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老北京人吃飯的規矩,很多講究現在依然沿用,如若忘了恐被笑話

導語

說起吃飯這件事,人與一般動物皆要吃飯,這當然有些廢話,不過人畢竟是人,不能如同牲畜一般只為活命而吃。某些狀況,某些場合,往往吃只是個由頭,其所引發的交際才是重頭。

為了體現出人的獨特,往往這些場合,吃這件事就得添些規矩,儒家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要守禮遵德。您幾時看到排座次的豺狼虎豹了?披著人皮的那種例外。

影視作品中,我們常看到英國的所謂貴族,他們吃飯時往往溫文爾雅,儀態大方,甚至舉手投足間都有些矯情和做作了。反觀國人,似乎相較起來,講究到是少了。

現實中也是如此嗎?定不能是。如細究起中國自古吃飯的規矩,現在如全要遵循,那恐怕還會吃飯的就沒幾個了。而且中國文明延續至今,這規矩也是在不停變化的。

就比如飯後的筷子該橫放還是豎放這件事來說,唐朝是橫放的,日本現在也是如此,之後中國變又成了豎放。到如今您即使是斜著放,恐也不會有人管了。

平常百姓過日子,講究多了,反倒少了趣味。不過,我上文也說了,有時候吃飯不僅僅是動物性地吃,某些場合某些地點,還是要規矩一些,這樣才能顯出身份和文化。

下面就給您說說“北京吃飯的規矩”。

北京人吃飯的規矩

正文—北京吃飯的規矩

北京自古最看重的就是文化,南來北往的人薈聚到此地,也將故鄉的諸多講究帶到了這裡。之後再發展融合,就形成了北京獨特的文化氛圍。然而,北京又貴為皇城,就好像時下大家跟風時尚一樣,北京的“一顰一笑”也會為外省仿效,這“文化”的一進一出,便是進步和傳承了。

用餐禮儀也是如此,其中第一點便是“座次”

這點其實基本是全國通用的(民族與宗教禮儀不在此列),首先是長輩坐主位,遵循長幼尊卑的規矩,待長輩落座,小輩們才能依次入席。

何為主位?不論何種桌子,主位都在正中,在北京,坐北朝南的正中位子,即是主位。可室內,有時候實難分辨,那麼對著門的就是主位。主位定完,接下來就是座次,中國自古以右為上,左為下。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其中的左遷就是貶值,這是老理兒。由此,按照長幼,從右面依次落座就可以了。

老北京人的獨有情趣

第二點,在北京如何使用筷子,才算是懂禮

世界上使用最廣的三類餐具,筷子,刀叉,和手。其中筷子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西方的餐桌禮儀中,有不能揮舞刀叉,用餐具指指點點等規矩。

中餐的筷子亦然也有不少講究,尤其在北京,現如今很多長輩依然很在意此節。

您如果細心便可發現,老式中餐廳裡,往往很少見到金屬的餐具和擺件。中國人崇尚自然,餐具也是如此,多為木製或者竹製。過去,大戶人家裡也有不少是象牙的,總之這些皆取材於自然。

而西方的金屬利器,中國人認為五行屬金,金這一屬性出現在餐桌上,太過鋒利,不夠柔和。尤其是進餐這件應遵行天道的事情。(我私認為,中國人喜食熱食,金屬餐具導熱太快,比如您如今用鐵筷子吃火鍋,那還不燙一嘴泡?韓餐裡不知為何都是鐵筷,用著頗沉,實在不方便。又有說法,是鐵在古代比較昂貴,其實不然,要知道中國清朝鐵製品還是比較普遍了,否則炒這種做法也不會在中國興起,而國外卻沒有,沒有鐵鍋鐵鏟怎麼炒呢?)

當然,清朝皇帝也有銀製餐具,那是為了彰顯尊貴,其中另有一說,此處便不贅述。

北京人用筷子有八種忌諱:

忌舔筷(舌頭舔筷子上的湯汁)

忌迷筷(手拿筷子,舉棋不定的懸空,不知道夾哪樣菜)

忌移筷(剛夾過菜放入嘴中或碟子中,不停頓的再夾別的菜,生怕吃食沒了)

忌粘筷(筷子上沾有飯粒等物,再去夾菜)

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飯菜上,這是倒頭飯,給死人吃的)

忌掏菜(用筷子在菜上瞎扒拉)

忌剔筷(用筷子剔牙)

其實這八種忌諱,現除了北京,在中國大部分地方也是如此。一則為了衛生,二則為了禮貌。只不過,有時家裡吃飯,難免隨便,也不能全都如此習慣。

當然出門在外還是應稍加註意。有些還原的比較好的影視作品,如《狼煙北平》,《大宅門》等,其中常有京人吃飯的姿態,您可以看到,通常吃得很慢,一筷子是一筷子的,夾一點放進碟中或者嘴裡,筷子放下,等食物咀嚼完畢,嚥下去,再說說話,話畢再夾。一頓飯吃個半天,是常有的事情。

盛多少吃多少

第三點,不能用鍋吃飯,光碟行動自古就有

在北京吃飯,是一定要盛到碗裡,端起碗吃的,至少要用手把碗扶住。不能在鍋裡吃,這不雅觀,其次,飯碗不能在桌子上,用筷子扒拉著吃。這顯得有失身份,而且聲音太大。

不過這第二點,我私下也真是不太能做到,扒拉著確實吃的香,在家裡沒規矩慣了,也不用管那麼多,在外面與不那麼熟的朋友吃還是要裝裝樣子,人的虛偽也不過如此了吧。

光碟行動如今特別提倡,在老北京的人家,過去亦是如此,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過去我們家老人,是絕對不允許扔或者浪費糧食的,甚至到了偏執的程度。飯粒要逐個撿起來吃了,那時候年紀小,吃不下往往要被罵,無奈,也只有父親代勞了。

第四點,北京餐桌上不能說的字

這點其實大家瞭解下,當個故事就可以了,現在已經完全不講這些了。北京人過去有些忌諱,其中“丸”和“蛋”在餐桌上是不能說的,比如管丸子叫“獅子頭”,炒雞蛋叫“攤黃菜”,也有的菜裡,雞蛋被稱之為木樨,木須肉本該叫木樨肉,後來怎麼就成了木須肉實在沒有考證。木樨是桂花的意思,打散的雞蛋形似桂花,因此也被成為木樨,圖個雅名,雞蛋湯叫“甩果兒湯”。

這主要是避諱諧音,丸同完,蛋是北京人罵人的話,所以在餐桌上就不提了。此外,還有不能說“我吃完了”或者是“我吃沒了”,要說“我吃好了”。添飯不能說“要飯”或“再要一碗”,應說“再添一碗”。離席時,要客套一句:“我吃好了,大家請慢用。”

除了這些,關於吃,其實還有些另類的門道,比如管糖叫“勤”,醬油叫沫子,鹽叫海潮子,油叫“漫”,這些說法皆屬於北京話的語言體系(過去北京也不全這麼說,多是餐飲行業的人或者深諳此道的行家說的暗語),北京話並不是普通話,如果您現在聽老北京人說活,恐怕四句能聽明白一句就不錯了,不過北京的語言體系已經基本遺失了,這點還是蠻羨慕上海人的。

忌諱左手用筷子

第五點,吃相

這其實是比較關鍵的一點,北京人吃飯忌諱發出很大聲音,講究細嚼慢嚥,這講究倒是頗為健康。比較讓北京人膈應的是“吧唧嘴”,通常會被認為是不入流沒規矩的體現。

喝湯需用勺子輕輕盛起來喝,不能端起來大口灌,這點與吃飯不同。

日本貴族也有此講,但更邪乎,日本貴族喝湯時需頭是平的,用勺子輕輕將湯舀起來,慢慢平著放入嘴中,這一過程手不能抖,湯汁不能灑落。據說,日本貴族婦人用此法喝湯特別優雅。但是說真的,這幾乎是雜技的範疇了,得從小訓練才可以。

回到北京,在老北京的時代,飯畢,剩下的盤子和碗是絕對不能舔的。現在估計全國也沒有舔盤子的了,不至於,畢竟富裕了。

第六點,其他

除了以上比較重要的,還有一些零碎的講究,比如不能敲碗,這是要飯的,數來寶才幹的。在家裡吃飯不能說閒話,如非要說,要嚥下去再講。一般大戶人家飯後,會有茶歇,那時再聊天。

吃飯不能中途換座位,這是擔心把“運氣”換走,而且也不禮貌,比如現在個別飯館,有的時候您吃飯吃到一半,忽然叫您換個座位,為了騰地方(我私下也很忌諱這個,不知道為什麼,一遇到此事就是無名火起,尚若來人說明因由,如果合理當然還是會禮讓一下,如果不明不白就讓我移個桌子,那是定要理論一下的)。這事擱在北京人這裡,是要打一架的。

不能端著碗到處跑,盤子碗碎了要喊歲歲平安,吃飯不能一隻手在桌子底下,上文所說要扶碗等等,一般也會用到兩隻手的,即使用不到,另一隻也不能在桌子底下,這有搞小動作的嫌疑。

剩下還有酒滿茶半等。這些都幾乎是全國的規矩了。

最後有個三字經,大家聽聽,就全瞭然了。

悶頭吃,別說話,食要靜!

在家裡,規矩吃,食要席!

固定座,安靜吃,食要安!

盛好飯,再拿筷,食要文!

吃時箸,停時放,食要矩!

吃完飯,不留粒,食要淨!

閉住嘴,不出聲,食要相!

吃近前,不挑食,食要禮!

如果是家裡人吃飯,開心最重要

結語

洋洋灑灑的寫了這麼多字,其中很多講究,北京人依然在沿用。

躲在衚衕裡偏安一隅的老北京人依然執拗的活在老北京的世界當中。這份自得其樂非當下年輕人可以理解。只不過文化終歸需要在傳承中逐步改變和發展,如果傳承都沒有了又談何發展呢?

這些吃飯的規矩,有些確實強人所難,但有些確實也很有道理。正如魯迅先生說拿來主義一樣,我們應該摒棄糟粕,取其精華,才是正路。

再者,如今也許可以再加上,吃飯莫要玩手機這一條。您說是嗎?

上一篇:全球10款夢幻小吃,吉尼斯世界紀錄最貴甜品:簡直是“穿金戴銀”
下一篇:當作零食吃的壓縮餅乾還能減肥?瞭解過後,想法太“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