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熊玲:人為什麼會覺得迷茫?

我們知道,成熟的首要標誌是對自我有穩定的認知,不會因別人的表揚而信心爆棚,也不會因別人的貶損而垂頭喪氣。

那麼,對人的迷茫可這樣來描述:他們的情緒狀態是穩定的焦慮與抑鬱的迴圈;表情上,沒有笑容的眉頭緊縮,或是沒有表情的平靜淡漠,像是少了情趣的老成,或是自我迷亂的早熟;個性裡是膽怯、敏感、猶豫、拖延、患得患失。

讀大四的男孩海明,從小到大成績優秀,性格乖巧,近一年他被焦慮控制,忽然覺得不認識自己,感覺迷茫而恐慌。快畢業了卻不知自己喜歡什麼,可以幹什麼?也不知為哈,突然很厭惡學習但又怕這種感覺。他出現一些強迫性怪論:我從哪裡來的?我為什麼要學習並不喜歡的專業?為什麼……越想越想不通,越不想去想越想得厲害,他很害怕自己想瘋了。

一種說不出口的精神痛苦也可以籍身體的受苦作為中介。除了各式各樣的身體化症狀外,也可能發生意外事件,我們必須辨認出其中被虐、自我攻擊與自我懲罰的意涵。除非受苦找到再現的支撐,讓自己能說出“這裡好痛”,否則這苦是無可訴,也無可卸的。海明講過,他自小對別人的不滿或拒絕“說不出口”,不知道為什麼。

首先我們看到,孩子內心是有負情緒、有拒絕他人想法的,但這些感受為何出不來?可以猜想,他畏懼自己真實的感受。經驗告訴我們,若你不敢說出你很想說的東西,那一定是敏感到“很想”之後的危險。對乖孩子來說,不敢做真實的自己,一定被某個很厲害的聲音所控,或被一個強大的他者所挾持。

海明的現象在許多人身上都有,特別是焦慮性的抑鬱患者,他們即便處在優越的環境,卻感受到的是威脅,即便收穫的是成績,但感覺是弱弱的興奮,他們多的是對未知、未來無盡的憂思。

這些乖孩子的特性,實際是他們對自我方向的迷茫。對於我是誰、我的感受怎樣、我該走向何方…都是迷茫的。

想說,迷茫是自主性壓抑,以及自我辯解的不清;乖是對“缺乏自主性,以及自我辯解不清”的美麗光環,也叫對害怕不好,或沒有自我的一種防禦。這些結果的底層,是他們成長的關鍵期,正常的攻擊性被壓抑。

孩子應有的攻擊性是形成獨立,和自主能力的要素。乖孩子匱乏的自主自立,是他們早期的生成環境不具相關的養分。就像北級帶,不可能生出風姿綽約的海棠或玫瑰。撫養人無意識的佔有慾、控制慾像一股強勁催化劑,催眠了孩子本該有的創造力和自主性。

擔心是無意識的罪過

迷茫的背後有著相同的關係背景——撫養人的擔心。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背景:因為我們擔心你的未來,所以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在中國的家庭,這份關係背景的力量厚重如山。

撫養人全然不知“為你好”純是他們自個的經驗,而全然不顧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是什麼,也沒有讓孩子自個去體驗和調節行為的意識。比如,對5歲左右孩子的穿衣和吃飯(冷暖和飢飽的感知)的多少,父母完全以自以為的“正確”,決定或強制孩子該穿多少該吃多少。長期這樣的撫養模式,孩子自然缺少了對冷暖,以及冷暖象徵的愛恨意識的自我感受。

“為你好”是一個令孩子無法拒絕的愛,孩子無論怎樣都只能接受父母的好意,“抗旨”意味你不乖。“為你好”幾乎完美地掩蓋了父母脆弱的自我,那個時時處於生怕他(其實是自己)不好的恐懼。

父母哪來那麼多的“生怕”“擔心”呢?這無疑,是父母的早期未獲得過足夠的認同與信任,或經驗過種種不安的恐懼,比如,被禁忌的緊張,被否定、被懲罰的害怕等。

父母的擔心會化成“為孩子好”的控制性付出:給你最好的物質條件,為你掃平成長路上的一切風險。這樣一來,“擔心”替換了對孩子的信任,和孩子的自我感受。“為你好”奪走了孩子學會擔當和有勝任感的機會。

迷茫的孩子,正是在被一路呵護下安穩地長大。對父母而言,那是他們無私的愛,對孩子的成長而言,那是受控的加害。因此說,撫養人“擔心下的為你好”是披著完美外衣,幹著轉嫁自我焦慮、願望、侵犯他人自主性的無意識罪過。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那一張張乖孩子無助的臉龐,很無助很心疼。

我們常看到,青春期孩子在重要考試時,不是犯頭痛病就是愛拉肚子,或總會找個茬“愛”轉學,或一進家就掉進網路世界…這些都是一種攻擊性壓抑的表現,或說是對父母、對權威控制的一種變相的反攻擊。

因此值得父母反思的:童年為什麼重要,父母你的人格態度為什麼重要?最簡單的理解,孩子的世界觀是來自他者世界觀的影響。如對“性”的感受和態度,是感受為被視為帶髒的淫慾和恥辱,還是自然美好的人性所需?是取決撫養者的傳授。孩子在沒有是非判斷的早期,你不斷給予她什麼理念他就記住和內化了什麼,你持續互動給她什麼情感與情感反應,她就體驗和學會了什麼情感和情感反應。

說形象點,乖孩子的抑鬱這張臉,是父母身上抑鬱素質的再現,“孩子長得像你”。乖孩子的迷茫之臉,是父母身上的強勢反映,孩子的自信被削弱了,“他一點都不像你”。

再反思一點,假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世界之真理,那麼,人成為成熟而有能力的社會人,一定得具備“三”一樣的攻擊性與創造力。因為這是一個人產生其他能力的基礎,就像地基是房子的基礎、船是航行的基礎一樣。最關鍵的,人只有在他幼年時的攻擊性與創造力得到過保護和滿足,才稱得上擁有這份基礎能力。可惜,我們在許多乖孩子身上,看到他們的那份基礎效能力,早在童年時就被撫養者們“偉大的犧牲”給犧牲了。

上一篇:攻6的金手鐲都不算啥
下一篇:金黃的1角硬幣,單枚能賣1100元,誰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