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初二兒子放縱成癮,父親曝光12年挽救史:我們如何面對一個“無可救藥”的孩子?

作者 | 可樂媽

為人父母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是無論如何,都要逼孩子成龍成鳳,還是洞見了孩子的平凡和自己的無力後,放棄執念允許他成為一個擁有幸福力的普通人?

這個問題的答案值得所有父母思考。

——虎媽

“你是不是瘋了?臘月二十八你還不回去過年。

孩子都變成這個樣子,我們還有什麼意義?現在是一心一意跟網路遊戲幹到底!”

2021年末,北京街頭。

一個面板黝黑的中年男人,身穿紅色馬甲,頂著綁著“林則徐轉世”橫幅的頭盔,正對著鏡頭與網路遊戲宣戰。

13年前,這個男人因工作需要,買了一臺臺式電腦。

可沒想到,當時正上初二的兒子,竟因此迷上了遊戲,到後來,甚至發展到連學都不願意上了。

為了治療兒子的“網癮病”,男人努力了十幾年。

可結果,就像男人說的:

“孩子的情況反而越來越差。”

這個男人,就是

鄭立書

他和沉迷網遊的兒子的故事,值得每一個因教育問題而迷茫痛苦的家長看看。

在父親鄭立書的印象中,兒子鄭釗的成績一向不錯。

直到兒子上初一時,父親買了一臺電腦。

最開始,兒子只在放假回家,寫完了作業後,才會開啟電腦玩一兩個小時的遊戲。

可到了初二的那個寒假時,兒子玩遊戲的時間已經越來越久:

父母叫他吃飯,他嘴裡說著“等一下”,眼睛還一動不動地盯著螢幕;

叫他睡覺,他也喊著“等一下”,屁股卻始終坐在電腦桌前。

睡覺的時間也從晚上8點,慢慢拖到了11點……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整個假期後,終於到了開學的日子。

可兒子還是蓬頭垢面地坐在電腦跟前,遲遲不肯出門。

等了一個上午後,父親不耐煩了。

他將兒子拉上車,準備帶他先去學校對面的理髮店剪頭髮,再送他進學校。

可兒子卻倔強地說:

“今天剪了頭髮,我就不上學!”

父親沒在意,硬是把兒子按到了理髮店的椅子上。

事後,父親回憶道:

當剪刀靠近兒子的那一剎那,他明顯感覺到兒子整個身子都塌下去了,不再反抗。

理髮完,兒子果然對上學這件事變得更加抗拒:

他回到車上,死死抱住座位靠背,父親和車上的鄰居一人拉他,一人掰開他的手指才勉強把他拽下車。

可他怎麼都不肯進教室,最終,父親只能將他又送回了家。

回到家後,兒子不吃不喝,在客廳乾坐了一整夜。

再後來,兒子就成了家裡的一隻蝸牛:

父母不在家時,他會時不時到客廳走一走,吃點東西;等父母一回家,他就立刻縮回自己的房間裡,一言不發。

這時候,父親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和兒子之間出現了裂痕。

但他不知道的是,往後的十餘年裡,這道裂痕還會越來越大,直到將兩人徹底隔絕在不同的世界裡。

最開始,父親的辦法就是

斷電、停寬頻。

他想著,只要兒子在家裡沒法繼續玩遊戲了,自然就會回學校了。

然而,兒子寧願天天坐在客廳看電視,也沒有回學校的意思。

透過觀察,父親發現,兒子看電視的時候,似乎對臺球節目很感興趣。

他便買了一張檯球桌,還叫上兒子的朋友一起來家裡打檯球。

那段時間,兒子漸漸走出了房間,臉上還難得有了笑容。

可好景不長,沒多久,兒子就又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出來了。

父親又找來兒子的同學、老師,想讓他們勸兒子回學校,可都沒有用。

這時候,有人建議父親找算命先生看一看,還有人說可以帶兒子找個諮詢師聊一聊,父親決定都試一試。

他一邊燒香、蓋新房,一邊又藉著旅遊的名義帶兒子去做了心理諮詢。

不知道究竟是哪一樣起了作用,第二年春天,兒子突然答應返校,但要求換一所學校。

當兒子進入環境相對寬鬆的一所公立中學後,父親感覺自己那優秀上進的孩子又回來了,他也答應兒子,

只要去學校學習,就允許兒子繼續玩遊戲。

但平靜的日子,終究沒能持續太久。

期末考試前,兒子再一次輟學了。

這一次,父親沒收了兒子的手機,

兒子以絕食抗議,卻被父親一腳從二樓踹到了一樓。

在父親心裡,兒子一切的問題,都是因為網路遊戲。

為了將兒子從網癮中徹底解救出來,他決定將兒子送入一所戒網癮學校。

沒想到才一個多星期,就收到了兒子的來信。在信中,兒子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保證會逐步改正,還說“爸爸媽媽我愛你”。

半年後,父親將兒子接回了家,發現兒子果然“變好”了:

主動說要念書,人也聽話了很多。

可給兒子找了新學校後,他卻依舊頻頻曠課,還告訴父親,自己當初寫的信,都是按照戒網癮學校的模板寫的,並非出自真心。

對他而言,戒網癮學校就像“冷血無情的煉獄”,而自己“就像勞改犯一樣”。

兒子還說,“我所思念的家,終究只是我心中的那個‘家’罷了。”

面對兒子,父親鄭立書就像一個溺水的人一樣,試圖抓住出現在他視野中每一根的稻草:

硬碰硬、講道理,甚至是“賄賂”。

他一次次看到希望,又一次次失望。

最終,一點點墮入絕望的深潭。

因為第三次輟學,兒子又被父親送入了那所被他稱為“先是麻木肉體,再是麻木精神”的戒網癮學校。

之後,兒子又斷斷續續唸了一所普通高中和兩所文武學校。

2016年,以高考300分的成績,收到了武漢工程科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然而,兩年後,他還是因曠課、掛科太多選擇休學回家。

又過了兩年,父親無意間聽聞,在距家百米處,有一個17歲的少年因為玩手機遊戲和家長髮生了爭執,一氣之下跳樓自殺。

這件事,給父親帶來了極大的刺激。

於是,他決定去外面騎行,向更多人宣傳網路遊戲的危害。

從2021年8月到2022年4月,父親騎行了大半個中國,以“林則徐轉世”為標語,將遊戲比作是精神鴉片,呼籲政府關閉網路遊戲。

回到家後,父親將自己騎行過程中佩戴的頭盔放在了一樓電視櫃最顯眼的位置上。

可身在二樓的兒子,卻依舊躺在床上打遊戲,連房間門都不肯出。

對此,父親表示:

“騎行前是絕望,現在也是絕望,但現在是絕望中尋找希望,還是要尋找希望。”

另外,兒子雖然幾乎不開口講話,但還是會跟母親聯絡。

比如發信息讓母親驗證微信、買手機,或是打電話跟她說自己被關在門外了。

但一直以來,兒子都不會回覆父親的資訊。

正如父親無奈地對記者說的:

“我努力了十幾年,孩子的情況反而越來越差。”

相信為人父母者,看了這個父親的故事後,心裡都是五味雜陳: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寧願自我封閉,永遠活在網路的世界裡,都不願意看一眼近在咫尺、生養他們的父母呢?

為什麼作為父母,我們明明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所有堪稱教科書的舉動,但最終,卻依舊打動不了孩子的心呢?

這一切,到底是哪出了問題?

在我看來,鄭立書和許多父母一樣,盡了最大的努力去愛自己的孩子,但卻始終忽略了三個關於教育的真相:

1。 一個家庭的不幸,往往是從家庭關係錯位開始的。

鄭立書的故事中,有一個讓人倍感心酸的細節:

為了拯救深陷網癮的兒子,鄭立書無心做生意,從一個略有積蓄、早早給家裡添置了電腦的小老闆淪為了修腳工。

無獨有偶。

@北青深一度

對鄭立書的採訪中,他也曾數次提到:

自己在騎行“反遊”的過程中,認識了一個江蘇泰安的52歲媽媽。

跟自己的情況類似:

這位媽媽的一雙兒女都沉迷遊戲,為此,丈夫患上了焦慮症,三四年沒工作,全家就靠著媽媽一個人支撐。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類似的情形:

全家人萬事以孩子為首。

只要孩子有需求,父母也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好,都是無條件地配合、犧牲。

可結果,往往是孩子的地位越高,大人的地位就越低,教育孩子也就越困難。

不僅如此,一個家庭,如果處處以孩子為中心,最終,孩子不僅不會感恩,反而會養成自私、冷漠的性格。

養育孩子這件事,過程錯了,結果就一定會錯。

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萬萬不可將孩子的位置凌駕於所有家庭成員之上,甚至放棄自己的生活和事業。

畢竟,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為孩子做了什麼更重要。

2。 當孩子“無可救藥”時,戰術上放棄也是一種為人父母的智慧。

看了鄭立書的故事後,我不禁想起了之前在《錢江晚報》上看到的另一個關於沉迷遊戲的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即將上高三的兒子許輝,突然告訴媽媽王麗:

自己不想高考了,要去當職業電競選手。

不僅如此,兒子還開始找各種理由不去上學,每天捧著手機玩遊戲,經常一玩就到凌晨兩三點。

父母道理也講了,脾氣也發了,可兒子還是鐵了心要當職業選手。

而這時候,媽媽恰巧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則關於電競特訓營的招生海報。

她心想,要麼乾脆“放任”兒子試一試:

萬一兒子真的是“那塊料”,以後也能有個謀生的手段;如果兒子不行,自己至少也多了一個勸他回學校的理由。

就這樣,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敗後,兒子終於意識到:

自己和職業選手之間隔著怎樣的距離。

隨後,他決定重返校園。

媽媽欣慰地告訴記者:

“兒子仍舊玩遊戲,但現在,他能夠按照約定在12點半以前睡覺,也沒有再聽見他玩遊戲時說髒話。”

更讓媽媽驚喜的是,兒子的考試成績一次比一次好了。

面對一個“無可救藥”的孩子,有一種得到叫放棄,有一種撤退叫勝利。

真到了窮途末路的那一天,先拋棄升學的執念,給孩子“隨心所欲”的幾年時光,又如何呢?

孩子醒悟了,全家人自然皆大歡喜。

而失去的,不過是幾年光景。

畢竟,跟孩子漫長的一生比起來,那幾年的探索又算得了什麼呢?

縱使沒有醒悟,那又如何?

不妨問問自己,為人父母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麼?

到那時你就會明白——

3。 父母這輩子最大的成功,是有能力培養出一個擁有幸福感的孩子。

年近不惑,才終於明白,人的追求大體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叫“世俗的成功”;而另一種,叫“內心的幸福”。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成龍成鳳,千方百計要將孩子送入名校。

可歸根結底,能上名校的人是有限的,很多孩子就是沒辦法透過讀書出人頭地。

這時候,我們不妨放棄對前者的執念,轉而去追求別的目標。

比如讓孩子有修養、感恩心,以及獲得幸福的能力……

也許就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學渣”孩子,其實也是來報恩的。

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顧問、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朱永新教授在演講中提到:

“最根本的是要提升父母的教育素養,提倡‘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理念。家長要把幸福還給孩子。”

學業,從來都不是衡量一個孩子唯一的標準。

真到了無力挽回的那一天,父母們要學會及時放棄,從逼著孩子上學和孩子百般抗拒學校的權力鬥爭中退出來。

陪孩子在前進三步、後退五步的過程中,感受細水長流的力量和破繭成蝶的成長。

如此,即便我們的孩子,沒辦法成為金字塔尖的那一小撮人。

至少也能是個自信陽光、熱愛生活、擁有幸福感的普通人,而不是隻能在沉默和遊戲中,度過自己的餘生。

參考資料:

北青深一度:《一個父親與沉迷網遊兒子的戰鬥:12年,失敗|深度報道》

上一篇:巴薩進攻端該用誰哈維還是一臉懵!生死戰對拜仁準備好了嗎?
下一篇:聯盟第1,歷史第1!成湖人僅剩的遮羞布,你用表現打醒了佩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