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印度“上任”第1天要削掉五常一票否決權,一票否決權這麼重要?

按照聯合國相關框架和政策規定,聯合國的成員國是可以有輪值主席國的地位的。

這也就是聯合國化的“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在12月印度開始擔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輪值主席國。

一上來印度就開始搞事情,提出了取消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的特權。

咱們先說下“一票否決權”是什麼,和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術語一樣“一票否決權”只是一個簡明達意的詞彙,是指代“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否決權”,這個描述就更加準了,這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特有權利。這個體制讓五常各自擁有否決權,能對非程式性事項的安理會決議草案進行否決,以達到具有強制性的安理會決議的“大國一致”目的。

聯合國的文字一般都比較晦澀,說白了,就是五個常任理事國可以對自己不同意說“不”,這樣即使是聯合國安理會所投票透過的非程式決議都無法執行。

這裡面就有一個“大國一致”的問題存在了,所謂的大國一致就是“權力平衡”。按理論上來說這是一種團體獨裁的體現。但也正是這種團體獨裁才能真正的平衡大國之間的利益,畢竟聯合國是二戰的主要戰勝國所建立的,本身的一個直接使命就是保護這些主要的戰勝國的權益,至於其他實際上都是“戰勝國權益”的附屬。

從1946年聯合國安理會成立至今,5個常任理事國共計使用了285次否決權。

實際上也就是各個大國透過否決權避免了285次可能發展為戰爭的全球爭端。

關於聯合國,其實很多人看到的是一個神話,認為聯合國誕生於一個夢幻般的、溫柔的、理想主義的全球機構願景,是一種完美的概念。

事實上,聯合國憲章是一份精心製作、以權力為導向的檔案,由最頭鐵的起草者精心製作,以符合1945年的全球現狀。它由四個主要的戰時盟友——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策劃,其出發的前提是該組織必須緊密地焊接在安全問題上,其次是經濟和社會問題。它的配置是,這四大強國——所謂的四大國,後來法國加入其中成為“五大”,為大國所製造的國際政治工具,其中包括否決權,以防止未來的戰爭,特別是另一場全球衝突(第三次世界大戰)。

許多人的另一個幻想是,聯合國是在國際民主原則的基礎上組織的。事實上,聯合國從來就不打算行是所謂的“國際民主”,透過安全理事會的辯論和大會的投票,聯合國的會員國可以表達其對各種世俗不當行為的道德憤慨。但是,歸根結底,是五個常任理事國決定了和平與戰爭問題,甚至決定誰是秘書長,以及對聯合國憲章和框架進行了哪些修正。而其他會員國——無論是單獨還是結成各種利益集團——都沒有這些特權。

印度、巴西、德國及日本四國組成的聯盟尋求搭夥入常

否決權有多重要?

我們來到下一個誤解——即五大持有的否決權賦予五國干預聯合國的能力,決定誰領導聯合國,誰可以阻止聯合國決議。很多人認為否決權太給力了,絕對不能讓少數國家使用,應該廢除或者擴大化。但事實是,否決權對今天的聯合國運作和1945年該組織的成立一樣重要。50年前,美、蘇、中、英、法這五位盟友都明確表示過,除非他們擁有這種權力,否則他們不會參與這樣一個全球組織。對比早期國際聯盟的消亡,其原因則可以歸因於其組織者未能將否決權限制在當時的主要大國而導致的國際聯盟渙散最終失去了作用。

現實地說,如果維護世界和平的努力要有效,主要大國必須合作,或者至少避免反對。這裡就不是少數服從多數的問題,五常的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毀滅地球十幾次,如果不能讓這種權利得到滿足,少數服從多數則一定會帶來戰爭的反彈。

所以說,雖然否決權肯定不是什麼國際民主,但它讓大玩家能夠繼續留在遊戲中,沒有他們就沒有遊戲。小國不情願地默許否決權也是對這一現實的承認。

至於印度一輪到輪值主席國的時候就提出削掉五常一票否決權的動議,顯然是自持自己是一個大國。但印度顯然沒有看到過聯合國的歷史。

本身,聯合國機構改革和框架改革的呼聲從1946年開始就沒有停止過,聯合國也從未愉快地進行過內部改革,它是一個僵硬的機構,以五大國的方式設定,不願意改變。即使有過一些微小的調整,給成員國帶來的更多是恐慌——世界上已經有五個“大流氓”,還要再整出幾個,還要不要小國活命了?對於聯合國的機構改革,其實小國比五常更加恐慌。

上一篇:高盛料美聯儲或將點陣圖上調到5至5.25%的新高
下一篇:請留意孩子的幾句“口頭禪”,這是自卑的表現,家長要正確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