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為賓士寶馬造電池,給世界500強“碳清零”,一家全球化企業的碳管理生意經|數智化的秘密

文 |

包校千

編輯 |

石亞瓊

“雙碳”大幕徐徐拉開,超千億資本競相湧入一個新賽道——零碳產業園。

近一年時間,包括天合光能、港華智慧能源、金風科技、西子潔能、嘉化能源等,無一例外地選擇在市場爆發的前夜,押注下一個風口。

2021年,中國超過103億噸的碳排放總量,佔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7%,接近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總和。其中,有31%的碳排放量來自2。5萬多座的產業園區。

當工業製造領域全面脫碳的趨勢已成定局,自然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型企業願意躬身入局了。

也是在2021年,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專案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開工。這一概念的提出者——遠景科技集團,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每年實現一億噸的碳減排,並創造三千億綠色新工業產值和十萬個綠色高科技崗位。

對於零碳產業園,遠景並不掩飾自己的目標:未來十年在全球落地100個零碳產業園。預計減碳超過10億噸,相當於日本全國的年碳排量。

2022年,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一期投產,雄心壯志的背後,外界也看關注遠景如何幫助園區做控碳和減碳,又如何兌現淨零排放的承諾。

01。讓“碳賬本”透明可見

在碳中和道路上,在華世界500強企業走在了最前列。

今年8月,全球Top20製藥企業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位於上海的張江生產基地,取得了該行業在中國的首個碳中和工廠權威認證。

張江生產基地於2002年建成,並在2011年擴建。這裡是勃林格殷格翰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生產中心之一,而它的脫碳工程長達8年。

按照張江生產基地的脫碳頂層設計,工廠圍繞能源使用、生產製造和物流管理等方面進行基建層面的脫碳改造。

比如,工廠增設了熱泵機組回收冷水機組產生的熱量,每年節約了2000噸左右的蒸汽消耗,減少280噸的碳排放;成排的太陽能光伏板鋪設在廠房屋頂上,為工廠源源不斷地輸送電能。

截止2021年底,張江工廠的能源效率較2014年提高了77。01%,累計減少了3100萬元的能源費用,收益遠遠超過了脫碳專案750萬元的投入。

不過,接入可再生能源還不足以支撐工廠的全面脫碳。“雖然歐洲藥企特別關注ESG,並做了很多措施,但不同於鋼鐵、化工等流程製造業,生物製藥企業更需要系統化的碳管理工具和方案。”遠景碳管理業務總經理孫捷如是說。

2021進博會展臺,孫捷現場介紹遠景“方舟”碳管理系統和魔奇充電機器人

2021年底,孫捷卸任了遠景和道達爾合資的分散式光伏公司CEO一職。這位常年和下游終端企業市場打交道的公司核心人物,在綠色能源和碳管理領域的經驗達15年之久。

從遠景起步於風電到佈局分散式光伏業務,再向智慧能源管理和碳管理平臺拓展,每個“從0到1”的背後,也都有他的身影。

作為遠景科技集團首席可持續發展官,他在去年被調遣至遠景智慧,負責建立和發展遠景智慧的碳管理業務,這釋放出了一個明確的訊號,那就是雙碳之後,行業都將看到這個未來巨大的增長點。以前瞻性著稱的遠景,不希望放過對於新業務的探索。

“數字化是低碳工廠升級為零碳工廠的重要基礎設施,”孫捷表示,遠景的優勢在於能夠快速幫助工廠建立一套可供追溯的數字化碳管理體系,“這恰恰是製造類企業普遍缺乏的。”

換句話說,遠景首先透過數字化幫助解決企業碳排放的監測過程難以量化的痛點,提供一套透明、可視的“碳賬本”。這套數字化零碳管理系統,被命名為“方舟”。

孫捷介紹,“方舟”系統最大的特點是對價值鏈碳足跡的實時追蹤,測算出企業需要減少和抵消的碳排放量。透過智慧物聯和數字化技術,遠景幫助企業實現了這一點。

張江工廠是遠景在生物製藥領域拿下的第一單。數字化轉型被這家百年藥企提上了戰略高度,二者觀念上的一致性,讓遠景省去了大量的前期溝通成本。遠景只需要向對方證明數字化能帶來哪些肉眼可見的效益。

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張江工廠的光伏屋頂

根據雙方在今年4月簽訂的合作協議,遠景主要從盤查、減排、抵消和認證四個維度幫助張江工廠實現近零排放。

物聯是第一步,也是遠景智慧的優勢所在。基於AIoT的思路,遠景把工廠各類表計裝置、減排專案等資料和資訊接入到EnOS智慧物聯平臺上。

EnOS是遠景自主研發的智慧物聯平臺,最早亮相於2016年9月。過去6年,它在全球連線和管理超過2億臺智慧裝置和約400GW能源資產。“方舟”系統正是基於這一數字化平臺開發的應用。

起初,EnOS透過動態資料的實時捕捉和分析能力,幫助“五大四小”運營風電場,提高發電效率。隨著集團業務延展,平臺陸續接入了光伏、充電、儲能等裝置,遠景宣稱EnOS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資產管理平臺。

在張江工廠控制室內,“方舟”系統按照碳排放資料採集、碳排放指標分解、場地碳管理、能源追蹤等脫碳流程,對能源裝置的碳排放資料以及碳減排資料進行採集、統計和分析。

這一步,是工廠碳管理從物聯到數聯的過程。

EnOS實時監測園區內的能耗和碳排資料

孫捷表示,EnOS的核心能力在於利用資料進行洞察,形成針對不同場景的演算法和策略,對控制系統進行最佳化。“從最初的新能源資產管理到如今的碳管理,遠景遵循的都是類似的思路,來實現從數聯到最終的智聯。”

基於張江工廠的案例,遠景在今年10月又把這一模式複製到了法國聖戈班集團在蘇州的磨料磨具工廠和元氣森林位於都江堰的氣泡水工廠。

在行業內,儘管遠景率先提供了數字化平臺和工具,不過以孫捷對國內企業的觀察:“客戶不會輕易為一套SaaS軟體服務買單,因此遠景必須基於‘方舟’挖掘更多的應用場景和商業價值,對外輸出一整套零碳解決方案。”

02。良幣驅逐劣幣

一座高排放工廠要實現100%的可再生電力轉換,僅透過接入綠電還遠遠不夠。在勃林格殷格翰的張江工廠,遠景以合同交易的方式幫助其從天津某太陽能發電站採購了電力綠色權益證書(簡稱綠證)。

綠證,即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所發綠色電力的“電子身份證”。每一張綠證的產生,就意味著有1000度(1MWh)可再生能源電力已經上網或就地消納。

由於國內的綠證交易目前沒有交易所和交易平臺,企業的購買途徑只能透過場外交易。“不過,遠景提供的價值絕不是單純的撮合交易,而是利用數字化技術確保相關權益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遠景碳管理業務總經理孫捷強調。

一方面,由於綠色權益的購買渠道魚龍混雜,導致綠證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難以辨別,吃虧上當的例子數不勝數。

另一方面,話語權決定了定價權。當市場的天平傾向於賣方市場,只有少數既懂行、又有大量需求的企業客戶,才有機會以更高性價比拿到現貨。

針對這兩大痛點,遠景把這項服務納入到給企業的整體碳管理解決方案中,一是幫助企業避坑,二是降低採購成本。孫捷表示:“在此過程中,既能讓遠景瞭解企業實際需求,又能讓服務價值得到企業的認可。”

充足的綠色權益貨源是遠景提供這項服務的基礎。這與遠景EnOS 平臺接入中國50%以上的風電資產和30%以上的光伏資產有關。“使用EnOS 平臺的‘五大四小’發電企業本身也希望透過遠景來幫忙銷售綠色權益給終端客戶。”

透過上游觸達綠電資產,下游承接各類客戶需求的能力,遠景目前已經為蘋果、宜家在華的大量供應鏈企業提供綠色權益交易服務。

孫捷表示,為了提高遠景在綠色權益交易方面的專業性。早在2019年,遠景就與國際組織RE100展開合作。今年3月,遠景又被全球環境資訊研究中心CDP評為金牌解決方案提供商。此外,遠景與全球三大綠證簽發機構I-REC、APXTIGR和GEC也達成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

為了確保企業購買的綠色權益不會被重複計算或重複售賣,數字化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以前,企業花費200萬買的就是一張紙,不知道是否被權威機構認可,現在他們不僅可以在方舟系統上下單、查詢,全程追溯,還能對綠色權益進行分發。”孫捷介紹,“方舟”碳管理系統既支援管理購買的綠色權益,還能追溯綠色權益的“前世今生”,確保綠證貨真價實。

把眾多散戶需求集中起來,在市場上拿到更低的價格、真實的貨源,再透過數字化系統進行交付和管理。“綠證可以這樣做,以後綠電也可以這樣做,碳信用採購也可以這樣做,”孫捷告訴36氪。

孫捷以今年為國際某零售巨頭在華的300家供應商採購的100 萬張綠證為例:“原來企業最頭疼的不僅是怎麼買的問題,還有怎麼分配和管理綠色權益的問題。現在他們可以按照供應商實際申報的數額按需分配、實時核銷,解決了傳統方式量化難和過程不透明的問題。”

他承認,雖然在早期階段,即便沒有數字化,企業也能透過購買綠證來中和碳源,“但是數字化的價值在於存真去偽,同時成為了行業一站式的管理平臺。這一定會成為接下來的趨勢。”

今年8月,遠景與中國節能協會、鈦合認證等機構共同起草了中國首個可量化的《零碳工廠評價規範》。評價結果分為4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六星“零碳工廠”為業界最嚴格要求,即在評價分數達到100分的前提下,工廠需在無碳抵消的同時實現零碳。在評級考核中,溫室氣體減排內容的佔比最大,高達40%。

儘管工信部曾於2018年5月釋出了《綠色工廠評價通則》的國家標準,但並沒有涉及碳排放的核算和碳足跡的追蹤。“由於‘雙碳’背景下的新國標尚未出臺,中國目前只能以國際ISO 14064標準下的GHG計算和驗證準則,以及英國標準協會發布的PAS2060標準為參照,”孫捷如是說。

在國標出臺前,遠景碳管理業務目前主要服務物件集中在外資企業,“他們更加擁抱ESG和雙碳,不需要做額外的市場教育,只要能解決實際需求,是能夠得到企業的信任和認可。但來找我們合作的國內企業也越來越多。”在巨大的市場機遇下,孫捷認為遠景已經佔據了一定優勢。

03。

零碳“最後一公里”

除了參與“零碳工廠”的標準制定,遠景還推動零碳產業園的落地。自2021年起,全國“零碳園區”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2022年4月,遠景首座零碳產業園在內蒙鄂爾多斯竣工投產。孫捷說,當地風光資源豐富,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更低是選址首要的考量要素。一期專案80%的電量由地面光伏、屋頂光伏和周邊的風機直供,其餘20%與電網交易。

為了平衡園區每年上億度的自發綠電,遠景部署了大規模儲能,並透過與電網柔性互動的手段,來抑制風光發電的波動性。

整體上,市場目前規劃建設的零碳產業園,主要集中在氫能、風光儲氫氨一體化和鋰電產業園區。而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之所以集成了以動力電池為核心的產業鏈,根本原因是為了促進遠景三大業務之一的遠景動力,透過產業鏈整合的方式降碳。

遠景動力工廠,工作人員正在除錯系統

今年2月,歐洲議會通過了《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要求電池企業從2023年開始對重要原材料進行供應鏈盡調,2024年7月1日起公開碳足跡。由於歐洲碳價是國內的數倍,如果企業碳排量控制不得當,出口時將支付高額的碳差價作為碳關稅,甚至在2027年如果超出碳足跡限值,電池無法再向歐洲出口。

在園區一期竣工並投入運營的首日,遠景邀請了上游電池配套的正負極、電解液、隔膜材料等企業,和下游車企主機廠的董事長參觀,當場就有人決定簽約入駐。

政府對此也喜聞樂見,在土地、待建廠房和風光資源方面給予遠景一定的幫扶。不過更重要的是,能源結構的變革推動了產業的集體轉移,高耗能產業從分散變為集中式管理,讓產業鏈距離“零碳轉型”的目標更進一步。

事實上,嚴格意義上的零碳園區,標準要高於碳中和(即淨零排放)。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碳中和園區屬於近零碳排放,允許採用碳匯、碳信用來抵消碳源,讓計算值趨近於零。而零碳園區則是在無碳信用抵補的前提下的零碳排,因此顯得極為苛刻。

位於鄂爾多斯的遠景零碳產業園一期工程

眼下,“零碳園區”從建設、評價到認證尚未出臺國家標準。隨著市場熱度不斷被催化,這一賽道迎來了混沌期——畢竟,目前現有的產業園距離所謂的“零碳”,都還差“最後一公里”。

為了100%零碳的目標,實現路徑一定從原材料供給到生產製造再到最後的包裝和物流運輸,產品的碳排放需要在全生命週期範圍內清零。

然而,由於碳足跡的捕捉難度巨大,排放因子法是目前應用範圍最為廣泛、最為普遍的方法,即“採購量X碳排因子=碳排量”的計算公式。

孫捷說,這種方式雖然在國際上獲得認可,但是不能精準地展現出供應鏈的實際碳排的情況。“例如供應商做了一些節能減排的舉措,企業並不會因為上游碳排減少而降低成本。”

理想狀態下,供應商需要積累一手的碳排因子資料庫,但孫捷坦言,這一階段為時尚早,“硬要實現要花費不小的代價,企業目前最高效的碳盤查方式則是從財務計算法轉向生命週期評估法(LCA)。”

這種方法採用“自上而下”的計算模型,透過獲取產品或服務在生命週期內所有輸入或輸出資料得出總的碳排放量,主要適用於對微觀層面的碳足跡計算,被較多應用於產品和服務方面。

基於LCA模式,遠景在今年4月針對歐洲市場釋出了“零碳電池”。首批產品交付給賓士前,已經獲得了國際權威認證機構TÜV南德頒發的碳中和認證(PAS2060)。

區別於傳統手動填寫Excel的收資方式,上游供應商接入“方舟”系統後,系統可直接採集工廠的能源表計資料和企業ERP 系統資料。完成收資後,系統會根據遵循歐盟PEFCR 電池規則進行計算。

“現階段,遠景希望把數字化的碳盤查理念向市場推廣,讓各個環節的排放熱點可識別、可追溯、可計算、可跟蹤。”孫捷說,這種試驗性嘗試得到了汽車主機廠的青睞,幫助遠景開始大展拳腳。

今年3月份,遠景就數字化零碳動力電池超級工廠與賓士達成合作。7個月後,遠景動力宣佈為寶馬下一代電動車型提供新款鋰離子電芯,同時為其新建一座30GWh產能的零碳電池工廠,並計劃於2026年投產。

從目前來看,中國在電池技術、製造和產業鏈等方面具有領先優勢,但在電池碳足跡核算標準與方法論方面存在空白。為了應對國際國內對電池碳足跡要求,遠景召集了產品碳管理專家,意在推動動力電池碳足跡核算標準和方法學。

04。結語

自遠景創立以來,其野心一直是攻佔全球市場。如今,雖然SAP、Salesforce 、西門子等大型軟體公司,都在圍繞碳管理拓展業務,但並沒有絕對的行業引領者勝出。

“這有點像戰國初期的群雄混戰階段,”孫捷說,遠景目前在零碳板塊的業務發展策略側重於構建生態體系,搶佔市場先機,“賺錢不是主要目的,勝敗取決於我們透過標準制定和應用實踐,服務和賦能了多少客戶。”

截至目前,部分世界500強企業首選與遠景合作。因為合作協議的保密性要求,這些名單尚未對外公開。

為了擴大市場影響力,遠景透過與必維、TuV南德、SGS、TuV萊茵等國際知名第三方機構合作的方式,來探索數字化碳盤查線上核查認證模式。

線上核查不只是為企業提供便利,更是為了遏制核查過程中資料被篡改的現象,提高證書的可信度和含金量。在傳統認證模式下,企業通常請外部機構撰寫報告,很多資訊和指標無據可查。而利用數字化系統自動上報資料、可追蹤溯源的特性,極大程度上能夠減少類似現象的發生機率。

面對眼前巨大的“綠色蛋糕”,孫捷說,他和團隊下一步準備讓更多的系統整合商和渠道合作伙伴加入進來,“一旦在市場形成推廣效應,生命力將非常強悍。”

(本文完)

如果你對To B領域的報道感興趣,歡迎掃碼關注“數字時氪”公眾號(微信ID:digital36Kr)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

上一篇:30個罕見的災難照片,剛修好的大橋河水改道,洪水過後窗戶變魚缸
下一篇:簡單幾種雲成本最佳化方法講解-行雲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