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女真人種地的來龍去脈 弊政系列之一

說起清朝的弊政,很多人都會想起剃髮,但其實遠不止此一件。現在史學界公認,清朝初期有六大弊政,即:剃髮、衣冠、圈地、投充、逃人和屠城。

這六大弊政的實施,都有其複雜的原因,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必須實施的,有圈地、投充。圈地是基礎,即生產資料的再分配;因為生產資料的再分配,引發了勞動力的再分配,即投充;勞動力的分配過程中,因為不合理的生產關係導致勞動力逃跑,即為逃人。以上三者,是緊密相連的。

第二類,非必須實施的。剃髮、易服並不是清朝統治者必須要做的,而是因為偶然的原因導致的,這純粹是人為因素,這個後面我會詳細說。而因為反抗剃髮、易服而掀起大規模起義,清軍為了震懾其他地方的居民進而屠城。

好啦,今天,我們就從圈地講起。

圈地政策的實施,與建州女真獨特的生存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絡。

現在很多自媒體甚至很多專家、學者,提起女真就是遊牧民族,不然就是漁獵民族,這都不準確,其實女真內部,也是分種類的。

在明朝初年,女真人分為三大部,即大家熟知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又稱東海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分佈南起圖門江、北至牡丹江,遍佈整個長白山山區,這片地區既有今天我國東北的部分地區,還包括今天朝鮮的東北部。

海西女真分佈在大興安嶺東側至松花江流域;野人女真分佈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沿岸等地,跟當地的達斡爾人、鄂倫春人雜居。

從分佈地域就可以看出,建州女真是相當接近遼東漢地的,基本相當於夾在大明和朝鮮之間。

永樂年間,朱棣對建州女真那是相當不錯的。

永樂元年,朱棣在長白山女真部設衛所,以當地故名建州命名,建州女真之名始於此。

永樂十年,朱棣將建州女真一部,即愛新覺羅·孟特穆部從建州衛中分出,另置建州左衛,以孟特穆為建州左衛指揮使。

當時建州女真各部與朝鮮因為領地、劫掠問題衝突不斷,朱棣在此地設立衛所,相當於告訴朝鮮,這裡是大明的領地,在調解雙方矛盾的同時,其實暗地裡是在幫助建州女真壯大勢力。

除此之外,朱棣當燕王時,還娶了孟特穆的姐姐帝三後當妃子。你要知道,當時的孟特穆部不過幾百戶,竟然有女嫁入大明藩王之府,這是天大的臉面。

那麼為什麼朱棣要幫助建州女真呢?

答案很簡單,看住朝鮮。

雖說此時朝鮮已經被朱元璋列為永不征伐之國,但朱棣也不放心,在朝鮮腳後跟放根刺,讓它不敢跑得太快,以免脫離大明的控制。

除此之外,朱棣還有保護遼東側翼、防備蒙古的考量。

之前說過,海西女真分佈在大興安嶺和松花江流域,這裡已經很靠近蒙古的科爾沁草原,所以海西女真是一個偏遊牧的部族。海西女真、蒙古都是遊牧,那麼很容易就走到一起,拉攏女真中的建州部,一起搞這些遊牧部落,這就是朱棣的打算。

近代著名歷史學家孟森就曾說:

“明之惠於屬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為最厚。”

至於野人女真,也就是東海女真,那就真的是漁獵、採集部族了,沒有啥影響力,這裡就不多介紹了。

在朱棣的幫扶下,建州女真迅速發展,從最初的幾百戶發展到景泰三年的2300戶、萬餘人的規模。其分佈區域也擴大到東至鴨綠江、西抵撫順市,南有遼寧縣桓仁縣境,北達圖們江,包括了今天的朝鮮東北部,建州右衛衛所就設立在今天的朝鮮境內。

這些地區已經屬於農耕區了,加之當地漢、女真、朝鮮各族雜居,種子、農具購買方便,所以建州女真開始進入農耕模式,輔助以採集、漁獵。

地方大了、人口多了,部落頭領的脾氣也大了。

明憲宗成化年間,此時建州左衛的頭領叫董山,他是孟特穆的次子。他心裡十分清楚建州衛所對明朝的重要性,所以他就開始放肆。

先是他的部落入遼東搶劫,然後在他去北京進貢的時候大鬧明憲宗賜宴,在酒桌上罵罵咧咧。進貢完畢明朝回贈的時候,他又獅子大開口。最可恨的是,他在北京進貢,他的部落竟然再次發生越境搶劫事件。

明憲宗聽聞大怒,下令將進貢使團成員捆綁、驅逐出境。走到廣寧的時候,董山想跑,被明軍砍了,跟著董山一起進貢的李三納哈跑了回去,告知族人,建州左衛公開反叛。

成化三年,明憲宗下令,派大將趙輔率軍五萬,兵分三路進剿建州女真。同時,命令朝鮮派出軍隊,全力配合明軍進剿,即成化犁庭。

在明、朝兩路大軍夾擊下,建州女真人蒙受了滅頂之災,左衛的建州老營被付之一炬,蘆舍無存,部眾屍橫遍野,右衛也遭受到重大損失,戶口銳減至500戶。

在這次進兵中,朝鮮表現得相當積極,屠城搶劫的事情沒少幹。在戰後,朝鮮順勢佔領了圖門江東岸的廣大地區,形成了現在的中朝邊界。

那個被明軍殺死的董山,姓“愛新覺羅”,是努爾哈赤的五世祖。

自此之後,建州女真再次被趕回長白山區,又開始了他們古老的漁獵、採集生活。然而過了五十年,一個偶然事件讓明朝再次開始扶植建州女真,這個偶然事件就是察哈爾部東遷。

這個事情我之前講過,蒙古俺答汗的土默特部強勢崛起,對暢通蒙古中央部族察哈爾部發起挑戰,威脅其地位。察哈爾部為避其鋒芒,東遷至今天的內蒙古東部地區,和當地的海西女真一起威脅遼東。

自萬曆初年開始,明軍與察哈爾蒙古在遼東地區反覆廝殺數十年,雙方均元氣大傷。李成梁主政遼東後,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開始拉攏、扶植建州女真,共同對抗蒙古和海西女真,這就是努爾哈赤迅速崛起的秘密。

自此之後,女真部落再次向遼東遷徙,遼東軍中就有大量的女真人服役,像佟養真、石廷柱三兄弟等。

拜當年明月老師的科普,很多人都知道,李成梁的遼東軍實行“軍事地主”制,即一個大地主帶著一群小地主,搶了地方就分地。可是這些當兵的雖然也種地,地方大了就種不過來,況且他們還得打仗。這時候就需要找人種地,可是遼東當地人口有限,去哪弄人呢?那就只好搶周邊的人口了,管你是女真還是蒙古,搶來就種地。

以上這種軍事打擊、搶地分地、搶人種地的生產方式,其實就是我在文初提到的圈地和投充。

努爾哈赤在跟隨李成梁打工的過程中,將這兩點都學來了並拿回建州女真付諸實踐,還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即八旗制度。

我在最早的一章就講過,八旗不僅是軍事編制,還是戶籍管理制度,買賣奴隸、增添人口、分地都在旗內進行。也就是說,八旗旗下的這些兵丁,都是一個個的小地主。他們有自己的田莊,田莊中設莊頭,即田莊管理人。有些八旗兵丁是自己家田莊的莊頭,有些則是給旗主貴族當莊頭領取固定薪酬,這些給大貴族打工的莊頭其實也是包衣的一種。田莊內有莊丁、佃戶,負責種地和繳納房租。佃戶即租地種的人,而莊丁即莊頭或莊主的家奴。

再後來,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吸納了大量的明遼東軍降兵、降將,他們本來就是軍事地主,所以也通通劃入八旗管理。

其實呢,入關的清軍,大概有半數是漢人和遼東軍,這裡粗略數一數:

李永芳,投降前為遼東軍遊擊,帶500人投降;

孫得功,投降前為遼東軍遊擊,開廣寧城投降;

石廷柱,投降前為遼東軍廣寧衛守備,協助孫得功開廣寧城投降;

金礪,投降前為遼東軍武堡都司,協助孫得功開廣寧城投降;

孔有德,投降前為毛文龍部參將,帶3000人投降;

耿仲明,投降前為毛文龍部參將,帶3000人投降;

尚可喜,投降前為遼東軍皮島副將,帶軍民萬餘投降;

祖大壽,投降前為遼東軍總兵,先是被圍大淩河投降,再是被圍錦州投降;

祖大樂,祖大壽之堂弟,投降前為遼東軍副將,松錦之戰後投降;

祖大弼,祖承訓次子,祖大壽之弟,投降前為遼東軍副將,松錦之戰後投降;

祖澤遠,祖大壽從子,投降前為遼東軍參將,松錦之戰後投降;

祖可法,祖大壽養子,大淩河之戰後投降;

吳三鳳,吳三桂長兄,投降前為遼東軍參將,大淩河之戰後投降;

張存仁,投降前為遼東軍副將,大淩河之戰後投降;

吳三桂,投降前為遼東軍總兵,平西伯,山海關之戰時率4萬精兵投降。

在清軍入關前,關外最大的三股地主勢力,即為吳襄系、毛文龍系(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和祖大壽系。在清軍入關時,這三大系都給清軍打工了,你說這得分多少地。

有很多朋友會說,人家毛文龍就佔著個皮島,怎麼成地主了?

其實呢,在毛文龍死之前,東江所控制的地域甚至要大於明軍在關外控制的地盤,請看下圖:

圖中深紅色部分,即為毛文龍屯過田的地方,你對比一下深黃色部分的明朝控制區,這還不算地主?

所以,還是我之前說過的觀點,滿族不等於女真,八旗更不等於女真,它是一種滿、蒙、漢相結合的軍事貴族團體。

而清軍入關後,這些大小地主從遼東到了關內,就沒法繼續耕種關外的土地了。

鑑於此情況,當時阿濟格就曾提出,搶完北京回關外,被多爾袞堅決否定。然而為了穩住軍心,必須想辦法解決這種狀況,就只能在北京附近圈土地給這些兵丁了。這就是圈地政策的實施的初始原因。

然而在圈地政策實施前,多爾袞最早實施的是“滿漢分屯別居”令,即:

順治元年五月十一日,多爾袞命京城之半屯兵,驅民出城。以南城為民居,盡圈東城、西城、北城、中城為營地。左翼;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正白旗在東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正藍旗在崇文門內;右翼:正黃旗在徳勝門內,正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在阜城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

高門大宅盡在東西中三城,限期既迫,婦孺驚慢,扶老攜幼,無可棲止,慘不可言。

多爾袞下這道命令,是在清軍入北京後的第十天。他之所以要這麼幹,表面意思是給八旗軍找地方住,但實質上是在套用在關外的管理辦法。

滿漢分居的法令,是皇太極在其即為第八天釋出的,這個法令最初的目的,其實是為了保護漢人。

當時清軍搶掠的漢人,都給各個田莊當壯丁,也就是莊主的家奴。皇太極認為這種生產關係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透過這個法令恢復部分漢人的自由身份,提高勞動生產率。

該法令原文為:

“乃按品級,每備禦(即指牛錄)止給壯丁八、牛二以備使令,其餘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擇漢官之清正者轄之。”

也就是說,將每個田莊的漢人壯丁由13人減少為8人,剩下的5個漢人恢復民戶身份,讓漢官去官吏他們。為了防止滿人欺負漢人,皇太極下令漢莊與滿莊分離,這就是滿漢別居的來源。

然而多爾袞在此時套用這種管理方式,卻失之操切。

雖然清軍所圈佔的房屋大多為高門大宅,即大戶人家,這些地方之前也不是小民居住場所,先是明朝的高官貴戚的房子,後來被李自成的手下將軍搶去。但是他們的家中都有大量的僕役、侍女和老弱婦孺,現在多爾袞一句話把他們趕出去,他們去哪裡生存呢?

所以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是相當不人道的。

過了一個月,多爾袞自己也感覺這種做法有點過分,於是在順治元年六月初十,多爾袞諭令:

“京城內官民房屋被圈者,皆免三年賦稅。其中有與被圈房屋之人同居者,亦免一年賦稅。大兵經過之處田地被傷者,免今年田賦之半,河北各府州縣免三分之一。”

怎麼說呢,這個法令的出發點是比較好的,但補償措施遠遠不夠。你佔了人家的房子,就免了幾年的個人所得稅,這種補償怎麼可能讓人心服呢?

但是好在這些人之前已經被闖王搞了一遍了,且多是在大戶中打工的婦孺,所以在當時並沒有掀起多大的風浪。而初試牛刀發現效果還不錯後,多爾袞開始更進一步。

最早讓多爾袞發現有地可圈,是幾道奏摺。

順治元年八月二十日,戶部議復山東巡撫方大猷條陳:

州縣衛所荒地無主者,分給流民及官民屯種;有主無力者官給牛種,三年起科,。

多爾袞答覆:“應如所請。”

這個意思是,因戰亂產生了大量的無主荒地,請求分給流民和新到任的官民耕種,土地太多種不完的,官府發牛,免稅三年,之後正常課稅。

順治元年十二月初六,真定巡按周允疏言:

各處田地荒蕪,百姓流亡者十居六七,若照額徵收錢糧,是令見在之丁,代逃亡者重出;墾熟之田,為荒蕪者包賠也。

為此,他建議:

“欲清荒田,法在丈量;欲清亡丁,法在編審”。

同日,河道總督楊方興也疏請:

徵收錢糧以現有熟地為數,其拋荒者無論有主無主,盡數除之,俾民得沾實惠。

二人所言均被多爾袞採用。

他兩的意思是徹底丈量荒地,再將流民編入戶籍,儘快恢復農業生產,這些建議均被多爾袞採納。

這些措施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北方的農業生產,是有進步意義的。但多爾袞採納他們的諫言,並不是完全出於恢復農業生產的考量。

在順治元年末的這個節點,清軍節節勝利,多鐸、阿濟格兩路大軍正在進軍西安,北方瞬息可平定;順治已經遷都,大量的關外貴族來到北京;北方又有大量的空地。

所以,多爾袞想借這次土地、人口清查,摸清北方的情況,開始他的圈地計劃。

編者按:

關於清初的更多精彩內容,超長連載,每週二、四、六、天晚上固定更新,每週四篇。也可以關注大鵬人文公眾號,那裡比較系統。

字字有出處,句句皆是梗,每段都是段子,講述真實、有趣的前清故事。

上一篇:張柏芝,她根本不想「乘風破浪」
下一篇:12家晶片半導體企業先後終止IPO,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