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北大推薦的《牛虻》:凡是讓你痛苦的,都是來成全你的

作者:卜一

一個人的強大,從不逃避痛苦開始。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佳音朗讀音訊

最近,網上盛傳一條新聞,有人問有什麼好書推薦?各大名校紛紛給出了答案。

而北大推薦的書單裡,有一本是《牛虻》。

其實,一本好書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它傳遞的精神能為一個人帶來奮鬥的動力。

《牛虻》中的主人公亞瑟是一位英雄人物,按照魯迅的話來說,他是“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從意氣風發走向人生低谷,他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一直勇敢前行,哪怕是遭逢種種猜忌和陷害,也沒有向命運屈服。

嚐盡了苦難,最終他找到人生的意義,完成了自我救贖。

看完《牛虻》,你就會明白一個道理:

沒有哪種生活只甜不苦,也沒有誰的人生能只苦不甜。

凡是讓你痛苦的,都是來渡你的。

世事無常,苦難才是常態。

1848年革命前夕,在奧地利殖民統治之下的義大利四分五裂。混亂中,很多黨派應運而生。

一群愛國青年組成了義大利黨,他們主張政教分離,為重獲國家主權而舉行遊行示威、發動武裝起義。

亞瑟就是其中的一員。

他出生於富商家庭,經常受家人冷嘲熱諷,唯一疼愛他的母親因病離世,對他關愛有加的神父蒙泰尼裡也被調去羅馬。

新任神父卡爾迪上任,他與對方熟絡後,在懺悔時無意間說出自己暗戀的瓊瑪和革命黨人波拉的事情。

不承想,卡爾迪出賣了他,革命黨人受到追捕、殺害,而他成為人人喊打的叛徒。

他試圖解釋,可沒人相信。

更讓他崩潰的是,獲釋回家後,他意外得知自己是神父蒙泰尼裡的私生子。

一連串的打擊之下,他留了一張紙條便要投海自盡。

自殺未遂後,他偷渡到南美。

為了生計,他去賭場當僕人,工作很辛苦,還常常被旁人欺負,喝醉酒的賭徒在賭場裡尋釁滋事,將他毒打致殘。

之後,他四處流亡,每一份工作都幹不久,因為沒人願意收一個殘疾人。

外出乞討時,他餓暈在雜耍班子的帳篷外。

恰好,那裡需要一位生理缺陷的人,他順理成章地扮上了小丑。

命運摧殘至此,他反而更加堅定了活下去的念頭。

巴爾扎克曾在《高老頭》中寫下:“生活,到處是真苦難,假歡喜。”

苦難,是人生的常態,沒有人可以例外。

但是,面對苦難時的態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高度。

很多人消極懈怠、自甘沉淪;而真正的強者,卻會像亞瑟一樣衝出重圍,對不公的命運予以有力的回擊。

前段時間,“最勵志孤兒”韋仁龍的故事傳遍網路。

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廣西孩子,3歲時失去母親,被繼父視如己出。

麻繩專挑細處斷,噩運只找苦命人。12歲時,積勞成疾的繼父也離開了人世。

沒有了生活來源,他的生活苦不堪言。實在餓極了,他就撿水果攤前的爛水果充飢。

平常,他去山上摘果子賣掉後購買學習用品。為了補充營養,他到小河裡抓魚抓蟹。

村裡人都以為他會輟學打工,他卻一直謹記著繼父臨終前“好好讀書”的囑託,發奮苦讀。

今年高考,他以707分考入北大,圓了繼父的心願,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生活總是帶著苦難。

但是,生活再難,也難不倒心中有夢、眼裡有光、腳下有路的人。

不屈服於現實,與命運鬥爭到底,才會贏得最後的勝利。

人這一生,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十三年後,革命事業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青年義大利黨找了一位口碑甚好的寫手,想讓其寫些諷刺文章,去揭露基督教的愚昧無知。

這個寫手,恰好就是改名為裡瓦雷茲、外號為“牛虻”的亞瑟。

因為不願提及難言的過往,無法直面殘缺自卑的自己,他始終活在痛苦之中。

一開始,在跟旁人提及自己的經歷時,他總會故意過分地渲染,以掩蓋心中的憤懣和不甘。

哪怕是和瓊瑪重逢,他也要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還待她極為刻薄。

瓊瑪看出了端倪,細問之下,他才向她敞開心扉,將自己刻骨銘心的苦痛一一道來。

只是,他對自己的身份還是避而不談。

後來在執行任務前,牛虻將一張字條塞到瓊瑪手中,上面寫道:“等到了那邊,我再把一切都告訴你。”

在那一刻,瓊瑪明白了,他就是當年的亞瑟。

行動時,他被暗探發現,而為了不傷及用身體擋住槍的蒙泰尼裡,他被捕入獄。

自始至終,在他心裡,他都不願承認自己被父親拋棄的事實。

在獄中,他見到了蒙泰尼裡。他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求救,結果仍然讓他大失所望,上帝戰勝了親情,神父選擇了自己的前途,放棄了他。

過往已逝,結局已定,牛虻恍然大悟:

在自己短暫的一生中,他將滿腔的憤怒和怨恨變成強大的戰鬥力,但內心和情感已經千瘡百孔。

與其如此,不如放下一切怨念,真實地面對自己。

於是,他選擇與自己和解。

《我與地壇》中的史鐵生也是如此。

剛得知要終身與輪椅相伴時,他的情緒一度崩潰,甚至動了輕生的念頭。

緊接著,他的身體又出現多種病症,受盡病痛折磨。

因為身體殘疾,他找不到工作,更找不到生存的意義。

百無聊賴中,他走進了荒草遍地的地壇。在那裡,有人歌唱,有人散步。

他也逐漸意識到,世界並不荒涼,有人在陪著他一起看雲捲雲舒、花開花落。

一切都充滿著生機和希望,他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隨著內心世界的開啟,他不再自暴自棄,慢慢地接受了自己身殘和母親離世的事實。

而且,他果斷拿起了筆,不僅在文字中找到了人生的出路,也為自己黯淡無光的生活尋到了心靈的慰藉。

麥家在《人生海海》中寫道:“放過自己是一種智慧,時間終會讓一切和解。”

人這一生,放過自己,釋懷過往,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

對於身處困境中的人們來說,與自己和解,才是最大的治癒。

凡是讓你痛苦的,都是來成全你的。

老話常說:“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生活的磋磨,可以塑造一個人強大的內心。

在人生路上,痛苦和逆境也是一種成全。

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牛虻都不允許自己倒下。

因為他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所以在面對生命中的那些疾風驟雨時,他不曾退縮過。

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靠著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牛虻堅持了下來,他一直希望用自己平凡渺小的生命,去呼喚人們的覺醒。

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由一個錦衣玉食的普通人變成了堅定無畏的革命者。

即便在獄中,他誓死抵抗,不向對方妥協。

被押赴刑場後,劊子手們同時向他射擊,即便身體早已被打得血肉模糊,他仍然努力站起來。

在苦難的一生中,他始終靠著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奮力前行著。

為了守住內心的信仰,他為革命浴血奮戰,直到生命的盡頭。

成熟在逆境,醒悟在絕境。

應對痛苦的方法,就是經歷它、消化它,直至獲得內心的釋然。

牛虻一生波折,卻在給瓊瑪的信中寫:“無論我活著,或者是死亡,我永遠都是,快樂的牛虻。”

跨過曾經的那些困頓和陰沉,他成了生活的強者,也成了任歲月也泯滅不了的豐碑。

羅曼·羅蘭說過:

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東西,因為在每個創傷上面都標誌著前進的一步。

芸芸眾生,誰不是在苦苦煎熬?

有人衣食無著,有人考試落榜,有人求職碰壁,有人婚姻受挫,有人疾病纏身……

可在漫漫人生路上,還是有很多人以不屈不撓的態度戰勝了困難,歷練出淡定從容的心境。

生命中的種種痛苦,是自我覺悟的催化劑,是成長最好的必經之路。

一個人的強大,從不逃避痛苦開始。而一個人的成長和蛻變,也終將以痛苦為代價。

痛苦會成就更好的你,成就更好的人生。

有人說:“《牛虻》不是過氣網紅,而是一首高貴的靈魂讚美詩。”

遠離了激情澎湃的年代,這本書仍然受到了國內幾代讀者的狂熱追捧。

牛虻雖大半生都置身於水深火熱的生活中,為了尋找“所見到的光明”,他不懼任何黑暗,以堅韌的毅力戰勝了自己。

他在苦難面前永不低頭的頑強精神,給人們帶來恆久的希望和感動。

自古人間多疾苦,生活能渡的都是可渡之人。

人生從來沒有“躺贏”,任何人也沒有擺爛的理由。

不妨在前行中淬鍊意志,在接納中磨礪心性,每個人都會變得更堅強。

上一篇:《秦始皇》新服來臨,如何正確搭配坐騎(新人必看)
下一篇:廣東城鄉居民收入比連續兩年保持在2.5∶1以內 推動城鄉全面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