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滇池被汙染40多年,一度淪為“集汙池”,富人區還敢建別墅?

滇池位於長江上游金沙江支流,是我國重要的高原湖泊,同時也是雲南省最大的淡水湖,被譽為“高原明珠”。

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滇池的水質每況愈下,富營養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藍藻暴發形成的“水華”成了昆明市民的一個“心病”。最嚴重的時候,滇池的外海和草海一度惡臭熏天,湖面覆蓋著一層腥臭的綠膜,成了人人都避之不及的“臭水湖”。

滇池藍藻暴發

關於滇池水質的變化歷程,我們可以從當地的一句民謠中瞭解個大概:“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游泳痛快,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風光不再”。而到了90年代,滇池水質進一步惡化,降為劣五類水,成了中國汙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

滇池為什麼會變成“臭水池”?

滇池從“高原明珠”淪落為“臭水池”,這其中既有人為原因又有自然原因。

在七八十年代,大規模的“圍湖造田”活動導致滇池近岸不斷被改造成標準農田和居民用地,工礦企業也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由此引發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以及農業退水對滇池的生態環境荼毒不淺。

資料顯示,在1953年,滇池近岸的森林覆蓋率還高達59%,大部分湖岸都被綠色植被覆蓋。到了1982年,森林覆蓋率僅有16。5%,綠色植被僅分佈在湖區的西部。人為活動對滇池沿岸生態造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如今的滇池,周邊滿是城區

除了人為活動的影響,滇池本身的地理區位和氣候條件也有其特殊性。

首先,滇池本身就處於磷礦區,地表降水會導致磷元素大量流失,隨著河道進入湖體,進而加劇滇池的富營養化。

另外,按照湖泊的一般演化規律,目前的滇池正處於老化階段,湖盆變淺,泥沙淤積嚴重,湖面不斷萎縮,蓄水量已經不足古滇池的2%。滇池還是一個半封閉湖泊,水體流動緩慢(為藍藻的增殖提供了條件),物質迴圈不暢,淨化能力低,這些都是滇池本身的“弊病”。

從地勢方面來看,滇池恰恰位於城區的最低窪地帶,排水不便。在這樣的地形條件下,城市排放的生活汙水會源源不斷地匯入滇池。尤其是在每年的5~10月,這一時期降雨集中,地表徑流不可避免地會引發嚴重的面源汙染。每當暴雨來襲,滇池的汙水處理廠即便滿負荷運轉也很難將所有的汙水處理掉,只能任其排放到滇池。

滇池的生態保衛戰

滇池的生態治理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已經有40年的時間。

在1993年,昆明市政府對滇池湖面上的養魚網箱進行了全面取締,解決了內源性汙染的問題。同時,當地環保部門還制定了更加嚴格的工業廢水排放標準,陸續實施湖底清淤和截汙工程。

2005年,滇池漁民在捕魚

截止到目前,國家至少投入了500億元來治理滇池的生態環境。在主城區和環湖片區,不僅建成了5700多公里的市政排水管網,還新建成了27座汙水處理廠,每天的汙水處理量能達到216萬噸,極大地緩解了雨汙入湖所產生的生態負荷。

在眾多的生態修復專案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牛欄江引水工程。為了增加滇池內外的水體交換,實現生態補水,該工程平均每年會從牛欄江引入5。6億m³的新鮮水體進入滇池,有效改善了水質,緩解了久治不愈的“藍藻病”。

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的入水口

對於滇池的治理成果,科研人員還曾於2020年底發起過一次專門的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將近63%的昆明居民表示滇池的水質及周邊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而在另一方面,還有59%的群眾認為,生態治理雖然有效,但是還達不到理想中的效果,應該繼續加強治理力度。

在這次問卷調查中,有一點成了絕大多數人的共識:滇池周邊區域的發展規劃,不能盲目追求利益,同時還要兼顧到生態效益。比如撈魚河公園等湖濱溼地,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創造了經濟效益,真正落實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滇池的“毒瘤”

在2019~2020年,滇池的水質由原來的劣五類水改善到了四類水,汙染程度也由原先的重度汙染轉變成了輕度汙染。更讓人驚喜的是,湖濱溼地中的植物增加到了290種,常見的本土魚類恢復到了23種,前來棲息覓食的鳥類也有140多種,這些都是生態治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滇池的生態漁業

雖然滇池的治理已初見成效,但是“生態保衛戰”又遇到了新的問題。

2021年5月6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發出通報指出,在昆明滇池的國家一級保護區內有房地產企業在6年時間內非法圈地,共建了813棟別墅。事實上,類似的非法開發行為早在5年前(甚至更早)就“初露端倪”,如今卻變本加厲,成為了滇池近岸的“毒瘤”,不斷吸食著滇池的“生態血液”。

在2013年,《雲南省滇池保護條例》明確規定:在滇池周邊的國家一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建築物;二級保護區內只能開發建設生態旅遊、文化等專案,禁止一切單位開發成房地產專案。這些環湖開發中的“不當之處”無疑會侵佔滇池的生態空間,篡奪生態保護成果。

長腰山變成“水泥山”/圖源網路

以長腰山(國家保護區)為例。從衛星影象來看,在2015年1月,滇池長腰山的房屋建設專案就已經破土動工。如今,該專案已建成別墅390棟,中高層樓房共計25棟,這導致長腰山原本的生態服務功能基本喪失,嚴重影響了滇池生態。截止到

2021年1月,長腰山90%以上區域都被開發成了房地產專案,長腰山也因此變成了一座“水泥山”。

不可否認,滇池這顆“高原明珠”確實是一筆的珍貴自然資源,其生態環境直接關係到城鎮居民的生活品質。但隨著城鎮人口不斷增加,生活垃圾和汙水不可避免地會越來越多,滇池的保護形勢只會越來越嚴峻。

2016年,滇池“水華”暴發

專家指出,現階段滇池生態治理的關鍵是合理利用滇池周邊的用地,控制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儘量做到退出綠線(湖濱溼地等自然景觀)、藍線(滇池水域)以及紅線(城鎮建築用地)——而這,顯然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總結

滇池是中國的第六大淡水湖,對維持生態平衡、支撐昆明的旅遊產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滇池的生態治理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目前的治理工作主要圍繞“六大工程”開展,治理成果來之不易。

在“六大工程”中,其中一項是實施環湖地區的生態修復,也就是要退田、退房、退塘、還湖、還溼地、還林。對於滇池周邊的生態保護來說,要真正落實到位並不容易,這既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力度,也需要廣大民眾自覺愛護環境,共同維護生態成果。

上一篇:武漢夫妻曬出118㎡新房,光玄關就把我迷住了,簡約美才是真高階
下一篇:夫妻的46㎡小家,客廳兼兒童房,住下四口不擁擠,收納簡直無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