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陶虹在《小歡喜》中崩潰大哭:母女關係,為何變得如此“難熬”?

不得不承認,現實生活之所以令人疲憊,就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太多,大家都沒有耐心好好說話,往往很小的事情,瞬間激化成大矛盾,吵架聲掀翻屋頂。

在看電視劇《小歡喜》時,對此深有感觸,原本互相關心的母女倆,因為吵架口不擇言最後雙方崩潰嚎啕大哭,因為母親關心式的親情綁架,讓孩子喘不過氣只想逃離,或者是出於彌補心態,對孩子管教“先松後嚴”加速孩子叛逆引來怨懟一片。

父母如何做才是對的?孩子又該怎樣做才不會引起父母不滿?是父母太貪心,還是孩子太差勁?是父母不會好好說話,還是孩子無法控制情緒?

我想即便是劇中人都無法回答這些問題,近年來我們討論教育或是親子關係問題時,常常從“原生家庭”四個字入手,習慣性將成年人的所作所為追溯到他相應的童年時代,挖掘原因進行佐證。

不可否認,有些父母確實對待孩子的方式不合適,但是大部分的普通人,都是一心為了孩子好,如同劇中的高三家長們,他們也曾發出這樣的疑問:我讓孩子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的初衷難道錯了?好吃好喝供著你,只要求你好好學習真的過分嗎?

私以為,孩子不是覺得你過分,而是無法理解你的好心。

看完由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宋倩與女兒英子之間的爭吵過程,眼淚忍不住流下來。

宋倩是典型的“望女成鳳”型家長,她對英子嚴格要求,一心只求女兒能考上清華北大,連許願都讓她將分數寫上。

英子考了第二名,想放鬆一天,宋倩的臉立刻“拉”下來,苦口婆心道:“都考第二了,有什麼好高興的呀”。

英子逃課去爸爸那邊放鬆,被宋倩發現後兩人大吵了一架。

宋倩生氣的原因有三點,一是你都快高考了,怎麼還逃課。二是你爸從來沒對你操過心,你在他那兒有說有笑又幫忙做飯的,怎麼從來不幫幫我。三是你為何凡事將我排除在外,為何從來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宋倩將所有的怒火發完,用一巴掌換來英子一句錐心的:“我討厭你”。

在這裡,我能看到宋倩作為單親媽媽的憤怒與惶恐,一方面,她氣女兒不懂事,明明在學習的緊要關頭還貪圖享樂,另一方面則是害怕失去女兒,單親媽媽的情緒底線,莫過於與孩子的心漸行漸遠。

說起來,我能在宋倩母女倆身上,找到我與我媽的影子。

我也是從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日常我媽動不動就“精神崩潰”,比如在大學時因為沒接到電話,她在家哭到“斷氣”,比如我結婚快搬家時,因為一句“你家”、“我家”,被誤會將她丟下不管,再比如日常相處,少倒一杯飲料,都會被說“心裡沒她”。

在不斷地解釋與道歉中,我經常會有“英子式崩潰”,打心眼裡特別討厭她,即便我知道她的好,她的付出,但是都架不住她的疾言厲色與句句扎心的誤解。

我們常說單親家庭的孩子苦,正是因為孩子無時無刻都要打起精神,謹言慎行,生怕戳了母親敏感的神經,而單親媽媽一方面對孩子無微不至,但是一方面又習慣性將孩子當做“物件”一樣欲所欲求,否則就是對不起她的付出。

其實,索取式付出本身就不是健康的親子關係,我認為不管是對待孩子還是父母,你可以付出,但是不要邀功,用“付出”來催生感恩,十有八九會招來厭惡。

越來越覺的這一屆的親子之間,習慣調侃,不懂溝通。

最近一段時間,我迷上了刷抖音,經常看到一些搞笑博主模仿媽媽們的影片,內容很搞笑也很真實。

比如電視劇中的媽媽VS現實中的媽媽,前者是打完孩子懊悔的反省,媽媽不該打你,寶貝對不起。後者則是“打你怎麼了,打的你輕!”的越打越過癮。

比如暑假前後的媽媽,你沒回來的時候媽媽盼著你回來,回來沒兩天開始嫌棄你,想趕緊攆你回學校。

再比如媽媽眼中的自己是溫柔可人耐心非常,爸爸眼中的媽媽是動不動就大吼小叫:“我怎麼嫁給你這樣的人”,孩子眼中的媽媽也是天天充滿抱怨與負能量。

評論中都說,這是博主在偷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媽媽就是這樣,易怒,愛激動,不好好說話。

我們常在調侃,天下的媽媽都一樣,媽媽你怎麼這個樣子,從沒有人想過,媽,你為何會變成這個樣子?

誰曾經還不是一個小公主呢,每個少女都幻想過嫁給王子,有美滿的婚姻,可婚姻的現實面讓原本的幻想都煙消雲散:操持家務很累,生孩子很痛,帶孩子更是辛苦,歲月爬上臉龐,身材走了樣,最重要的是付出很多卻不被理解。

之前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關於母親幫孩子收拾房間反被埋怨的,孩子不想媽媽幫自己收拾房間,但是媽媽總是忍不住動手,邊動手邊責罵,孩子不厭其煩。

最後由孩子的班主任出面調節矛盾,老師這樣對媽媽說:“你不想收拾,就不要收拾,動手了就不要動口。你不幫他收拾,他不會找不到東西,你不想給他做飯,他也餓不著,洗衣服也是這樣,只要你不想做,你就可以不做,他們沒有你也能照顧好自己。”

老師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不是因為自己脾氣不好,而是因為自己操心的事情太多,壓力太大,誤以為孩子、老公缺少自己的照顧不行,才將自己逼得這麼緊。

如果媽媽們選擇適時放手,過一下不操心、不管不顧的清閒人,或許家庭氛圍會更加和諧。

經過這麼多年我與媽媽之間的激烈爭吵,我越發覺得親子之間更需要妥協與包容。

拋開學習不談,親子僵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互相之間各不相讓,就如同《小歡喜》中的劇情,童文潔對兒子說一不二,宋倩更是從內到外要操控女兒,即便希望孩子快樂,也是建立在自己的要求之上。

《小歡喜》中有一個場景引人深思,季楊楊的媽媽去租房子,租到一間每年都住著學霸的兩居室,但是在其中的一面牆上,貼滿了寫著“我恨”的卷子。

“我恨”、“我恨”、“我恨”,說不清到底是恨累人的高三,還是重壓不斷的老師,亦或是步步緊逼的父母。

面對高考,恨也沒辦法,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是缺乏遠見的,學習是痛苦的,但是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成人則是現實的,真正從社會摸爬滾打過,知道生存的艱辛。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我們很難讓一個孩子來理解成年人的難為,更無法讓一個孩子能切身的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苦,但是我們能做的,則是不那麼激烈的言語爭吵,不句句戳對方心窩,哪怕是在與父母吵架時,稍微緩一緩,過過腦子,給父母留以尊重,在與孩子吵架時,不疾言厲色,給孩子留以空間,親子關係可能就不會那麼糟糕。

最後,我認為親子之間,從來不應該有什麼“誰欠誰”一說,別被“父母皆禍害”言論綁架了心,更別被抨擊“父母都是為你好”的觀點洗了腦,你的爸爸媽媽最愛誰,其實你心裡應該比誰都清楚。

上一篇:鋰電池,蓄電池,廢電池裝置多采用環保加工手段
下一篇:制定禁止燃油車時間表 何必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