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可能是“氣質”間的較量,學會合作才能戒吼!

文章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養娃過程比較費什麼?糖媽經常看到有人把孩子比作“四腳吞金獸”,可養著養著,大家就會發現

養娃也很費嗓子。

家長每次管教孩子之前都告訴自己要淡定,但孩子的表現總算是能惹得大人火冒三丈,

從管教變成怒吼和打罵,

事後又很後悔不該那樣粗暴地對待孩子。

控制不住吼孩子,家長有著相似的苦惱

小糖果的班主任很注重教學態度,同時也

很在意家長對孩子的態度。

在一次家長會上她強調了

孩子的負面影響,讓許多家長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家長們反映,哄娃最頻繁的兩個時間段,

是早晨起床和輔導作業。

平時玩起來如“風”一般的孩子,在穿衣洗漱時就開了“慢放模式”。家長一開始像唐曾唸經一樣催促孩子快點,有些嘮叨但還算溫柔。

隨著孩子一直做不好,自己

耐心也被消耗殆盡,

控制不住地喊了出來,但一次次大吼只是換來孩子的不耐煩與大哭。

糖媽想問,吼孩子的家長一定是脾氣差嗎?惹家長生氣的孩子一定就是壞孩子嗎?

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平時親子之間相處還是很融洽的,卻總是

被一些小事惹毛

。家長往往認為是孩子不聽話、太笨才導致自己怒吼,殊不知這是親子間“氣質”的較量。

家長控制不住吼孩子,可能是親子之間“氣質”的較量

每個人生下來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包括情緒、活動量、適應能力、敏感度和注意力等9種特質。並隨著成長環境發生細微變化。

家長和孩子無法平靜相處,往往是在某一個氣質點互相

不適應,或者對立

例如,辦事雷厲風行的父母遇到認真鑽研的孩子,孩子的優點就變成了

磨蹭的缺點

;如果父母屬於敏感型氣質,孩子偏偏是活動量大的氣質,那麼孩子的

活潑就成了父母眼中的“淘氣、鬧人”。

在親子關係中,作為成年人的父母更有能力和權威性,當感受到孩子身上散發的對立氣質,會

用批評、控制、吼罵、懲罰的方式

想讓孩子自己氣質達成一致。

而小孩子思想和能力都不成熟,當他無法做到協調,或者不知道怎麼協調,則會表現出

效率低(磨蹭)、反抗(任性)、逃避(不聽勸)

等行為,進而更加惹怒父母。

糖媽這次和大家討論吼孩子這件事,是從

兩個角度出發的,

既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家長自己。

對於孩子來說,長期生活在父母的吼叫中,會影響身高發育。性格也會變得懦弱膽小,慢慢地成為和家長一樣吼罵別人,將吼罵式教育代代相傳下去。

對於家長來說,後媽孩子過後並沒有消氣,反而會受

“踢貓效應”

的影響,將這種情緒帶到工作和生活一整天都暴躁不開心,耽誤了正事。

孩子和父母就像是握著繩子的兩端,父母的吼罵只能讓雙方不停地拉扯繩子。想要解決這一情況大人和孩子都要做出改變,

心平氣和地與對方合作

不吼不叫是家長和孩子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只是做起來有些困難,需要時間和正確的方法過程。不是單純壓抑自己的脾氣,而是找到問題的根源。

上一篇:漫畫科普第二課:上海五院泌尿外科醫生與你說說前列腺那些事
下一篇:狗仔爆料W姓女星老公被捕!疑似豪門闊太王豔,此前家產被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