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視點|科技創新推動人類對文明的探索

11月21日,我國迄今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的木質沉船——長江口二號古船在長江口水域成功實施整體打撈。專家稱,長江口二號古船“揹負”著中國近代經濟貿易史、長江黃金水道航運史和近代海上絲綢之路等重要史料,將是近代上海作為東亞乃至世界貿易和航運中心的珍貴歷史見證。

對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以及海上貿易、國際交往等歷史的研究和深入挖掘,需要對大量文獻資料進行研究,更需要水下文物實物的例證,這些都離不開對這些古沉船水下考古工作的開展。除了新近打撈出水的長江口二號古船,近年來,我國先後開展了泉州灣後渚港宋代海船、南海一號、華光礁一號、南澳一號等一系列古沉船水下考古工作。

受制於水域的變化莫測,水下考古是一項具兼具危險性和科技性的工作。“水面風平浪靜,水下波濤洶湧”,用這句話來形容水下文物所處水域的兇險程度毫不為過。由於水下文物所在水域和所處的水深各不相同,每一次水下考古工作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新問題。由於我國海岸線水體能見度欠佳,對水下文物的探測離不開多波束探測聲吶系統、旁側聲吶、海洋磁力儀、淺地層剖面儀等先進科學裝置的幫助,也正是這些先進儀器,使得我國水下文物考古擺脫了“大海撈針”式工作。上世紀對泉州後渚沉船的考古,源於漁民撿到潮溼的木頭,是一種被動的開展;如今開展水下沉船考古,可以依託精準的海洋探測技術和先進的載人潛水裝置等主動進行,並實現了水下考古由淺海向深海的邁進。

為人們所熟知的南海一號沉船於2007年被整體打撈出水後,“世界水下考古之父”喬治·巴斯曾驚歎到“這隻能是在中國才發生的事情”,這表明水底文物的保護性出水,特別是沉船整體打撈是難上加難的事情。而此次長江口二號古船作為再度整體打撈的水下文物,意味著我國已經有足夠能力應對出水文物保護處理這一世界性難題。顯然,水下考古,需要依靠國家科技硬實力的支撐。

長期以來,我國始終致力於發展科學技術,先後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等重要論斷,並付諸於實踐,彰顯了國家層面對於科學技術的重視。得益於科技實力飛速進步,如今我們不僅可以開展水下考古,還擁有了能夠突破萬米深藍極限的深海探測器,探尋地球水域更多未知的奧秘。對未知的探索,能夠豐富人類對未來的認識;對歷史的探究,則是對探尋社會發展規律最好的啟迪。

無論是曾經的南海一號沉船打撈,還是如今的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出水,都是對我國水下考古科研學科建設的一次次推動,為多學科、多領域課題技術攻關帶來了豐富寶貴的經驗,而打撈出水的文物研究價值更是不可估量。考古是探究人類文明的重要方式。如今,人類文明的進步不斷推動科技發展,科學技術的創新又反哺於人類文明的探索。我們應該樂見於在科技的幫助下,更多文物以合適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

( 來源:光明網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

上一篇:《搖滾狂花》:年下戀的女人,你如何接招?
下一篇:潑冷水的來了!這家投行又“大砍”黃金預期 美聯儲料還加息175個基點、美元恐繼續高歌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