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城市人口縮減?是有些人去了更好的地方

本文字數:1354字

閱讀時間:4分鐘

一些城市相繼公佈了202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26個城市中,有8個城市人口減少,步入人口自然增長率下跌時代。此次新增的4個人口減少的城市中,除瀋陽之外,還有長三角的三個發達城市,鎮江、常州和無錫。特別是無錫,在蘇南地區以至全江蘇,經濟僅次於蘇州。

這是兩個趨勢與一個新特徵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一個趨勢,是出生率下降的趨勢。

回顧2014—2019年全國各地區人口出生率就會發現,2014年我國開放“單獨二孩”政策後,人口出生率迎來了一波小幅上升,到2016年達到12。95‰,為近年來最高。而隨著2016年開放“全面二孩”以來,全國人口出生率不升反降,從2016年的12。95‰下降到2019年的10。48‰,降低了2。47‰。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人口出生率為10。48‰,是2000年至今的最低值。

第二個趨勢,是人口遷徙的趨勢。

關於城市人口遷徙,有一個著名的Zipf法則,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國家內,人口會向大城市聚集。一個國家最大城市的人口數量為第二大城市人口數量的兩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數量的三倍,依此類推。不過,國家越大,人口越多,大城市的人口聚集度就越低。

這是因為人口變多,能夠維持規模效應的城市變多,首位城市雖有吸引力,但離家鄉太遠,人們不願意去。對於中國這樣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多個一線城市,再加上幾個中心型城市,一定程度是符合規律的,是行政調控與經濟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

而這個所謂新特徵,是少數國家才有的特徵,那就是高鐵。

50多年前,日本的第一條高鐵線——東海道新幹線通車時,輿論認為,未來東京的資源會流向大阪和新幹線沿線的一些小城市。但結果完全相反,東京對大阪等城市產生了強烈的“虹吸效應”。東京都市圈人口急劇上升,大阪都市圈的人口反而下降了。

有學者研究了京滬線與串聯南京、合肥、武漢、重慶、成都的“沿長江通道”後發現,以省平均GDP增速為標準,京滬線將近50%、沿江通道將近60%的城市,高鐵開通後,並沒有保持住較全省平均水平的優勢地位。江蘇的崑山,山東的齊河、泰安、棗莊,重慶的涪陵、長壽、石柱等城市,開通高鐵前GDP增速高於全省平均值,開通後則跑輸了全省平均水平。

經濟增長如此,人口趨勢也是如此。研究範圍內,36個城市中有21個城市,常住人口占比出現下降,其中京滬高鐵沿線下降的城市為5個,而沿江通道高達70%的城市常住人口占比都出現了下降。人去了哪裡呢?去了武漢、成都、重慶等少數幾個中心城市。

“虹吸”的基本邏輯是經濟學上的規模效應。既然聚集能產生更高的效率,那麼,人財物就會聚集到一起,產生更多財富。那麼,小城市的人就會往大城市聚集。這裡的大小,是相對而言的。無錫雖然經濟不錯,也有規模效應,但靠近蘇州和上海,自然會被這兩個規模更大的城市“虹吸”。外地人在選擇到無錫、蘇州,還是上海的時候,往往最後才考慮無錫。

但是,這些城市的人口減少,是一個問題嗎?

目前,我們正身處中國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過程。有人不理解這個趨勢,感到不適應,要採取措施來抑制這個趨勢。究其根本,還是緣於傳統的計劃經濟思維。有些人在說到“均衡發展”的時候,實際上並不是指按經濟規律,有層次、有結構、有偏重的均衡,而是指完全一致的同等、同樣。這種思維,以及思維指導下的政策都是不必要的。因為,那些減少的人口,是去到了更好的地方。需要強調的是,所有政策的目的都是人,而不是抽象的地域。

上一篇:神舟飛船十八年6次載人飛行,為啥這麼少?走的是技術密集型路線
下一篇:不怕疲倦,怕只怕“什麼也沒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