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中科院博士的論文致謝部分火了,反而讓人細思極恐

近日,一份來自中科院博士論文的致謝部分火了,一般人寫致謝都是寫:“本論文是在某某導師的指導完成的,導師知識淵博、治學嚴謹……”

而這篇論文致謝部分卻寫道: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般,彷彿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

出生在一個小山坳裡,母親在我十二歲時離家。父親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的不能自己去醫院的時候,也僅是留下勉強夠治病的錢然後又走了。我十七歲時,他因交通事故離世後,我哭的稀裡糊塗,因為再得重病時沒有誰來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無能為力,她照顧了我十七年,下葬時卻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個家庭成員是老狗小花,為父親和婆婆守過墳,後因我進城上高中而不知何時何處所終。如兄長般的計算機啟蒙老師邱浩沒能看到我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對我照顧有加的師母也在不惑之年匆匆離開人世,每次回去看他們,這一座座墳塋都提示著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彌足珍貴。

在作者的敘述中,家徒四壁都不足以形容生活的慘狀,從炬光鄉小學、大寅鎮中學、儀隴縣中學、綿陽市南山中學,到重慶西南大學,再到中科院自動化所,已經記不清多少次因現實的壓力有過放棄學業的念頭,別人看似稀鬆平常的東西,在他眼裡卻是夢寐以求的,堪稱另一篇“送東陽馬生序”。文中最後寫道:“最後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

很多人看完之後,表示讀完已經淚流滿面。

4月18日,中國科學院官方披露這篇論文為《人機交換式機器翻譯方法研究與實現》,而作者是2017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工學博士黃國平,研究方向為“模式識別與智慧系統”,現任騰訊Allab高階研究員。

通篇看下來,這是一個農村貧苦家庭孩子,透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但仔細思考之下,卻仍然讓人想到很多飄散的思緒。

1。這位來自巴蜀小山村的少年,如今靠著自己的努力和堅持,走出了大山。按他的條件來看,唯一突破人生命運的就是教育,那麼那些與其命運類似,卻放棄各種社會晉升通道的孩子呢?

2。我們常說“學以致用”,就是說我們學習的本質是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服務,而如今的教育體系所執行的教育時間是否太過漫長?

我們都知道18歲已經是成年人,而一般人18歲可能還處於讀高中階段,這個年齡和所學知識是否匹配?

都知道高中分文理科,分文理科也就決定了自己今後的學習方向,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今後的就業方向,而今後的就業環境取決於我們對所學知識的認知程度。

而我們對所學知識掌握的認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專業所學年限。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子承父業”的現象,比如一戶家庭,父母都是演員,這家的孩子大機率天生會演戲,家長是說相聲的,孩子張嘴就來。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如果你高中畢業再學習某一項技能,可是人家的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你學習4年,可是人家孩子學習20多年了,除非你天賦異稟,否則你會發現所學專業和這些人家的孩子對所學專業的理解程度,即使在畢業時仍然有差距。

我們學習專業知識是為生活服務的,那麼現在的教育時間是否過於漫長?雖然品德教育很重要,但是我國仍然流傳著“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講的就是3歲看的是孩子的智商,7歲看的是品德,況且年輕人的品德基礎還是非常好的。

如果我們早早的決定自己的所學方向,早早的去參加工作,是否可以理解為無形中減輕了家庭負擔,節約了社會成本,為社會增加了勞動資本。

放到此事中,可能這位作者早早的就參加工作,走出了大山,同時很多型別命運的孩子,有多少在漫長的求學路上放棄了學業?

當然,很多人已經質疑現行的教育時間是否過長,並提出縮短教育時間的問題,但是討論範圍非常小。很多企業家在被問及教育問題時,有企業家指出現在的教育還是在沿著工業化教育體系方式,主要以培養工程師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如今已經進入“人工智慧”時代,需要大量的數學家,需要大量的高超級計算器,超級能力的連結,超級的程式器,社會對這些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可以看出各大公司對人才的渴求和重視。

中科院博士論文致謝部分火了,讓人看到一個貧苦家庭出身的孩子,從人生看不到光到把自己活成了光 。需要思考的是,教育改變的不僅是個人的命運,還關係到社會發展,如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經不侷限於大學生階段了,對深層次人才的需要已經成為制約很多公司的發展瓶頸。

上一篇:英國拆除華為裝置,耗費將達127億!三星“接盤“成5G供應商
下一篇:MIUI先鋒小組正式成立, 米粉的呼聲有迴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