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美食】凍手凍腳模式下,如何讓你的手腳更健康?| ?烹飪王國

這幾天,南方的小夥伴太難了,一邊被北方各地的雪景刷屏,一邊在四季隨機中的凌亂中,猝不及防進入了“凍手凍腳”模式。

冷空氣來襲,手腳在漸濃的寒意裡不願動彈,但嘴巴卻對各種吃食產生了強烈渴望。

所謂“每逢入冬胖三斤”,似乎只有一次次入口的暖熱,舌尖直達腸胃的幸福感,才能喚醒手腳往日的活力。

從人類自我飽腹的需求到祭祀、禮儀活動的重要部分,並逐步發展成人情接待的禮儀內容,飲食文化滲透進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烹飪王國”的美譽由來不容小覷,烹調要講究“火候”,不同的美食,不同的烹飪方式,也反映著中國飲食文化的變遷。

01

火烹:最原始的“燒烤”

能和冬日抗衡的,首先映入腦海的是煙火繚繞的烤肉。細膩的嫩肉在火中滋滋發出聲響,熱油順著飽滿的紋理慢慢滑下,這是舌尖最致命的誘惑。

在火與肉的交相舞動中,我們似乎能同步感受原始先民初嘗火燒熟食的驚喜與美好。

儘管現代燒烤與原始燒烤大相徑庭,但懂得如何使用火將食物烤熟,使人類真正脫離了生食的動物界,也開創了最原始的烹飪方式。

古人將這種方法用圖畫的形式記錄了下來,慢慢變成了文字。

這種火與肉最直接的碰撞,古時稱作“炙”,“炙”的字形是“一塊肉在火上烤”的樣子。《說文》:“炙,熗肉也。從肉在火上。”“炙”就是將動物原料去掉皮毛,切割成較小的形狀放在火上燒烤。

“燒”的本義是指物體著火,如焚燒、燒火,但“燒”也可表示“烤”,比如“燒餅、燒鵝”裡的“燒”其實就是一種“烤”的方法。

儘管此時有烹無調,沒有炊具,烹飪手法略顯粗糙,但燒烤對人類來說一直是一種形式和味覺的雙重誘惑,讓人無法抗拒。

如今燒烤方式逐漸多元化,但若能在野外升起篝火烤制而食,感受一番“在野精神”的狂放與浪漫也未嘗不可。寒風凜冽也沒有關係,只要有火堆和烤肉就可以痊癒。

02

烤烹:從“煮”著吃到“蒸”著吃

熱氣升騰的的蒸菜、翻滾沸騰的煮火鍋、滋補養生的燉羊湯……這個冬天,沒有什麼比一口熱湯更暖身又暖胃了。

如果說火與肉的交融是偶然的發現,那麼用水蒸煮食物的熟練使用,則讓我們不得不為祖先的聰明才智發出由衷的讚歎。

現在我們更關注鍋中的食物,但承裝食物的器皿也是一部活的中華烹飪文化發展史。

陶器的發明,使得水和蒸汽作為新的傳熱介質,使得煮、蒸、燉等成為中國傳統特色的烹調方法。

透過蒸煮將食物熟化,不僅保留了食物的營養價值,更具鮮、香、嫩、滑之滋味。

另一種長時間燒煮的方式叫做“燉”。

肉菜經過長時間小火燉煮,即可最大限度儲存各種營養素,又使得食物醇厚有味,容易消化吸收。

寒意漸濃,在街邊小店喝一碗羊湯,亦或是約上三倆好友圍爐而坐煮火鍋,將各種情緒融在水汽中,吃進胃裡去。

03

銅烹:油的出現,香味“炸”起

人們對於舌尖美食的追求永不止步,在愈加高溫的道路上執著發展。

適用於蒸煮的陶器易碎、蓄熱量低,這就限制了烹飪的多樣性。

幸好青銅器的出現為人們追逐美食的道路開闢了新的可能。

陶器無法達到的容量青銅器可以達到,青銅器比陶器硬度更大、傳熱更快,這使得油脂的高溫加熱成為可能,出現了各類用油加熱的製作的菜餚。

利用油脂進行煎、炸等烹飪方式的產生,使得“火候”也才得以真正應用。

最考驗火候的莫過於“炸”,時間太短,不熟;時間太長,易老。

將油旺火燒滾,食物下鍋,香、酥、嫩、脆,撲鼻而來,菜品質量飛速提升。

油香、調料香味交織,使得菜餚的口味、質感、形狀更趨於多樣化。

04

鐵烹:萬物皆可“炒”

在人類用火的歷史上,烤和煮是歷史最悠久、使用最普遍的烹飪方式,但若說有一樣最具中國的地域特色,應該是“炒”。

“炒菜”也是中國人廚房裡最家常的做法。

攪拌、翻鍋、顛勺、扒散、聚攏,旺火速成,一道道汁多味美的炒菜便出鍋了。

“炒”的嶄露頭角得益於鐵鍋的應用,鐵鍋較之青銅器,輕便性、靈活性、傳熱性更勝一籌。

在炒的過程中,食物總處於運動狀態。將食物扒散在鍋邊,再收到鍋中,再扒散不斷重複操作,炒菜經常剛斷生即出鍋,可以做到最大限度保持食材的新鮮風味和脆嫩。

相比起烤和煮,因為烹飪的時間短,炒菜要省時節能得多;相比起煎炸,炒菜也省油得多。

到今天,炒菜的優點除了效率,更在於好吃,脆爽的口感、新鮮的風味,各種食材、佐料的配比,複合型香味使得“炒”日益佔領了中國人的廚房和味蕾。

都說食無定位,適者口珍。無論是原始野趣的燒烤,還是暖人心脾的蒸煮,或是油香爆棚的炸炒,總有一款能撫慰人心。

身處美食的國度,凌冽冬日,何妨不約一頓暖食,喝一口熱湯,暖胃又暖心!

上一篇:麥德氏啤酒裝置之皮爾森啤酒的特點啤酒是由麥芽、酵母、啤酒花以及
下一篇:【吃遍大連】20年的水果冰,一杯西瓜冰,一杯西瓜冰這個美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