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諸葛亮再多活三十年,能否一統三國?

01

其實諸葛亮的五伐其實已經比較好地解決了困擾漢軍很久的後勤問題。

所以統一天下倒不能確定,畢竟變數太大,但是諸葛亮的北伐取得相當程度的成功,改變蜀魏兩國的態勢還是很有可能的。

第五次北伐是諸葛亮出兵最多的一次,卻反而全程沒有受到後勤問題的困擾。

分析歷史離不開歷史地理學。

蜀軍北伐之所以後勤困難,在於從漢中到祁山—關中一線的各通道都沒有水運可以藉助,只能走崎嶇難行的山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在古代陸運相較水運的成本本來就高十倍不止,更別提漢軍北伐的路線全程是崎嶇難行的山路。

這裡提一下漢中北伐關中唯一成功的案例:

韓信還定三秦。

之所以劉邦出兵時沒有受到後勤困擾是由於當時漢中有一個天池大澤,由於天池大澤存在漢中和關中是有水運相連的。

漢水上游的略陽一帶在當時有一個巨大的山間湖泊,被稱為天池大澤。

由於天池大澤儲水抬高水道的原因,漢水上游的各個河道,大多通航,水路交通便利。

從漢中出發,逆流而上,舟行可以抵達隴西,順流而下,行船可以一直抵達西楚。

在劉邦出漢中之後二十年武都大地震,地貌改變,天池大澤不存在了,漢中和關中的水運也不存在了。

這也是漢軍前四次北伐被後勤困擾的原因。

可是這一切伴隨著諸葛亮的技術發明被改變了。

諸葛亮其人在政治家,軍事家之外還是頂級的技術發明家。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在第五次北伐時大大解決了漢軍的後勤問題。

木牛流馬當然不是小說中神乎其神的無能源自走機器,但仍然是漢軍的後勤神器。

木牛其實就是獨輪車,這在山區的道路行走上非常有用。

第四次北伐時已經派上用場。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若非李嚴拉跨,則四伐結果就未可知了(注意:不是沒糧也不是運不上)

獨輪車直到上世紀在不少偏遠山區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運輸工具。

獨輪車相較於之前只可人力肩挑身背,當然是大大增加了運輸量,而且還讓人輕鬆了不少。

而流馬則更為關鍵,流馬實際就是一種運輸艇,這是諸葛亮為了蜀道專門定製的。

實際上天池大澤消失後不是沒有人試圖恢復關中漢中的便利聯通。

漢時就有人疏通褒斜道。

褒斜道就得名於褒水和斜水。

但是疏通後的褒斜道水路仍然發揮不了作用。

這是因為褒斜道的水路屬於山間河流,水流湍急,無法行船。

(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而流馬就是針對這一特殊水路的工具,有了流馬,蜀道可以藉助水路了。

漢軍的後勤問題將大大改善。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

這也是為什麼五伐諸葛亮改變之前的行軍路線,而是走褒斜道進關中的原因。

因為可以藉助水運了,諸葛亮認為終於可以有直接進攻關中的資本了。

當然這也是為什麼第五次北伐是五次北伐中諸葛亮出兵最多的一次,但全程沒有受到後勤困擾的原因。

而且在五丈原諸葛亮軍還在當地屯田,在即將收穫時因為諸葛亮去世退軍而沒有發揮作用。

不然後勤補給將更好解決。

02

所以在後勤問題得到大大緩解的情況下,如果諸葛亮的壽命延長,那麼司馬懿的拖延戰術還能否發揮作用將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實際上司馬懿在五伐時已經幾乎沒有辦法了,唯一寄希望的就是諸葛亮的壽命。

這裡如果諸葛亮延壽,那麼司馬懿如何退敵?

這一難題將轉移回司馬懿一方。

其實很多人印象中的諸葛北伐其實受固有印象影響,忽視了諸葛亮五次北伐的不同和進步。

實際上縱觀一下五次北伐,諸葛亮的進步是相當不小的:

一伐的時候統領全軍之間還略有一些瑕疵,僅僅面對身為前軍的張郃部就損失不小(當然也有馬謖豬隊友的原因),撤軍時還有不小的損失。

二伐時撤軍的時候可以反殺王雙了,蜀軍自此進退自如,也開啟了諸葛亮“反殺狂魔”的標籤。

需知撤退戰是最為複雜的戰術形勢(科涅夫語)。

三伐的時候可以打爆魏軍的地方軍了(三伐破郭淮),還佔領了二郡,增加了人口還可以威脅涼州。

四伐的時候已經可以在主力會戰中戰勝魏軍主力了(甲首三千,也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唯一一次正面決戰)。

從戰後魏軍諸將鹹懼的記載和司馬懿五伐的表現看,魏軍對在正面決戰中戰勝諸葛亮已經不抱希望了。

並且撤退時還殺了魏國僅存的五子良將張郃。

也可以說,這一戰方才代表了諸葛亮治軍的大成。

五伐的時候則到了軍隊一出魏國天子就憂之,馬上派出中央軍支援的程度。

魏軍已經認為必須集中郭淮的地方軍+司馬懿的關中主力+中央軍的支援才可以面對諸葛亮了。

而且五伐還大大解決了一直困擾的後勤補給問題。

可以說,諸葛亮北伐實際上每一次都有相當不小的進步,而且局面正在一點點轉向有利。

哪裡是什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

站在當時來看,如果不開上帝視角,完全沒理由認為接下來沒有希望,反而認為下一次有更大的戰果更有可能。

其實諸葛亮也是被三國演義坑了,小說中因為“天命”問題著重描寫了諸葛亮的無力迴天,將諸葛亮塑造成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英雄。

實際上諸葛亮的北伐哪兒有那麼悲情!

現實中在他治軍大成後他的北伐反而是逐漸有利起來了。

而很多人受既有印象影響,只認為他是一次次碰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鞠躬盡瘁。

諸如後勤天險決定了北伐不可能成功,司馬懿只要拖死他不出戰就好等等都是被這影響了,忽視了五次北伐之間的不同。

而魏蜀之間的國力差距問題,很多人動則言魏蜀之間是九礦打一礦,根本不可能勝利。

這是把國力和軍力混為一談了,也是把有完善動員體系的現代的情況和古代混為一談了。

在古代,沒有完善的動員體系,國家的主力往往就是那麼幾萬到十多萬人,只要把這支主力殲滅了,古代國家根本沒法短期內恢復,往往一個國家就此滅亡或者由盛轉衰。

在三國來說,魏國的軍制是世兵制,軍民分開的,軍戶世代當兵。

這意味著兵源來源是有限的。

這才會出現當兩代士兵年齡限制世代更替的青黃不接的時候魏國的軍力短期內暫時大降的情況。

很多分析動則以國力來談,斷言不可能,實則是認為魏國有像二戰蘇聯一樣動員全國為軍的能力,彷彿不把魏國的血耗幹就不可能勝利。

但是這實在是高估了古代王朝了。

03

波斯的國力是亞歷山大的多少倍?

然而亞歷山大高加米拉戰役殲滅幾萬波斯主力,就一戰滅國了。

金朝的國力是蒙古的多少倍?

野狐嶺一敗就束手無策了。

明朝全國人口一個多億,國力不知道是努爾哈赤的多少倍,然而薩爾滸損兵五萬多,就喪失進攻能力了。

實際上,一場決戰改變形勢才是古代的常態。

當時的曹魏軍力主要分為雍涼軍區、淮南軍區、防備遊牧民族的北方一線和中軍四大部分。

其中雍涼軍區、北方一線和淮南都各有任務(分別面對蜀漢、遊牧民族和吳國),全國兵力雖多,其實不過是幾萬中軍才可以四處支援。

曹睿一朝由於戰事頻繁,實際上也是這麼做的。

中軍四處支援作為救火隊。

面對頻繁的調動,當時魏國的中軍實際上是有些疲憊不堪的。

同時代的吳國大鴻臚張儼就看出來說: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

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擒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

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需要注意的是,五伐相較於前四伐的區別就在於,魏軍高層的謀劃已經認為光靠司馬懿和郭淮的雍涼軍區是沒法單獨對抗諸葛亮的了。

所以曹睿才會一聽說諸葛亮北伐就立刻又派中軍兩萬支援。

(天子憂之,遣徵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受帝節度)

如果諸葛亮的壽命延長,那麼耗不起的一方就將轉移為魏國一方。

因為魏國是四戰之地,中軍是需要四處支援的。

而有賴於諸葛亮成功的外交謀劃,漢軍則只用面對魏國一方。

實際中,五伐時諸葛亮還聯絡了鮮卑和吳國一起發兵,因為諸葛亮死而作罷。

現在諸葛亮壽命延長且後勤解決,那麼諸葛亮可以與魏國長期相持而魏國一旦其他方向出事(或鮮卑或東吳),魏國的中軍支援將變得捉襟見肘。

到時按奈不住必須尋求決戰的反而是魏國一方,怎能說沒有戰略決戰的機會呢?

而諸葛亮只要能抓住機會贏得一兩次戰略決戰,改變形勢是很有可能的。

若能得涼州甚至關中,蜀漢的局勢就全盤活了,後續天下相爭,則勝負猶未可知也。

上一篇:孫尚香墊底,魯班削弱,新版本最強射手誕生,出影刃能增加70%傷害
下一篇:追妻火葬場系列文:男主前期寡情狠辣,後期痴情卑微,為愛他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