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為什麼男孩更愛媽媽,女孩更愛爸爸?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你家娃愛吃醋嗎?爸爸和媽媽拉一下手,TA會不會馬上飛奔過來把爸爸推開;爸爸和媽媽悄悄說兩句話,TA會用各種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家裡有這樣一個“小醋罈子”,感覺是不是很好玩呢?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為什麼男孩子的眼裡更愛媽媽、女孩子的眼裡更愛爸爸,他們對爸爸媽媽的“醋意”究竟是怎麼來的?

每個家裡

都有一個“檸檬精”

在男寶寶心中,對爸爸的“醋意”究竟有多大?看完下面這組圖,你或許可以感受一二。

“不能抱,當然也不能親親。”

“不可以打媽媽!壞人!”

“爸爸你快走開,我要和媽媽在一起。”

經典的親子類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裡,也從側面體現出了男孩對媽媽的偏愛與依賴。

張亮的兒子天天,從一開始就淚眼婆娑地堅持讓媽媽陪自己錄節目;軟萌的Jasper也悄悄告訴大家,比起《爸爸去哪兒》,他最想參加的是《媽媽去哪兒》,因為他最喜歡媽媽了: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不僅僅男孩,女孩對爸爸也有“偏愛”。

有些女孩子吃起醋來,是很認真的:

我家女兒除了睡覺找我,其他的都是爸爸優先,出門只要爸爸抱。他爸不能幫我揹包,不能牽我的手……反正就是各種霸佔著爸爸。那醋意大到我招架不住,真的覺得自己像第三者。

我家女兒小花也是個典型的“爸爸的小情人”,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問爸爸呢?爸爸回家後第一時間就是撲到爸爸懷裡撒嬌。要是老公想給我個擁抱,小花會從中間把我們硬生生擠開。

每個家裡,都有一個“檸檬精”,

孩子常常會把同性的父母當作“對手”

,想必各位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深有體會。

父母與孩子的三角關係

“俄狄浦斯情結”

孩子對家長愛的霸佔,在成為一種甜蜜負擔的同時,我們也要正視這個問題:

為什麼在孩子心中,異性父母的地位“超越了”同性父母呢?

3歲前是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期,4歲左右進入情感敏感期,3-6歲是孩子“吃醋”的高發期,這些時期,孩子對異性父母表現出的情感依賴,會大於同性父母。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曾提出“

俄狄浦斯情結

”,在神話故事《俄狄浦斯王》裡,俄狄浦斯王子受到神諭詛咒,命中註定必然殺死自己的父親,並娶自己的母親為妻。雖然他一生極力避免,但命運還是讓他犯下“弒父娶母”的大罪。

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結反映了男孩愛母憎父的本能願望,在女孩身上也存在著戀父情結。也就是說,兒子更偏愛媽媽,女兒更偏愛爸爸。

這種戀父或戀母情結,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也是人的本能願望,以性本能為核心,不可避免。孩子做出這樣的選擇,一方面是由於自身的“性本能”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會因為雙親的刺激加強這種傾向(比如母親可能會偏愛兒子,父親偏愛女兒)。

因此,在俄狄浦斯情結的影響下,幼兒從3歲左右甚至更早開始,會對異性父母產生一種帶有性幻想和性衝動的親密依戀感,

男孩認為媽媽就是屬於自己的,爸爸是和自己爭搶母親的“敵人”;同理,女孩也會認為媽媽干擾了自己在爸爸心中的地位,把媽媽看作“對手”。

你一定有聽到過很多孩子從小就說:長大了我要娶媽媽/爸爸,我最愛媽媽/爸爸!

這些話聽起來是童言無忌,但這是孩子內心想法的真實體現。

夫妻關係應凌駕於親子關係

雖然小孩子“吃醋”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但當孩子出現戀父或戀母情結時,不能放任不管。

不僅僅是在“情感敏感期”,在整個童年如果未能得到父母的正確引領,會對其今後一生性心理發展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並且容易造成孩子對異性、親情認知、自我認知的欠缺或扭曲。

首先,父母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角色榜樣。

和孩子同性別那方父母,需要給TA樹立起正確的性別角色形象,比如男孩從媽媽的眼中感受到媽媽是尊重爸爸的,爸爸也愛護媽媽。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他逐漸會放棄“打敗爸爸,擁有媽媽”的想法。

男孩的內心獨白可能是這樣的:爸爸很好,他可以照顧好媽媽,我以後也要成為像爸爸一樣的人。而女孩會這樣想:如果我像媽媽那樣,成為她那樣的人,我以後也會有像爸爸那樣的人愛我。

父母二人要讓孩子喜歡父母恩愛的家庭氛圍,並認同“爸爸和媽媽相愛”“他們都一樣愛我”這種其樂融融的一家三口的家庭關係,從而正確看待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

這就是給孩子的角色認同——男孩以爸爸為標杆,女孩以媽媽為榜樣,

家庭中的角色清晰,孩子就會健康發展。

其次,父母相處的模式,是孩子習得的模式,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擇偶觀以及相處之道,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觀察身邊的很多人你一定可以發現,那些小時候父母關係不好、經常吵架的人,TA今後在選擇物件時會避免選擇像自己爸爸或媽媽那樣的;

如果從小到大父母之間的關係很好,家庭環境是非常幸福的,那TA以後找的物件也會趨向於像自己爸爸或媽媽那樣的。

一個人在選擇伴侶時,是會參考自己原生家庭父母之間相處模式的,如果感情好,可以作為標準,要是感情不好,那就引以為鑑。

最後,要記得夫妻關係>親子關係。

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提出:

一個真正健康的家庭,一定會遵循這個法則——家庭之中,先出現的關係,要優於後出現的關係。

因此,不管是在自己原生家庭裡,還是自己組建了新家庭後,夫妻關係始終應該凌駕於親子關係。

在一家三口的家庭中,先愛自己,再愛伴侶,之後再一起愛孩子,由此構成了一個牢固的家庭,好的夫妻關係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在寶媽交流群中,我們也討論了這個問題,有位媽媽提出:

有了孩子以後默契地都把孩子放在了第一位。

有了娃後,確實我們很容易把孩子放到首位,今天在瞭解了“俄狄浦斯情結”後,

相信大家一定意識到,要注意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之間的平衡。

作者:父母堂(askjane)融合中西,聚集海內外精英家長,開拓國際化教育視野。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絡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上一篇:這三位頂級導演的圓桌派,一定要看!
下一篇:容聯雲AI商業大會:自然語言處理如何聯動決策智慧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