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解讀】單志廣:如何理解科技創新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傳統設施的基建化、科技的基建化,AI的基建化、算力的基建化、演算法的基建化都是方向十分明確的,但我們還要清醒地意識到,創新未來是一個迴圈和生態,在構建這個整體體系的過程中有哪些短板和優勢?怎麼形成生態?

本文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國家資訊中心資訊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單志廣接受財新智庫採訪內容,

文章來源於“財新網”。

本文大約

2800

字,讀完約

7

分鐘。

全球數字經濟方興未艾,我國的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在這個新浪潮中處於什麼樣的發展狀態?發展數字經濟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什麼樣的戰略意義?

單志廣:

眼下整個科技的浪潮,不管是稱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還是叫它新一代的資訊科技革命,確實是風起雲湧。“二十大”報告對我國的科技發展前景指向非常清楚,用了“三個第一”來概括: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除了將這“三個第一”是放在一起說,“二十大”報告還把科技、創新、教育、人才這四個之前分散在不同章節的要素放在一起寫,而且幾次提到“要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創新驅動是我們國家的戰略”,這些都充分表明我們國家對科技的發展、對創新驅動的理解更加深化了。

我曾在2019年去過美國,當時中國工程院跟美國工程院有一個45歲以下未來領軍人才的對話,當時提了四個方向,一是生物技術,二是新材料技術,三是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科技,四是智慧城市。直到現在,這四個方面依然是我們國家“創新驅動”中非常重要的領域。

最近30年來,我們的科技發展變化之大有目共睹。在過去的30年時間裡,CPU的算力速度提升了100萬倍,記憶體容量提升了100萬倍,通訊速度改善了100萬倍。這三個100萬倍的能力提升都是在我們的資訊科技領域發生的,確實來之不易、難能可貴。我們現在大力部署的以“雲物移大智”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科技正在成為全球科技的新主流。

我們國家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的就是在利用在新一代數字技術,跟全球的很多領域競合併跑,在部分領域我們甚至是領跑的,當然也還有很多領域是在跟跑。

“後發先至”是我們中國的後發優勢。如今,我們跟全世界在同樣一個應用場景、同樣一個科技的前沿上共同競爭。新一代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資訊科技對產業發展來講非常重要。

資訊時代的經濟發展正規化發生了變化,AI人工智慧成為新的生產力,資料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資料,雲計算成了新的生產工具,5G、網際網路、物聯網成了新的自然環境,區塊鏈是新的生產關係,軟體、模型、演算法在定義新的生產方式。這些新技術的發展在引發很多的基礎性的底座發生變化。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我國提出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包括5G、千兆光纖、空天網路在內的網路設施不斷提升;以雲計算、大資料、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在不斷湧現;以智慧計算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在不斷的發展。這些新一代資訊科技的發展,在改變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礎底座,同時也給上層的各個領域的應用帶來了非常多的助力。

資訊科技本身在快速發展,同時也跟材料、能源、生物各方面高度交叉。基本上做科研的話離開資料的支援,離開了計算、離開了軟體、離開了網路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今天的科技進步頻率和迭代都是非常快,這輪科技浪潮的高潮還沒有過去,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新理念,新模式新應用都還在路上。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提出創新驅動的戰略、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把它放在核心位置,這對我們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十大”報告將創新提到了新的高度,科技創新方面今年的報告更細緻,提的要求也更突出。強調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域性中佔有核心的地位。

在接下來五年的中期視角,從政策、資本、企業等不同主體的角度來看,在科技創新方面你們認為最重要的方向是什麼?

單志廣:

確實,“二十大”報告從戰略層面把創新驅動提到了特別突出的位置。創新將是影響全域性中的關鍵要素,科技創新要服務於整個中國式現代化的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

無論是從基礎設施建設的角度,還是從未來一些產業新機遇的角度,科技創新的底層都是要有競爭力的科技來進行支撐,競爭力的比拼還是要比科技的含量,要比對科技的原始創新的擁有度。

在中國走向2035年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這個征程中,也就是在未來的13年裡,我們的科技創新確實需要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只有這個“中國式現代化”的脊樑挺住了,其他各個方面才有可能做大做強做優;反之,如果科技不能發揮核心作用,可能很多產業就會成為建在沙灘上的高樓,根基不牢,風險很大。

從國際上的一些研究國家創新力的報告來看,我國2020年排在全球第34位,2021年排到了第11位,可見國家競爭力在大踏步前進,但客觀地說,現在我們整個科技的創新能力還是不夠強,整體上跟發達國家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

我認為,未來科技創新的核心應該抓住兩點,一個是目標設計,一個是實施路徑。

目標方面,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傳統設施的基建化、科技的基建化,AI的基建化、算力的基建化、演算法的基建化都是方向十分明確的,但我們還要清醒地意識到,創新未來是一個迴圈和生態,在構建這個整體體系的過程中有哪些短板和優勢?怎麼形成生態?結合“二十大”報告來看,那就要把科技、創新、教育、人才這“四位一體”的迴圈構建好。

路徑方面,“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提高科技投入的效能”。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們經跟很多OECD國家持平了,但產出對產業、經濟的實質貢獻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此,一定要把桎梏科技進步的要素、機制真正的活化起來;要有真正的內生動力,讓大家做科研、科學、研究,能夠有一個好的環境和好的動力機制,從而產生好的產業應用效果。概括地說,實施路徑上的大挑戰,是如何在科技界構築起更好的內生生態和激勵機制。

從宏觀角度來看,你覺得當前應該怎麼去完善中國的科技產業的佈局?服務於國家戰略是前沿的一些政策要求,當前有哪些重點領域急需科技賦能?

單志廣:

我認為,還是要圍繞面向2035年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所急需的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去提高科技的支撐能力。比如國防、金融、能源、新材料等。這些領域都是決定了未來“中國式現代化”質量的關鍵領域,得有更好的科技支援。

從科技創新的角度來講要抓好兩頭。

一個是,我們能引領全球的、在全球有一席之地的尖端技術要提升,要讓尖端的更尖。我記得在“二十大”報告關於科技創新的那個部分,出現過兩次“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在很多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上,我們一定要自主可控,要有自主的智慧財產權,只有這樣,在未來的大國博弈和全球競爭中,我們才會真正有底氣。在尖端部分,我們一定要真正地進一步體現中國方案,過去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主,未來我們在原始創新這方面也一定要有大幅度的提升。

另一個是,在適用落地科技方面要更優加實效。透過適用技術跟老百姓的生活、跟社會發展的深度協同,從而以科技的力量提升社會綜合治理方式、服務方式,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讓我們生活更美好。

釋出於:北京

上一篇:暗戀被發現了!
下一篇:你知道十二星座男的雷區嗎?十二星座男最不能接受什麼樣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