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連載238】宋太祖趙匡胤平北漢之戰:宋太宗為何不能奪取幽燕十六州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238,《宋朝史話》連載06(點選檢視上篇),歡迎收看。

宋太宗在繼續進行統一戰爭時,雖然平北漢之役獲得成功,但在同遼爭奪幽燕十六州控制權的戰爭中,卻接連遭到失敗。

進軍幽州(即遼朝的南京幽都府,後改稱燕京,在今北京),把後晉石敬瑭割給遼朝的幽雲地區置於宋朝的統治之下,這也是宋太祖的宿願。宋太祖專門設定一個封樁庫,把每年財政節餘封存在這個庫裡,準備蓄滿三五十萬,向契丹贖回幽雲地區。如果契丹不答應,即用這些錢招募勇士,用戰爭手段奪取幽雲。但宋太祖沒有來得及實施這個計劃就死了。

宋太宗也把奪取幽雲地區作為自己奮鬥的一個目標,在出兵北漢的時候,他就已有對遼開戰的打算。遼援北漢的軍隊被宋軍擊敗,更使宋太宗感到從遼手中奪取幽雲的時機已經成熟。

01、圍攻幽州失敗,太宗中箭

太平興國四年(979)五月下旬,滅北漢的善後事宜一處理完畢,宋太宗就決定直接向幽州進軍。

這時的宋軍已經連續對北漢作戰好幾個月,將官和士兵都已疲憊不堪。在宋軍於六月十九日進入幽州地區後,因遼朝沒有防備,只在涿州遇到小股契丹兵的抵抗,遼岐溝關(今河北新城北)和涿州的守將開城迎降,宋太宗沒有費什麼力氣就在六月二十三日凌晨率軍抵達幽州城南,在幽州城北擊潰了一支為數不多的契丹兵馬,從六月二十五日起,對幽州發起圍攻。

幽州是遼的南京,也是一個軍事重鎮,防守很堅固。宋太宗親自督宋將攻城,又製造八百個炮具等在當時堪稱新式的攻城設施,自六月二十五日至七月初五日,連攻11天未能把幽州城攻陷。

七月初六日,遼朝派耶律休哥率領的援兵抵達幽州,同宋軍在城西的高梁河展開激戰,宋軍大敗。

第二天,宋太宗連夜揮軍後撤,遼軍隨後猛追,宋軍陷入混亂,丟盔棄甲倉惶潰逃。宋太宗腳上中了一箭,急忙乘一輛驢車才得以逃脫。

這次由宋太宗親自決策並親自指揮的幽州之役,以宋軍慘敗告終。

從幽州之役以後,遼兵經常進犯北宋的鎮州、瓦橋關、雁門關等邊境地區,北宋則在邊境嚴陣以待,雙方在邊境的戰爭中互有勝負。

在邊境同遼對峙的同時,宋朝君臣也在討論要不要繼續奪取幽州的問題。有個叫張齊賢的官員上疏說,聖人舉事,動在萬全,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勝,燕、薊不足取,建議峻壘深溝,蓄力養銳,不要同契丹爭尺寸之地,爭強弱之勢。

宋太宗從幽州城下兵敗後,雖然表面上曾作出要再次親征幽燕的姿態,其實已經沒有剛滅北漢時那股銳氣了,聽了張齊賢的意見,非常欣賞。攻取幽燕的事暫且擱置起來。此後,宋、遼雙方繼續在邊境對峙。

02、再攻幽燕,仍以慘敗告終

太平興國七年(遼乾亨四年,982),遼的政局發生變化,遼景宗耶律賢病死,立12歲的幼子耶律隆緒為皇帝,次年國號改為契丹,權力落在其母蕭太后及其寵臣韓德讓手中。

宋朝一個守邊的將官就向宋太宗報告說:“契丹主少,母后專政,寵幸用事,請趁此機會攻取燕、薊。”

宋太宗接到這個報告,也覺得是個攻取幽燕的難得時機,決定再次大舉進軍幽雲地區。

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派曹彬、田重進、潘美為三個方面軍的主帥,分三路出擊。

曹彬、米信等人所率東路軍號稱十萬,由雄州出發,主攻目標是幽州,是這次對契丹開戰的主力。

田重進率軍由定州向飛狐關(今河北淶源北)挺進。潘美、楊業出雁門關。

宋太宗的部署是:曹彬一路先虛張聲勢,緩慢向幽州進發,吸引契丹的注意力。潘美和楊業則趁契丹把注意力集中到幽州而無暇西顧的時機,攻取雲(今山西大同)、朔(山西朔縣)、應(山西應縣)等州,然後同田重進合兵東下,與曹彬一路對幽州展開鉗形攻勢,攻取幽州。

三月間,三路宋軍都向遼境開拔。曹彬一路先攻取固安、新城二縣,繼又攻佔涿州,並敗契丹兵於新城東北。

契丹南京留守耶律休哥是個很會用兵的將領,他因兵少,不與曹彬所率宋軍正面交鋒,卻在夜間派輕騎出擊,並在林莽間設伏兵斷絕宋軍糧道。

曹彬一路宋軍因軍糧斷絕,被迫退師雄州,以補充給養。

田重進和潘美、楊業兩路宋軍的進展比較順利。田重進先後在飛狐南及飛狐北擊敗契丹兵,佔領了飛狐和靈丘。潘美、楊業也很快就攻佔寰(山西朔縣東)、朔、應、雲等州。

曹彬的部將聽說其他兩路宋軍都所至克捷,感到本路軍擁有重兵卻未能破敵是個恥辱,吵吵嚷嚷要求出兵。曹彬不得已,於五月間又率軍裹帶糧食向涿州進發。

宋軍沿途遭到耶律休哥派遣的輕騎兵襲擊,一路且戰且走。當時天氣炎熱,大軍所至沒有水喝,連泥漿水都喝乾了,在途中走了四天,到達涿州時已睏乏不堪,軍糧也快吃完了。這時契丹主耶律隆緒與蕭太后所率應援大軍已經逼近涿州。

曹彬、米信見形勢險惡,又引軍撤退,在涿州南的岐溝關被耶律休哥的追兵擊敗,宋軍開始潰散南逃,許多宋兵在夜渡拒馬河時淹死在河中。

曹彬、米信一直退到易州(今河北易縣),正在沙河邊準備做飯充飢,聽說耶律休哥的追兵又到,宋軍又立即潰逃,許多人互相踐踏而死,沙河中塞滿了宋軍的屍首,河水為之斷流。宋軍丟棄的兵器和盔甲堆得像山丘一樣。

因為曹彬所率的宋軍主力慘敗,其他兩路宋軍也被迫後撤。宋太宗這次三路出兵伐遼,又以慘敗告終。

就在西路宋軍後撤的途中,發生了抗遼名將楊業被陷害,兵敗被俘身死的事件。

03、楊業受排擠,慨然赴死

楊業自歸附宋朝以後,一直帶兵馳騁在河東的抗遼戰場上。自太平興國五年三月出奇兵以數百騎擊潰遼十萬大軍後,契丹人都畏懼楊業的威名,每當同宋軍作戰時,只要一看到楊業的旗號,就悄然引兵退走。楊業因為英勇善戰,屢立戰功,獲得“楊無敵”的稱號。

楊業的戰功卻遭到其他宋將的妒忌。這次他同潘美奉命撤退,並把雲、應、朔、寰四州吏民遷到宋境。遼將耶律斜軫追趕襲擊,連敗宋軍於五臺、飛狐等地。

八月間,潘美、楊業撤到朔州南面的狼牙村,這時遼兵已攻陷寰州。楊業見遼兵勢甚盛,不宜同遼兵爭鋒,主張繞道而行,避開正面強大之敵,於途中的石碣谷佈列三千強弩,再用騎士在中路接應,以保證後退的宋軍和被遷百姓能安全撤退到宋朝境內。

這個正確意見卻遭到監軍王侁、軍器庫使劉文裕等人的反對。他們主張不顧一切直趨雁門。

楊業認為這種冒險舉動必遭失敗。王侁竟指責他空有“無敵”之號,見敵不戰,毀謗他另有打算,對宋朝不盡心。

王侁的無理指責和毀謗,把平日對楊業的妒忌和敵視的情緒都肆無忌憚地發洩出來了。

作為全軍主帥的潘美,本來也是有軍事常識的,理應支援楊業的方案。可是,當兩種作戰方案發生爭執時,他卻不表示意見,實際上支援王侁的主張,也支援了王侁對楊業的無理毀謗。

楊業這時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若違心按潘美、王侁等人的主張去同兵鋒正 盛的契丹兵爭戰,不是兵敗身亡,也會因兵敗被追究責任治罪。若按自己的方案去行動,違抗主帥軍令的罪責也難逃。

楊業明知這些宋將是想借刀殺人,把自己逼入死路,但他不可能有別的選擇。他作為一個從北漢歸降宋朝的將官,尤其不能忍受說他對宋朝懷有二心這樣的毀謗。

於是,他激動地說:“我楊業不是怕死,只是認為時勢不利,不能讓士卒白白死亡而又不能立功,今天你們指責我不去死,我在你們之前先死就是了!”說完,他就帶兵開向朔州。

在率軍開拔時,楊業老淚橫流,對潘美說:“我此去必定失利。我楊業本是太原的降將,本來早就該被處死了,但皇上不殺我,反而讓我帶兵。我不是故意放著敵軍不去出擊,而是想找戰機,爭取立尺寸之功以報國恩。今天諸位卻指責我有意避敵,我楊業一定先死於敵人手中!”

接著,楊業又指著陳家谷口說:“請你們在這裡佈置步兵強弩,分左右兩翼準備救援。等待我轉戰到這裡, 你們就用步兵兩面夾擊相救。否則的話,只會全軍覆沒。”

潘美當面答應了楊業的要求,在陳家谷口佈下了陣,以備救援。可是,在楊業出發僅僅四個時辰,王侁見楊業沒有回來,以為是楊業把契丹兵擊敗了,怕自己在陳家谷口爭不到功勞,不顧原約,領兵離開谷口,想去爭一份戰功。

潘美作為主帥,不僅聽任王侁擅自行動,自己也跟著離開了。當潘美、王侁率軍離開陳家谷口20裡的時候,聽到楊業戰敗的訊息,但他們不僅不回師去救援楊業,反而率軍迅速退走。

楊業率兵同優勢的契丹兵作戰,且戰且退,自中午一直戰鬥到天黑,終於轉戰到陳家谷口。這時,他看到陳家谷口已經空無一人,潘美等人早已違約把宋軍全部開走了,知道擺在面前的已經是全軍覆沒的命運,不由得抱頭痛哭。

當契丹追兵又蜂擁而至時,楊業看著身邊僅存的一百多個宋軍將兵,對他們說:“你們都各有父母妻子,如果同我一起戰死,沒有益處。”讓這些將兵 各自逃生,待敵軍散去,回去把這次戰鬥的情況向宋太宗報告。

但是,由於楊業平時很愛護部下將士,能同士卒共甘苦,將士對他很有感情,他們都不願丟下楊業逃生。於是,楊業又率領這些殘兵繼續奮力死戰。

楊業身受數十處傷,在身邊士卒幾乎全部戰死時,還親手殺死許多契丹追兵。到最後,終於因為所騎的戰馬受了重傷不能行動,被契丹兵所俘。部下將官和士兵全部壯烈殉難,楊業的兒子楊延玉也在這個戰役中戰死。

楊業自己被俘後,不肯向契丹低頭投降。他想到自己對宋朝一片忠心,卻遭到奸臣陷害,以致兵敗被俘,無限悲憤,決心用絕食而死表白自己的一片丹心。

這個威震敵膽的沙場老將,在絕食三天後,死於被押往燕京的途中。遼代在長城古北口有個祭祀楊業的廟宇,可能古北口就是楊業殉難的地方。

楊業死後,其子楊延昭(原名延朗,後改名延昭)繼續馳騁在宋朝抗遼的戰場上。

楊延昭是楊業的第六子,從小就喜歡做軍隊佈陣的遊戲,楊業每次出征,都讓他跟隨出去接受戰鬥鍛鍊。宋真宗時,楊延昭領兵守衛保州(今河北保定)等河北邊境城塞,多次擊敗進犯的契丹兵,宋真宗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

楊延昭也像其父楊業那樣智勇善戰,忠於國事,能與士卒共甘苦,在戰鬥中 能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愛戴。他前後守衛邊境20多年,威名也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稱為“楊六郎"。他死後,河北許多人都為之哭泣。

楊延昭之子楊文廣,也是一員武將。在北宋中期,曾在陝西對西夏作戰,還曾隨狄青討伐廣源州蠻儂智高,屢立戰功。後來楊文廣還出任過定州守將,為抗遼鬥爭獻策。

因為楊業祖孫三代赤心為宋朝馳騁沙場,在民族鬥爭中戰功卓著,氣節感人,從南宋以後,民間藝人就根據他們的事蹟進行加工,並虛構了許多人物和情節,編成“楊家將”故事加以頌揚。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與“讀史”聯袂打造的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宋朝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上一篇:他是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天才,差點讓歷史改寫,卻差點讓歷史改寫了!
下一篇:日本人的這些習俗,你知道嗎?看完我默默的笑了,不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