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教育閱讀] 當孩子考試總是不及格時,這個獎勵計算方法你必須要懂

有一個段子說有個爸爸答應兒子,要是考試考了第一名,就獎給他一百塊錢。

可是奇怪的是,每一次都會考第一名的兒子,這一次卻考了第二名。

這個爸爸有些奇怪,兒子卻說:“經過計算,我考第二名比考第一名划算。”

爸爸更奇怪了,兒子說:“我考第一名,你只獎勵我100塊;我同學考第一名,他爸獎勵他1000塊,他答應分一半給我。”

明明是為了激勵孩子好好考試,才設了獎勵,可是為什麼就變了味了呢?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為了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家長和老師常常會設一些獎賞;

一直以來,人們都堅定不移地認為,獎勵是激勵行為的最佳方式。

可是,很多時候,就如本文開頭的那個段子一樣,這些獎賞卻起不到什麼作用,反而還會適得其反。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有了獎賞卻反而破壞了人們的積極性呢?

《內在動機》的作者愛德華•L。德西(Edward L。Deci),在這本書中給出了答案。

愛德華•L。德西是美國社會心理學界知名的學者,他和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經過大量的調查和實驗,共同提出了自我決定論,其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內在動機”。

這個理論顛覆了人們認為獎勵是激勵行為的最佳方式這一信念,而且還認為,外部獎勵反而會損害內在動機,也就是說這樣的獎勵往往會適得其反,不僅達不到目的,還會起到反效果。

那麼什麼是“內在動機”呢?

當下的環境,處於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很多人在巨大的壓力之下,瀕臨崩潰。

暴力、抑鬱、失控……

作者將這些現象描述為不負責任,而不負責任的人無法應對生活中壓力,將給別人的生活增加壓力。

而這些現象帶來的後果就是失控。

很多人呼籲改變這些現象,控制這些壓力,讓人們實現自我約束。

但是,如何控制呢?

很多人覺得應該給予獎賞或者威脅施加懲罰,使得犯錯的人服從。

但事實證明,這些建立在剛性權威原則基礎上的方式,根本不管用,反而還讓問題更加惡化。

作者認為,只有關注人們不負責任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本書中,作者認為,要闡述清楚人類的動機,一定要區別清楚,圍繞著某一行為是自主的還是控制的。

•自主:意味著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感到自由。

此時,人們願意做自己想做的事,能沉浸在做事的過程中,感覺到很強的興趣,自主情況下來的人們,是真實的。

•控制:受到控制的人們,意味著他們是在壓力之下行事的,自我屈服於他人的控制下,無法表達自我,這時的人們,是疏離的。

在作者與合作伙伴的研究中發現,只有內在動機,才是創造、責任、健康行為以及持久改變的核心。

而外在動機,如激勵和壓力,有時候確實能達到一定的目的,但往往會讓人失去自主和真實,變得疏離。

就像作者在書中舉的一個例子,公園裡的海豹,為了得到食物,會按照指令做出各種動作。

但是隻要食物一消失,它們就什麼也不會做。

於是,問題來了。

第一:如果人們採取了外部獎賞來激勵和控制的時候,就必須持續不斷地進行,否則,只要獎賞消失了,人們就失去了對這個行為的興趣。

第二:如果人們一心想著獲得獎賞的時候,就會選擇走捷徑。

就如開頭那個爸爸獎賞兒子的段子一樣,為了得到更多的獎賞,兒子的行為已經完全偏離了爸爸的期望,把對學習和考試的關注,轉移到了獎賞上了。

除了金錢之外,人們有時也會用權力和威脅控制別人。

當父母用金錢或親情威脅子女,當企業用績效和資金激勵員工等等,這些控制往往會讓人們覺得被控制,從而變疏離。

那是不是獎賞就沒有什麼用了呢?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沒有必要設定獎賞了呢?

當然不是,只要設定的獎賞,不會讓人覺得被控制,能激發人們出人們的自主性,獎賞就有存在的合理性。

“內在動機”如此重要,以至於作者認為,它是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在《內在動機》這本書中,作者不僅對很多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分析,讓讀者意識什麼才是自己真正的自主。

當我們被固有的觀念所束縛,被人類社會的要求所內化時,別忘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意願。

只有當我們擁有了真實的自主時,才能真正感覺到自由。

上一篇:華為鴻蒙作業系統將賦予家電產品新功能,鴻蒙系統將在美的等廠推出
下一篇:長頸鹿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陸地動物,但是它們的頭身比例也是頂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