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道德經》: 做個“風箱”人, 便能旺人生之“火”。

有一個宰相,他看到街邊有兩個人在那裡打架,而且已經打出血了。他的那個馬伕就以為宰相想要停下來,但這個宰相卻說沒關係繼續走。後來又看到一個老農民在追頭牛,這個時候宰相停了下來,把那個老農攔住,問了一下牛的情況。這個,車伕就覺得很奇怪,就問宰相:“為什麼您看到兩個人打架都打出血了,您不去幹預,但是您看到一個農民在追牛這樣的一個小事情,您卻是干預呢?”宰相就說:“街頭打架這種事情自然有地方官去幹涉,我一個宰相去管一個街頭打架的事情就是越權了。但是街邊那個老農的牛,它跑的時候呈現出的那個呼氣的狀態不對,這就說明最近的天氣是反常的,而天氣反常農作物的生長就會受到影響,所以做為宰相我要了解天下的農作物的生長,關心整個天下的老百姓餓不餓肚子的問題。”

點選載入圖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而不干涉。聖人若如天地一樣,沒有仁受,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自由發展。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孟子曾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裡卻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不是太不尊重萬物和老百姓了。如果大家這麼來理解的話,那就真的把《

道德經

》理解得太膚淺了。

老子

“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裡去了。

而這裡的“不仁”並不是說天地和聖人,心中沒有萬物,沒有百姓。其實恰恰相反,就是因為他們容納了萬物,容納了百姓。所以他們才表現出一種表面上看起來不仁的狀態。這個不仁實際上並不是指的不善良。

點選載入圖片

老子是在向我們揭示一種更加深層的智慧,就是說天地真的是把萬物當做自然界的萬物來看待,沒有偏好,也沒有選擇。比如說甲去求一求天,乙去求一求天,丙也去求一求天,甲乙丙都有自己的所求,那老天到底要偏向誰呢?偏向甲,就對乙和丙不仁了,偏向乙,就對甲和丙不仁了。這麼講,大家可能就能夠明白。上天和聖人只有按照一種真正的仁慈公平的狀態對待天地萬物對待百姓。以萬物為芻狗,以百姓為芻狗,不加偏愛,不加干涉,不加選擇,就是真正的眾生平等。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這裡的橐龠,指的就是我們古時候灶臺用的那種風箱。年紀稍大些的可能在以前農村見到過,風箱,中間是空的,推拉的時候,就會有風,就能讓灶火生得更旺。老子用這個風箱來比喻這個天地和聖人,它是一種“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狀態。它是空虛而不枯竭的,越是推拉,風就越多,越會呈現出生生不息的狀態。所以不管是天地或者聖人,都是因為自身空虛,才有空間讓萬物生長,讓百姓成長。

點選載入圖片

所以我們就應該像天地像聖人一樣的,像一個大風箱一樣。看起來空無一物,但又包容萬物。還能不停推拉,去鼓動那個風,讓火越來越旺。看似什麼都沒做,但又包容了一切,讓萬物更好地生髮。這就是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我們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我們要儘量讓自己成為那個風箱的拉動人,而不是要去過度地去幹預,就是隻給事物提供滋養和能量,而不是代替事物人為的去解決事情。

上一篇:“兒媳, 你家拆遷了, 我來伺候你月子”“不用了, 您繼續裝病吧”
下一篇:《盛夏未來》發最新特輯 張子楓吳磊袒露青春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