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朱棣為什麼要在皇帝和大臣之間談話?朱棣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話題?

在我國古代的君臣問政方式中,有一種皇帝與大臣單獨談話的方式,這種談話的目的一般都是為了保證皇帝與大臣之間商議事情的保密性,但是有時也並不是萬無一失的。

永樂二年即公元1404年,永樂大帝朱棣要選立接班人。

在立大兒子朱高熾還是二兒子朱高煦做太子的問題上,他遊移不定,陷入長考,於是找了許多大臣商量,因為涉及到國家最核心的權力交接問題,所以君臣都是內部交流,自始至終,皇帝和大臣的言論都是保密的。

但是,慢慢地,朱棣關於“立儲”的一些講話,在朝廷外部甚至民間都傳播開來,說皇帝有意“廢長”,看不起大兒子,想讓兒子當太子。從史料的一些記載看,訊息確實走漏了。但洩密者是誰,卻難以定論。

有史料稱,洩露訊息的始作俑者,是漢王朱高煦的盟友淇國公邱福,邱福是靖難時期跟著朱棣出生入死的功臣,有什麼心裡話朱棣偶爾會跟這個戰友說道。這個邱福也是比較楞的武將,沒準就將皇帝的話嚷嚷出去了。

但還有人說,洩密者是有著“大明第一才子”之稱、時任內閣首輔的解縉。朱棣一度很寵信解縉,也對解縉說了不少心裡話。不排除解縉“政治局會議”後也走漏了這個訊息。

因為解縉是支援皇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的,於是,皇次子朱高煦對解縉恨之入骨,於是把“洩密”罪責扣到解縉頭上,向皇爹告發,說解縉“洩禁中語”。

什麼是“禁中語”?禁中也作“禁內”,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宮苑,諸如今天的故宮,過去就叫“紫禁城”,不許人隨便進出,想買票參觀也不行,關鍵是人家皇帝不賣票。皇宮深院,宮廷門戶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

而“禁中語”,是指皇帝在深宮所講不宜公開的談話。

那麼“洩禁中語”在古代中國,算不算是一種罪,是怎樣一宗罪呢?

我們知道,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一個王朝,但對“洩禁中語”的處理非常嚴厲,唐德宗時代,有個宰相叫竇參,僅僅因為把皇帝對大臣的任免意見提前洩露給當事人,就被皇帝果斷賜死。

可見,“洩禁中語”在古代中國,不僅是罪,且是了不得的重罪。

至於解縉所處的明朝,由於統治者的保守化,“洩禁中語”就成為一項不可饒恕的滔天大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得了天下不久,就召集大臣開研討會,主題十分嚴肅:元朝曾經那麼強大,為何不到百年就滅亡了?大臣們普遍認為,元朝的統治太寬鬆了。朱元璋糾正說:元朝是對官員太寬鬆了!

總結了這番教訓的朱元璋,當然對國家的管制登峰造極,對大臣的管制也達到“官不聊生”的地步。保密條律不斷增補,尤其是對在皇帝身邊的工作人員,《大明律》嚴格規定:“若近侍官員漏洩機密重事予人者,斬。”把皇帝的話走漏風聲者,殺無赦。

為什麼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把“洩密”尤其是“洩禁中語”看成不可饒恕的大罪呢?因為中國皇帝的祖師爺,秦始皇的老師韓非子,曾在《說難》一文中,告訴了他們帝王之道八字要訣:“事以密成,語以洩敗”。

韓非子在另一篇文章叫《主道》,把帝王要建立保密制度的門道如此說透:“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說君王不能讓臣子猜透心思,以免被臣子操縱。所以一定要保密,甚至要故弄玄虛,讓臣子琢磨不透。

韓非子的這句為君之道,從另一個角度是告誡臣子:皇帝的心思你被猜,你猜來猜去要上斷頭臺。“洩禁中語”者,是把皇帝的心思大白於天下,將皇帝露了底,達到自己目的。是皇帝不能饒恕的。

歷代皇帝在這一點上都是很有悟性的,他們特別聽韓老師的話,對洩禁中語者嚴懲不貸。即便是皇帝的寵臣,守口如瓶是修課。一旦發現哪個寵臣洩禁中語,輕者會被帝王疏遠,重者將遭滅頂之禍。

話說回來。關於永樂年間的這起洩密案,最後也導致了嚴重後果。

朱高熙一口咬定是解縉所為,他進宮向父親朱棣舉報,解縉“洩禁中語”。朱棣聽了,沒有直接表態,但之後,對解縉不再“知無不言”。大明第一才子,由此漸失寵信。

上一篇:古代女子結婚年齡為什麼在十四歲左右的背後這裡面有什麼特殊原因嗎
下一篇:她是宋慶齡的保姆,年過68、雙亡、生命垂危時,卻是最後一位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