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小人物同樣能救國

小人物同樣能救國

鄭國在投靠了晉國後,又偷偷和楚國眉來眼去的,惹了霸主晉文公的怒氣,引來秦、晉聯軍的討伐。

聯軍列陣城下,鄭君自是慌亂不已,這時,臣下說,有能人能退秦師,便推薦了養馬的小官燭之武。

能夠有知人的臣子,鄭伯何其幸也!

燭之武其人,一直懷才不遇,連名字都沒有。燭是地名,燭之武,按現在的說法就是 燭地來的小武子。在《東周列國志》中,乾脆叫他為燭武,也沒錯。

燭之武這個養馬的小官,和大師兄在鬧天宮以前的弼馬溫這個職位相當,而且,一干幾十年,換了幾任國君,沒有任何職務變動,放在現在,不過是個老不中用的等死的人。

鄭君找到他佈置工作的時候,他還是有怨氣的,說:“我年輕的時候就不如人家,現在老了,更加無能為力了”。鄭君無奈,說些好話,說:“我平時不用你,事急才想到你,這是寡人的不對。”

燭之武也無奈,只得說:“我去吧。”

一個鄭國,臨危時,卻只能由七十老人出馬。可見不善用人,就是個被欺負的相!

燭之武同志不顧七旬高齡,從城牆垂繩而下,直奔秦營,一番言辭,不但說退秦師,而且,讓秦穆公派了幾個將領,帶了幾千人馬幫鄭國守北門。

燭之武入秦營的那一番話,核心思想就是四個字:分析利害。替秦國分析利害,完全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向秦穆公說明,滅了鄭,晉的好處多過秦,相比之下,秦國滅鄭不划算!

燭之武讓秦穆公知道,滅了鄭國,對秦不利,整個說辭中,沒有提到半句鄭國的利益,而是全部站在秦國的立場。不知而今戰略忽悠局的局長有這等縱橫術沒?

這個故事出自《左傳》,叫《燭之武退秦師》。“東道主”這個詞就是這番說辭中來的。

要不說,高手就是高手呢,語言的力量,原來是真能勝過千軍萬馬的。

要說這鄭國的國君,也是個善於得罪人的,這邊,才簽了晉國的小弟,熄了晉國的怒火,那邊,又惹了秦國的肝火。正好遇上晉文公死了,秦國人認為機會來了,在鄭國守北門的將領派人來說,大王您偷偷派兵過來,我們開了城門,拿下鄭國,輕鬆!就算晉國知道,他們在搞內部權力再分配的大事,也莫可奈何。

秦軍的偷襲大軍,由名將之花孟明視領兵。才走到半路,被一個牛販子知道了。

弦高,牛販子,鄭國商人。在低買高賣的路上,得遇秦軍。弦高想,秦軍千里奔襲,幾次經過他國不入,看樣子是要襲擊鄭國啊。一般偷襲,都是趁人不備,如果假裝鄭國已經知道了,應該就能解鄭國之危。

於是,弦高假裝是鄭國的使者,前來犒軍,對孟明視說:我國國君知道秦軍要去鄭國,這麼遠跑來,一定很辛苦,國君要我帶了點薄禮來犒勞軍士。於是,獻上十二頭牛和幾張牛皮。

孟明視一看,原來想偷襲,現在看來不成了。強攻的話,鄭國有準備,稍遇反抗,晉軍必動。偷襲失去意義,孟明視也就興趣寥寥,說幾句不是要去鄭國的客套話,就班師回朝了。

這就是“弦高犒師”的故事。

燭之武,以一人之智敵一師;弦高,以匹夫之智救一國。千載不息,流傳至今,現在想來,猶心嚮往之。

從弦高救國這件事來說,鄭國的國君雖然昏庸無能,卻不是很擾民,能讓老百姓主動舍財救國,卻也不容易。

有個成語叫“債臺高築”。說的是在戰國末期,周天子雖然名義上富有天下,實際上已經淪落到政令不出城門的地步了。某次,周王因為要出兵伐秦,借了商人地主的錢,募集六千人去打仗,最後,仗沒打成,戰利品就更沒得了。但是,錢借了要還啊,債主們就追著要債。周天子沒法,就跑到了一座高臺上躲債。

這事在當時是個笑談,這個臺子,被當時人叫為“逃債臺”。故事的主角是周赧王,這個“赧”字好,是夠讓周室先王們赧顏的。

說這個故事,不是要笑話周赧王,是說這些商人地主的平等。這種平等的借貸行為,自秦以後,何曾見?

(本篇完)

上一篇:一個人不愛你了,才會頻繁對你說這三句話。
下一篇:福建天津上海女排3:0取勝 深圳女排“失二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