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清朝的最後十年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轉型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王朝,也是經歷了歷史鉅變的一個朝代,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在這個朝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首先,清朝的最後十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型期。

歷時268年的清王朝崩潰前的最後十年,從1901年到1911年的十年,這十年以義和團運動的失敗為兆端,以辛亥革命的爆發而告終。

早在19世紀中葉,李鴻章等人就已經提出當時的我國正處於三千年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放眼前史,不得不說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一直到今天的中國歷史,全部處在一個曲折而漫長的轉型過程當中,期間,1901年到1919年這20世紀最初20年影響深遠,是從傳統的封建社會轉向現代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轉型。它不僅包括了1911年清王朝崩潰,中華民國的建立,還包括“五四運動”的發生,中國2000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隨著清王朝的最後崩潰而宣告結束,從此開啟了共和國的新時代。

清朝的最後十年是成也新政,敗也新政!

袁世凱和立憲派革命黨聯手獲得了列強的支援,拿走了政權,268年的清王朝隨之崩潰。

對於清政府來說新政是把雙刃劍。第一,清政府順應潮流推行新政。“立憲運動”:1905年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政治改革,按照打中的要求改變君主專制,實行君主立憲。1905年9月1日清政府釋出上諭,決定要仿照實行憲政,預備立憲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說要改革官制、制定法律、發展教育、清理財務、設立巡警等一系列的準備。

第二,清政府推行的新政演變成權力再分配的盛宴。預備立憲一施行,各種新舊矛盾進一步凸現,清政府面臨著更加難以控制的複雜局面,一方面清政府內部新舊矛盾發生激化。

1906年9月按照預備立憲的程式,要改革官制,奕劻、孫家鼐(軍機大臣)為總負責。這個方案一出臺,袁世凱想獨攬大權的心思就暴露無疑了,同時,遭到很多人反對。袁世凱首先利用機會預先在這個機構裡面安插了自己的親信進行運作。責任內閣計劃出臺,袁世凱提出方案的基本內容是合併內閣和軍機處,然後成立責任內閣,設內閣總理大臣一人,左右副大臣一人,總理大臣總攬行政大權,下面再設11個部。袁世凱以奕劻作為擋箭牌,提名親信奕劻為總理大臣,自己當副大臣,實權勢則由自己掌握!慈禧太后看出倪端後,立馬否決了袁世凱的方案,同當年的11月6日採用瞿鴻禨等人的方案公佈了新的官制,保留了軍機處和內閣,取消責任內閣,底下設11個部,可各部大臣當中滿洲人佔多數,所以新的官制就變成滿洲人集權了。

計劃破滅的袁世凱、奕劻,並沒有就此罷休,而是進一步伺機反擊。二人利用各種手段、製造各種假象,讓多疑的慈禧太后,罷除岑春煊、瞿鴻禨二人的官籍!至此,岑春煊、瞿鴻禨與袁世凱、奕劻各部尚書之間的權力之爭以前者的徹底失敗而告終,晚清這段波瀾雲集的權力之爭使得清政府的形象更加壞了。不僅滿漢官員在爭權,滿洲親貴內部也矛盾重重!

本來富有新意的新政已經逐漸演變成了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之爭,這是新舊矛盾開始激化的一個表現。

另一方面,清政府和立憲派之間的關係開始惡化。起初新政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就是安撫立憲派共同對付革命黨。然而,立憲派與清政府政策關係迅速趨於惡化,從1909年10月到1910年10月一年的時間裡,立憲派組織了三次聲勢浩大的請願運動。清政府最後做出讓步,比清政府原來提的九年立憲提前了四年,比立憲派要求的時限——1911年晚了兩年,將在11月4日宣佈組織責任內閣,但是到宣統五年(1913年)才能開國會。立憲運動到這兒實際上失敗了。

到1911年5月清政府建立內閣,但是這個內閣根本不是什麼責任內閣,奕劻作為總理大臣,17個內閣成員當中滿族九人,皇族七人,被人笑話為皇族內閣,這無異於火上澆油,使得立憲派徹底心寒,許多人因此紛紛離清政府而去,另謀出路了。清政府這種對待立憲派的強硬辦法,使得兩派最終分道揚鑣。

其實,清政府內部的新舊矛盾以及清政府與立憲派之間矛盾的加劇,對清政府造成了致命的打擊。事實上,清廷內部這種綿綿不絕的爭權奪利,集中反映了統治集團內部的腐朽。歷史的轉型期、改革期,那麼風險就會客觀存在。清朝的最後十年是中國歷史的轉型期,我們應該以史為鑑!

上一篇:明朝的誅十族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唯一一個受過這種刑罰的是他
下一篇:完顏宗弼是怎麼死的?岳飛死後,他的老對手金兀朮為何要殺死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