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人類進入太空之前是什麼樣的體驗?為什麼人類不能進入太空中生活?

當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被蘋果砸到腦袋後,他便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提出一切物質都受到重力作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也都知道離開重力作用一切生產生活將無法繼續進行。

但是隨著全球航空

航天

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到

太空

,早已經不是太難的事了。在太空中,人是處於完全失重的狀態下。這樣對於進入太空的

宇航員

的身體素質,就有著極高的要求,並且在進入太空以前,要受到為期三年半到四年時間的特殊訓練,以適應太空中的失重環境。

我們普通人對於失重的理解,可能就是一種漂浮狀態的畫面感,但是長期在空間站工作的宇航員,身體結構由於失重的影響,因此給身體帶來的危害遠比人們想象的嚴重。

因此有人發出了這樣一種言論,難道太空真的就是地獄嗎?有11名宇航員的大腦出現了萎縮,

科學家

得到的結論是,情況並不是太樂觀。

點選載入圖片

太空真的是地獄嗎

1961年4月東方一號升空,尤里加加林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員。由此開始,宇航員們作為精英人物,成為了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對宇宙進行探索。

自1961年開始,尤里加加林首次登上太空以來,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也不斷髮展和壯大。中國首位宇航員楊利偉,作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在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乘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這是中國太空事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

宇宙探索對於全人類來說,有著深遠的意義,載人航天事業也是勢在必行的。但是宇航員在經過了長期的太空飛行後,在宇宙射線的輻射作用和失重效應的影響之下,身體狀況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

點選載入圖片

為何最近在科學界產生了太空會不會是“地獄”的疑問。當然“地獄”只是一種誇張的比喻,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宇航員的大腦結構在太空飛行中,的確會產生一些變化。

航天員是一種對國家和人類來說,充滿榮耀感和科研價值的職業,但是太空飛行對宇航員來說並不輕鬆。從地球飛到外太空,危險程度和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在密歇根大學的科學家釋出的研究中,指出了太空飛行對宇航員大腦結構產生的影響和變化。研究物件為幾年之前去過太空的一部分宇航員。

點選載入圖片

他們在太空所待的時間不同,有的為兩個星期,有的是在國際空間站上待了六個月。在他們的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結果中顯示,負責肌肉控制、情緒、記憶和感覺知覺關鍵性功能的灰質,在體積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和減小。

在失重環境下,對人腦結構產生的影響,開始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這種影響也對於宇航員的身體健康產生某些方面的傷害。比如記憶力減退,大腦的衰老速度加快等等。

種種現象確實應該引起相關人員的注意,但是不見得太空就一定是“地獄”。

點選載入圖片

宇航員大腦出現萎縮現象

太空失重環境對於宇航員大腦結構產生不良影響的研究,還不是很深入,只是停留在初級的階段,因此對於宇宙射線和失重效應的應對辦法,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比利時某大學航空航天實驗室的博士生和研究小組,對十一名宇航員在進入航天飛行前後的腦部狀況,進行了研究。長期處於失重環境下,他們在返回地球后仍需一段時間才可以讓身體恢復到正常狀態,重新適應地球的重力作用。

有研究表明,大腦的灰質體積出現減少的情況,可能是由於長期處於失重狀態下,宇航員大腦腦脊液的分佈被改變了。腦脊液是一種細胞外液,在大腦中呈動態迴圈狀態,給大腦提供營養,帶走廢物,可以保護大腦,減輕震盪。

點選載入圖片

腦脊液的分佈改變後,其正常的迴圈便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就有可能導致一些宇航員在太空飛行期間和回到地球以後,出現視力模糊的現象。

其實在太空環境中,人的身體結構會被改變,甚至遺傳物質也有可能會發生變異。對於從太空回來的宇航員,進行的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宇航員的大腦中央溝也會變小。

試想如果長時間的待在太空的失重環境下,大腦中央溝發生變異,宇航員的記憶力和思維的敏捷程度一定會受到影響。再加上腦脊液的正常迴圈改變,腦供血也會受到影響。

點選載入圖片

這些影響有可能導致認知能力下降,身體衰老速度加快,反應遲緩等等。綜合起來,宇航員的大腦是否會出現明顯的萎縮現象,是不能絕對否定的。

對於某些航天員的腦部檢查報告顯示,在他們返回地球后的一段時間裡,身體的健康狀況的恢復還是比較緩慢。對於一些宇航員定期的檢查,發現了大腦腦脊液的分佈變化,並沒有迴歸正常。

因此有科學家認為,長期處於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大腦發生病變的機率也會增大。

點選載入圖片

科學家們的預測

近期在《科學進展》上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提出的關於長期太空飛行對於宇航員身體的影響,內容的確有一些不太樂觀。在此之前,人們往往把這些危害看成了簡單的不適。

但是隨著對於返回地球后的宇航員,基因檢測的展開,失重效應對於大腦結構的影響,有些甚至會成為半永久性的傷害。這些結論最終顯示,大腦正常的工作狀態會被改變。

其實有一些現象,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在地球上,人正常受到重力作用,血液向下流動,形成正常的迴圈系統。

點選載入圖片

但是在微重力環境下,所有物種不再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因此經脈中的的血液,會向上湧。重新分配流量的靜脈血,最終都流向了大腦。

在經歷了長期太空飛行的宇航員,大腦中有超出以往正常情況下的血流量,一般最多會出現的不良反應的位置都是在眼部。在太空中待的時間越久,腦部所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

由於腦部血流量的異常增加,進而導致了腦血管的擴張,宇航員腦部灰質和腦脊液的體積也明顯增加。又由於腦白質和腦脊液的增加,顱內壓力也隨之增加。由於顱內壓力的增大,腦垂體也出現了縮小的情況。

點選載入圖片

最理想的狀況是,在返回地球后,這一系列的影響都會慢慢的恢復到正常狀態。但是事實是,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宇航員大腦腦脊液的異常分佈會趨於正常,而相比於從未長期受過失重效應影響的人來說,腦脊液體積還是會有所增大的。

科學家這樣的預測結果,的確是不太樂觀。但是宇宙這個神秘的地方,人類總是對此充滿好奇心,並想要一探究竟。特別是如今有了先進技術的支撐,人們對於宇宙的探索更是永無止境。

同時,對於宇航員的防護措施,也在不斷地進步和提升。科研人員與未知賽跑,充滿挑戰。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人類對於宇宙有了更深的瞭解,但是外太空環境對於宇航員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點選載入圖片

小結:

人類就是如此渺小又脆弱的物種,但是卻充滿著頑強的意志和強大的生命力,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未知宇宙的步伐。每一位航天員都是勇敢而偉大的。

隨著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登上太空早已不是難事,而人類在太空中的探索和科學實驗,都離不開宇航員在太空中長期的駐留。

近來科學家也對太空微重力環境,對於宇航員身體健康的影響,展開了更加細緻的研究和分析,確定了某些危害的存在。情況雖不是太樂觀,但是太空也絕非“地獄”。

宇航員為人類太空探索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每一位宇航員都是英雄般的人物。加加林曾經說過:“宇宙航行不是一個人或某群人的事,這是人類在其發展中合乎規律的歷史程序。”

上一篇:霍金在科學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他在宇宙上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呢?
下一篇:地球外圍有四道屏障,人類真的被高等外星文明觀察的物件所困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