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美軍中將被“誤炸”身亡,為何卻令坦克部隊走上快車道?

二戰中什麼崗位最安全?答案是“在美國軍隊當將軍”。

在美國參戰的近4年中,美軍將領只有不到25人身亡,其中有一位尤其“特殊”——他就是萊斯利·麥克奈爾中將,美軍二戰中死於己方火力的最高指揮官。他的身亡用一句流行語概括就是“不作不死”,更諷刺的是,正是他的撒手西去,美軍坦克部隊的發展才有機會步入正軌。

麥克奈爾1883年出生於明尼蘇達州,從小就是優等生,在西點軍校的成績位列同屆學員第11名。因為資歷優異,他在35歲就提拔為準將,是一戰中美國陸軍最年輕的將軍。在二戰爆發前的1940年,麥克奈爾又被上級看中,成為美軍陸軍總司令部作戰訓練部參謀長——軍旅生涯一路順風順水。

▲麥克奈爾作為優等生登上1904年的西點軍校年鑑

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美英盟軍順利上岸。德軍雖然一開始手足無措,但很快就穩下神來,依託樹籬地形層層阻擊。雖然盟軍擁有數量與火力優勢,但依舊一籌莫展。

▲諾曼底德軍頑強抵抗,盟軍進展緩慢

當時,諾曼底前線的美軍最高司令官是布萊德利將軍,他的部隊陷在聖洛附近動彈不得。在這種情況下,布萊德利提出了一個代號為“眼鏡蛇”的行動方案,其核心是放棄以前盟軍的寬大戰線作戰模式,轉而試圖集中火力和兵力,以“破其一點”的方法擊穿德軍整條戰線。

在這個方案形成以後,布萊德利找到巴頓商討具體步驟,巴頓看了以後發現這竟然和自己的想法暗合,而且布萊德利的方案更加協調各軍兵種、各部隊的行動,比自己技高一籌。因此,巴頓也全力支援布萊德利。

▲1944年7月,視察諾曼底前線的布萊德利(左)

“眼鏡蛇”行動中最關鍵的一點是空地火力的前期打擊,尤其是運用空中力量的力度與方式。該計劃使用當時盟軍能集中起來的空中力量,沿著與德軍防線平行的航向轟炸,並與美軍前線保持2-3公里距離——這樣一來,轟炸機可以將炸彈全部扔在德軍頭上,並有效防止誤炸。

▲美國陸軍航空兵的心頭肉——重型戰略轟炸機

但是方案一提出就遭到了陸軍航空兵的堅決拒絕。他們的第一條理由是其中需要調動重型轟炸機進行低空轟炸,但後者從沒接受過這種專門訓練,會造成誤炸傷害;第二點是航線不能與德軍戰線平行,因為這會讓戰機長期處在防空火力的威脅下,蒙受不必要的損失。

陸航與地面部隊爭吵起來,互不相讓,官司一直打到艾森豪威爾那裡。最後艾森豪威爾回覆堅決支援地面部隊,陸航才無話可說,同意重型轟炸機部隊參與進來。按照設想,攻擊機和中型轟炸機將“關照”德軍的最前線,重型轟炸機部隊則轟炸德軍戰線後方2300米左右的縱深地域。

但是陸航堅決不同意平行飛越德軍防線,對於誤擊問題,他們表示將“儘可能透過無線電等手段避免”。

▲麥克奈爾標準像,攝於1942年

7月12日,布萊德利向下屬介紹眼鏡蛇行動,從本質上說,他的方案絕對是一大創新,而且成功可能性極大,因為如果一切順利,德軍絕不會有一線生機。他邀請了大批軍方高層前來觀摩,本文的主角——萊斯利·麥克奈爾也在此列。

此時美國參戰已有2年多,期間麥克奈爾繼續官運亨通。戰爭爆發後不久,他被任命為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的副手,負責部隊的編組和訓練,做了很多的幕後工作。也正是因此,他在美軍中得到了一個綽號——“陸軍的大腦”。

但這個綽號也有奉承色彩,麥克奈爾同樣是個爭議人物:他總是排擠坦克部隊,並且偏愛自己出身的炮兵,戰爭初期美軍最匪夷所思的理論——“坦克是用來打步兵的,反坦克的是炮兵”——便由他提出,這也成了美軍裝甲部隊在發展中屢走彎路的原因。

聲望和地位升高還帶來了盲目自信。麥克奈爾從沒有在前線服役過,只有1916年在美墨邊境與游擊隊過招的經歷。他經常想往前線跑,一方面是為了掌握第一手資訊,一方面也是為了增加自己的資歷。

在北非,麥克奈爾曾遭到過德意軍的炮擊,但只受了輕傷。這一次,在接到西點軍校老同學佈雷德利的邀請之後,他又欣然去了前線。

因為各種原因,眼鏡蛇行動數次延期,直到7月24日才萬事俱備。結果上午時分目標區上空突然佈滿烏雲,布萊德雷深感不妙,立即通知空軍方面取消行動,然而為時已晚。幾百架盟軍飛機黑壓壓飛臨戰場,在能見度極低的情況下,把許多炸彈扔到了戰線另一側的美軍頭上,當場炸死炸傷100多名美國大兵,麥克奈爾也差點送命,幸虧他的手下在炸彈落下前的一剎那,把他從車上拽進了溝裡。

經歷過這麼一次死裡逃生,常人理應知難而退,但麥克奈爾卻堅持繼續考察戰況——這給後來的情況平添了一絲“不作不死”的意味。

▲眼鏡蛇行動中,美軍重型轟炸機飛越煙霧瀰漫的德軍陣地。

7月25日,聖洛地區的德軍驚恐地看到2400多架美軍飛機遮天蔽日地飛了過來,投下無數炸彈和凝固汽油彈,同時盟軍炮兵也發射了密集的炮火。德軍士兵現在只恨自己的工事挖得太淺了。

當天的轟炸與炮擊保證了眼鏡蛇行動的最終勝利,待到硝煙散去,美軍發現當地地形已經完全改變,村莊不見了,道路沒有了,山頭消失了,溝渠填滿了,地圖失去了作用。他們的裝甲部隊立刻投入進攻,在炮火和600架中型轟炸機的不間斷掩護下開始推進。現在他們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彈坑太多,甚至一個彈坑套著另一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有讓工程兵開路,緩慢推進。

這是一種全新的戰術,縱觀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恐怕都不可能找到這麼優秀的空地一體化作戰,裝甲部隊、炮兵和航空兵完美配合,讓德軍的防禦體系土崩瓦解。他們看似堅固的工事都成了瓦礫堆和廢墟,甚至強大的坦克也支離破碎。

事實上,整個眼鏡蛇行動的勝負在這一個小時左右的火力準備階段就決定了。儘管倖存的德軍拼死抵抗,但充其量只能取得一些戰術勝利,他們的預備隊和物資支援完全斷絕了,對於整個局勢已毫無意義。

德軍的防禦很快土崩瓦解,只能選擇後退以免被全殲。同時,在眼鏡蛇行動的影響下,蒙哥馬利也一反常態迅速南下,從另一個方向夾擊德軍,至此,諾曼底的戰局已徹底傾向於盟軍。

▲“眼鏡蛇”行動之後,美軍檢查一輛被炸彈摧毀的德軍豹式坦克

但轟炸也帶來了大問題。7月25日上午行動開始後,各級單位都在無線電裡呼叫,整個通訊網路立刻就崩潰了,誰也無法準確聯絡,導致誤擊事件此起彼伏。

在這天,麥克奈爾的好運氣終於也用完了!

當時麥克奈爾正在前線一處巧妙隱蔽的陣地中觀察敵情,這時空軍第8航空隊的77架轟炸機由於天氣惡劣、能見度低,錯誤的偏離了航向,把這裡當成了德軍前線,將炸彈投擲在了麥克奈爾所在的陣地上。

他的隨從連忙拉著麥克奈爾四處躲避,最終一枚炸彈落在麥克奈爾躲避的散兵坑內,巨大的爆炸將他炸到20米的高空中,即刻喪命。

麥克奈爾的屍體被炸得支離破碎,最後是靠衣領上面三枚將星的殘片才確認身份。這次事件導致了麥克奈爾在內的111名美軍士兵陣亡,造成近500人受傷。

麥克奈爾不幸成了美軍在二戰中殉職的最高階將領之一,訊息傳到後方,盟軍高層大為沮喪,艾森豪威爾怕此事影響軍心,特地命令新聞檢查部門“低調處理”。

▲麥克奈爾在濱海科萊維爾公墓的墓碑,

為了不影響士氣,他只能偷偷入葬,

葬禮也幾乎沒有照片。

所以麥克奈爾的葬禮規模很小也沒有及時報道。但在葬禮上的四名抬棺者中,有三人都是集團軍一級高官(巴頓、霍奇斯和佈雷德利),可見麥克奈爾的聲望並不低。

1954年,在麥克奈爾去世十週年紀念日上,為了表彰他的功績,麥克奈爾被追授為上將。

麥克奈爾的死是美軍的一大損失,但裝甲部隊卻長舒了一口氣。以前發展緩慢的M26潘興坦克進入快車道,在二戰結束前,這種世界上最好的坦克之一終於投入現役。

因禍得福的還有坦克殲擊車,麥克奈爾要求它們必須與坦克有所區別,因此沒有安裝炮塔頂蓋,存在“平時挨雨淋,戰時彈片雨,一顆手榴彈一車全報銷”的問題,他死後不久,裝甲頂蓋就被加了上去。

因為麥克奈爾的阻礙,美軍只能用火力和裝甲薄弱的“謝爾曼”坦克去對抗德軍,致使無數裝甲兵死在其中。也許正是這些裝甲兵的詛咒,才讓有著戰役隱蔽學專家的麥克奈爾倒黴死去。

▲麥克奈爾視察M10坦克殲擊車,

這種車型曾被其給予厚望,

但頂部敞開的炮塔是個重大隱患。

▲戰場上被擊毀的“謝爾曼”坦克。

在一定程度上,由於麥克奈爾的陳舊思維,

二戰時期美軍坦克的發展滯後於其他重灌備。

上一篇:陳赫受傷後右腳浮腫,為了洗個澡,張子萱蹲地為其換藥綁上保鮮膜
下一篇:為什麼要給流浪貓做絕育,給流浪貓做絕育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