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兒女不孝,被拋棄的老人,多半是敗在自己的手裡

文\靜一羽、江左梅娘

《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曾經提到過一個觀點,說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這話說的真的很有道理,一對真正明智的父母,應該可以從孩子的成年表現中看出自己對他的教育問題。

前不久,短劇《三悅有了新工作》有個情節,引起網友熱議。

大年三十的晚上,子女得知父親去世,都急急趕回家。

沒想到,子女匆忙回到家,沒人關心父親冰冷的遺體,而是翻箱倒櫃滿屋去找老人的房產證。

旁邊開靈車來接送遺體的楊林問老人兒子:“要給老人換壽衣嗎?”子女隨口說到:“換什麼換?趕緊拖走,直接火化。”

楊林愣了一秒,不知說什麼,但遺體必須處理,於是和同事一起幫老人換上壽衣。剛準備替老人換下壽衣,楊林在他身上發現了兩本房產證,他趕緊聯絡家屬。

老人兒子火急火燎趕來時,欣喜萬分,隨後抱怨老人將房產證藏得這麼深,楊林詫異這個兒子為何會如此冷漠,只聽兒子憤憤地說:“不是我們不孝,他也不配做父親。”

老人可能年輕時做錯事,但作為兒子只想要遺產,卻不想盡義務,未免太過分。

老人究竟怎樣過分,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若不是工作人員幫忙,兩本房產證很可能就會跟著老人一起被火化,這也充分說明,老人和子女不聯絡很久了,親子關係的確很成問題。

在我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老人,他們日益蒼老,卻被遺忘和拋棄,晚年生活十分淒涼,有時,我們會指責兒女不孝,但更多時候,老人也需要思量思量自己是否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

一般說來,這幾種情況下,老人到了晚年,往往會被子女拋棄。

01。沒有邊界地控制,讓兒女想逃離

表姨父年輕時,有份穩定的工作,下崗後,就和老伴一起開了早餐店。現在年過60,卻依然每天起早貪黑。

表姨父最近總是心情鬱悶,埋怨自己命不好,養了個白眼狼。

我很納悶,就向母親打聽表弟的事,這才知道其中緣由。

原來,30歲不到的表弟,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聽從表姨父安排,一旦反駁,表姨父就會罵他是不孝子,甚至叫兒子把工資卡也交由他保管。

表弟結了兩次婚,每次都會因為表姨父管得太寬,最後婚姻破裂。後來,表弟乾脆放話:以後就自己過。

表弟在外面租了房子,一年到頭不回家,逢年過節,也只是給母親打電話,對於父親,沒有一句問候。

前陣子,表姨父摔跤骨折住院,表姨一人忙前忙後,打電話給表弟,表弟毫無反應。

表姨父在病房偷偷落淚,他對前來探望的親戚說:我老了,反被兒子拋棄,命苦啊!

如果父母和兒女之間,缺少必要的界限,那麼,兒女很容易感到窒息,成年後更容易逃離原生家庭。

心理學家做了一項研究調查發現:人和人之間都有一定的空間距離領域,一旦領域被他人觸犯,人便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試圖逃脫。

就像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

“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時,那麼不管這些選擇是對是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會不斷增加。”

沒錯,只有讓孩子自己主動做選擇,一個人才算真正地活過。假若一個人,他這一生中都是別人在替他做選擇,那麼他的生命就失去了可貴的意義。

不管那些選擇從功利的角度上看是多麼的“正確”,他都將會是一個虛弱無力的人。

明智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越來越大之後,慢慢地放開對孩子的掌控力。

龍應臺在《目送》裡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與兒女之間的確如此,如果父母干涉兒女太多,沒有在適當的時侯抽身退出,孩子只會想辦法要逃離。

而太沒有邊界感的老人,多數會被兒女拋棄。

02。 無底線地溺愛,讓兒女成巨嬰

《為何家會傷人》中說: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愛孩子,將他養大,不是為了自己分享這一結果,不是為了永遠與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將他推出家門,推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讓他去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

是的,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孩子年幼時,他們不會剝奪孩子遭受挫折的權力,孩子成年後,他們也不會過多地扶持他們的生活,更不會綁架另一個發展比較好的孩子去補貼他。

想到曾經火熱的電視劇《歡樂頌》,樊勝美“扶弟魔”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都是拜父母所賜。

樊勝美的父母十分“重男輕女”,女兒三十多歲單身未嫁,他們毫不關心,甚至從沒問過她的工作。哥哥正值壯年,整日好吃懶做,每次缺錢都會找年邁的父母要,而兩位老人十分心疼兒子,經常各種理由打電話給樊勝美要錢,好幾次都把女兒逼得流眼淚。

被父母從小溺愛到大的哥哥,對妹妹的付出覺得理所當然,甚至還變著法想佔妹妹便宜。

父母總說“養兒防老”,殊不知,寵溺出來的兒子並不能如他們所願。

哥哥整日賭博,欠了別人很多外債,追債人上門討債,夫妻二人乾脆逃到外面躲起來,老人怕兒子吃苦,把身上所有的錢都給了兒子,二人則帶著不到5歲的孫子去上海投奔樊勝美。

身無分文的老人,食物不足還在火車站吹了一夜冷風,樊勝美父親一下子就中風了。

10萬元的手術費、醫療費,讓樊勝美無計可施,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她決定把哥哥的房子賣掉。母親為了有安身之所,說什麼都不肯賣房,甚至下跪求人借錢,也要保住兒子的房子。

人命關天,賣房救命原本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是,樊勝美的母親,眼裡只有這個不成器的兒子,但兒子的做法讓人感到心寒。

樊勝美不願被哥哥騷擾,拒不見面,她哥哥打聽到王柏川家裡,想逼樊勝美現身。更可氣的是,在大冬天的晚上,哥哥把癱瘓的父親抬到王柏家,揚長而去,而老人則在半路被放到地上,這一幕著實讓大家為老人心疼。

父母將所有一切都給了兒子,到老卻被當成廢品一樣丟掉,不知道樊勝美的父母在那一刻是不是有所後悔。

其實,老人寵溺兒女的背後,總有喂不飽的兒女,因為過度溺愛的兒女眼裡只有自己。

經過相關調查顯示,凡是得到父母溺愛的孩子,普遍都較為自私,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會將自己看做世界的中心,並要求他人圍著自己轉,以求最大可能地滿足自身的慾望。

從小被寵溺的孩子,長大後大多不聽父母管教,也不努力進取,指望他們養老,幾乎不太可能。

但是究其根源,兒女的不孝,很多時候是都父母溺愛的結果。

就像《為何家會傷人》中說:

“溺愛=過度地阻礙。”

當初,你用溺愛阻擋了他的成長,如今你又為何怪他長不起來?

03。 無休止地索取,讓兒女與其斷絕關係

《為何家會傷人》中,作者武志紅說道:

“透過自我犧牲,給對方製造愧疚感,然後以此逼迫對方服從,是中國家庭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策略。”

想到一個新聞,讓人感嘆。

寒門學子王永強,透過努力,一躍龍門考入北大,當他拿到博士後,卻選擇赴美留學,20年間沒回過家,哪怕母親病重,也不曾探望。

原來,王永強曾一直都在被父母為他製造的“愧疚感”綁架著,痛苦地掙扎了很多年。

王永強出生於江蘇常州,父母都是農民,家裡還有一個殘疾的哥哥,家境貧寒。父母沒什麼文化,於是就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他的身上,希望他可以早點出去掙錢養家。

好不容易唸到初中時,父親就叫他輟學打工,王永強不願意,為了讓父母同意自己上學,就包攬家裡家外的農活,經常忙到天黑才能去學習。

倔強的王永強深知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於是他一邊幹活一邊努力讀書,高中畢業後,終於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江蘇蘇州大學。

父母拿不出高額的學費,再次叫他停學,催著他趕緊去外面打工,他們說:“讀書好有什麼用!又不能當飯吃!”

然後天天在電話裡對兒子耳提面命,哭訴自己的辛苦,哥哥的不易。

大學四年裡,家裡沒給他一分錢,相反的是,他還要將他努力得到的獎學金,大部分按月寄回家。

有一次,王永強由於課業專案需要經費,那個月就沒寄錢回家,母親得知後,竟然跑到學校裡大鬧,讓王永強成了學校的“名人”,這讓他非常絕望。

在讀博期間,王永強認識心儀的女孩,兩人很快墜入愛河談婚論嫁。母親怕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不同意這門婚事,連兒子的婚禮都不參加。

後來,父母認定他攀上高枝,隔三差五叫他寄錢回家,還跑到他家裡去鬧,妻子實在難以忍受,兩人婚姻最終被父母拆散。

為了逃離父母的騷擾,王永強與妻子離婚後,隻身一人遠赴美國,20年來,與父母沒有任何聯絡,當父母找到記者,記者又聯絡到了王永強之後,才終於明白了這其中的原委。

這個新聞讓人揪心,我們一方面感慨這對父母的不易,另一方面,也對王永強的成長有些心疼。

父母對兒女的養育,不應該是以索取為目的,一旦養育變成了利益關係,親情也就慢慢被磨滅消失。父母的道德綁架,逐漸變成一把匕首,刺傷兒女,無力償還養育之恩的孩子,與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或者讓他們乾脆甩手遠離。

著名社會活動家趙樸初在《老年感悟有七》中說:

“明白人把對子女的付出視為義務和樂趣,不圖回報,一心想回報,就是自尋煩惱。”

是的,養兒不要總想著防老,甚至一味無度地去索取,這樣的父母,大機率到老會被兒女拋棄。

04。 梅娘說

家是我們的起源,也是我們的歸宿,可是家卻也可能是給予我們傷害最多的地方。

為何?武志紅的這本《為何家會傷人》,道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作者憑藉豐富的心理學行業經驗,從家庭的多個方面揭示出中國家庭的運營機制以及其中常見的矛盾與問題。

身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有個幸福安詳的晚年,但是,教育不當就容易被兒女拋棄,晚年孤單淒涼。

如果你也是父母,希望我們一起來研讀這本書,從有了孩子的第一時間起,就讓自己具備正確的教育觀點,如此,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擁有幸福的晚年。

上一篇:沃爾夫斯堡助推國足青訓發展,獲評年度最具影響力青少年足球專案
下一篇:其實很是講究,來看看浙江境內頂級的元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