波斯傳入的曲項琵琶,像

阮、月琴、柳琴等形狀類似、大小各異,豎放或斜放在身上彈奏的樂器在那個時候都統稱為琵琶。

直到這些樂器有了自己的名字,琵琶這一名稱,才成為現在我們所認識的琵琶的專有名字。

敦煌壁畫阮(上)與琵琶(下)

琵琶在唐朝得到了一個快速發展,深受唐人的喜愛。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就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它的演奏技巧以及音色。唐以前的琵琶是橫抱用撥子彈奏,到唐後期,因其演奏技巧和製作構造上的日趨成熟,逐漸出現了姿勢由橫抱變為豎抱,演奏方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的情況。至明清時基本定型為豎抱琵琶用五根手指彈奏。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也都是由我國古時傳入。

琵琶作為文武雙全的樂器,文能吟詩作對,柔情哀怨;武能上陣殺敵,戰力十足,所以有“

民樂之王”、“彈撥樂器之首”

的美譽

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塞上曲》、《夕陽簫鼓》等。

這些彈撥樂器發展到了今天,出現了很多流派,形制間也有差異,但終歸也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上一篇:喜上眉梢!武漢迎來一條“飄逸”藍帶,長8.5公里,或成“網紅”
下一篇:宋朝的鬥茶是怎麼出現的?宋朝的鬥茶是怎麼出現的?宋朝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