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新觀察:糧食價格在專家和農民之間的高低之分

本文亦為每日糧油新觀察系列。

談起當下的糧食價格,我們發現一個十分有意思的話題,那就是種地的農民永遠覺得糧食價格太低,而專家學者則一致認為糧價太高了。

最近每日糧油注意到,在自媒體流量的今天,種地的農戶也在想方設法提高糧食的“附加值”,比如,之前主流媒體也曾宣傳的小麥乾花,此後又有一部分思路活躍的新媒體農人,開始用自家田做實驗,今天小麥燕麥混搭,明天自備小麥留種。

看到這種情況,老農民會說,這一季白種了。但對於新媒體農人而言,這幾畝地的收益又賺了!

其實這是思維的兩個方面,普通農民就是種地賣糧,獲取種糧收益,因此即便感嘆糧食不值錢,也會做好農田的管理,沒人會拿自家的賣地做試驗田,不選種就播種,至於自家留種,早在十幾年前都杜絕了。

但對於新農人而言,則更注重糧食種植的整體收益,新鮮的話題會製造廣泛的關注,加上當下的糧食價格,糧食少了也虧不了幾個錢,但流量增加了,綜合收益甚至會遠遠高於糧食本身。

但對於我國的糧食安全而言,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眾所周知,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消費國,也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只因我們人口眾多,在解決溫飽之後,還需要吃的好、吃的健康。

對於很多農民覺得糧價低不同,放在大宗糧食貿易市場,中國的糧食價格是很高的。

每日糧油每月都會根據海關進口資料做一下進口糧食數量和單價的統計,從統計資料來看,當我國大豆價格達到3元附近時,國際市場也不過才1。4元;同理,國內玉米為1。4元時,國際價格為1元左右,小麥為1。3元左右時,國際市場為1元。

所以,這是專家學者中的高價——同國際糧價相比,我們高了;而農戶所謂的糧食價格低,則是從自己幾畝地的種植收益而言,種地一年不如三天打工。

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自然就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如果說草根自媒體會影響一部分三農作者的糧食種植,那麼專家學者的觀點則是直接影響未來的糧食調控措施。

從點及面,顯然專家學者的觀點更為重要。

我們從一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者看到這樣一種關於糧食價格上漲的觀點:中國糧食價格上漲屬於輸入型上漲,即進口糧食價格太高了——換言之,只要禁止進口是不是就能解決糧食價格的走高了呢?

按照這樣的調控思路我們不知道未來中國的糧食安全會走向何方,但可以確認的是,這些觀點最終會讓中國農業、中國糧食安全和中國消費者埋單,他們拍一拍手,帶走一筆不菲的流量收益。

下期預告:

國際糧價的通脹型上漲和國內小農壓力下的上漲的不同

上一篇:稻盛和夫:這幾件事,寧可爛在心底,也不能說
下一篇:鬼谷子:二十字識人術,教你如何看穿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