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欒城北長煎餅湯

□郭俊嶺

有著兩千六百多年曆史的欒城縣,土沃水豐,人傑地靈。古欒大地的美食也是各具特色,其中綠豆煎餅堪稱一絕,清末民初在民間曾廣泛流傳。因其大眾化、老少皆宜,外地的商旅客人或周圍各縣到欒城趕集的人,都非常喜歡。這綠豆煎餅有幹吃、湯吃兩種吃法,今天就說說這煎餅湯吃——“北長煎餅湯”的民間手藝。

欒城煎餅湯手藝,統稱為古欒煎餅湯。這裡的煎餅湯之所以叫“北長煎餅湯”,是因為這煎餅湯工藝是欒城北長村幾名村民聯合創新發展、集體智慧的結晶。清末民初,欒城綠豆煎餅手藝享譽周邊縣市,北長村校醜子、校德俊、校二亥、校小髒、校生文等人就在前人技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研究了獨特的吃法,幾人便合夥開始在欒城東大橋橋頭賣煎餅湯,深受群眾喜歡。後來此手藝一度中斷,但到了改革開放後,校小髒又召集眾位鄉鄰再次合夥幹起了煎餅湯買賣,北長煎餅湯再度出現在人們面前。

在當年,小髒的吆喝、生文的湯藝、二亥的攤餅,簡直是美食藝術的絕配:吆喝聲剛剛響起,鍋湯裡的鐵勺就已經響起來,灶臺邊的碗已經擺好,“嚓嚓嚓”碗裡的煎餅已經撕開放好, 吆喝聲落時,一勺一碗的湯汁已經入碗,然後,撒香菜、滴香油,顧客剛結完賬,一碗煎餅湯就已經端到面前……

20世紀80年代,每到欒城一、六大集或三、八小集,中午吃飯時哪裡人最多?就是東大橋橋頭。兩頂蓆棚下,是排著長隊等著吃飯的顧客;一頂帳篷下,燒得通紅通紅的火爐冒著長長的火苗,鐵鍋裡噴香的湯沸騰得咕咕響。“一號桌,煎餅湯一碗,燒餅一個,收四毛;二號桌,煎餅湯兩碗,收五毛”的吆喝聲,帶著古欒特有的地域氣息,聽著讓人無比舒暢。重點還是這碗裡的煎餅湯色美味香,耳邊美聲,唇邊美食,一碗湯下肚,愜意無比,渾身的毛孔就要舒服得散開了……這就是當年北長煎餅湯火爆的熱賣場面。

當時,煎餅湯3毛一碗、5毛兩碗,燒餅1毛1個。買一個剛出爐的又脆又香的燒餅,配一碗芳香撲鼻的煎餅湯,對於趕集或路過的人來說,簡直是人間美味。再後來,幾家人也分開單幹,做煎餅湯的手藝各有特點,但幾道關鍵工序,仍同出一脈,傳承了北長煎餅湯的精髓。

北長煎餅湯一是湯美。當時沒有醬油、生抽等這些調味品,老藝人們就熬糖上色,提高湯的色澤。外加祖傳的高湯手藝,吃時只加香菜或者韭菜碼(將擇洗好的韭菜切成很小的段),配以自磨芝麻香油,簡單、實在、營養,喝一碗,保證讓你想喝第二碗。北長煎餅湯二是餅鮮。北長煎餅湯的煎餅,必須是純綠豆,不能摻雜任何其他食材。選綠豆是關鍵環節,必須要選個頭圓、綠中泛黃、通體發亮的那種綠豆,然後將豆洗淨磨面,放到大盔(比水缸矮)裡用專用工具邊攪邊續水,直至面成稀糊狀。這是最關鍵的工序,面稠面稀都攤不成餅。然後支上鏊子(攤煎餅專用工具,中間高、四周低),點火,等鏊子微微熱了,一勺麵糊快速倒在鏊子中間,用煎餅刮子由裡往外碾刮麵糊,刮到最外邊緣,正好煎餅也就熟了,這時馬上揭下來放到準備好的圓箅子上,稍慢一點,煎餅就會變硬不成型。這一套工藝很要技術,沒有幾年的工夫是弄不好的。

這樣做出來的煎餅薄如紙、豆香濃,可以買回去晾起來(見風就幹)。想吃乾的,拿一塊放到嘴裡入口即化,滿口的豆香。當時,孩子們想解饞,就偷偷地掰幾塊,一點兒一點兒放到嘴裡嚼著吃。

為什麼北長煎餅湯人們都願意喝?因為這套工藝湯美餅鮮,老湯的味香、煎餅的豆香、純真的小磨香油和香菜特有的香,讓人口齒生津,久久難忘。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欒城的冶河、陳村、竇嫗,藁城的梅花、麗陽,還有趙縣範莊等集市上,北長煎餅湯幾乎獨佔鰲頭。當地機關食堂、飯店均有北長煎餅。後來由於人們的餐桌上食品種類增多,小雜糧種植又大幅度減少,再加上老藝人先後辭世,北長煎餅湯才逐漸淡出了人們視野。

釋出於:河北

上一篇:扣分罰款一臉懵!有些“特殊車道”,大多數的老司機都不懂!
下一篇:恭喜陳婉婷!落選女足主帥後被足協委以重任,水慶霞收穫頂尖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