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朱元璋為什麼要把藩王分封給朱棣?朱棣的軍事才能到底有多麼重要?

明朝建立後,太祖朱元璋為了保障江山永固,便把兒子們分封到各地做藩王,並撥給他們大量軍隊,期望他們能起到捍衛皇室、消除內憂外患的效果。其中,皇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建藩國於北平(今北京),不僅手下兵馬、良將眾多,而且有多次參加征伐蒙古的經驗,軍事經驗極為豐富,是朝廷最為依賴的藩王之一。

然而歷史一再證明,封邦建國制(封建制)只適合夏、商、週三朝,在此之後的歷朝歷代均是禍亂的根源,西漢初年的“七國之亂”和西晉的“八王之亂”便是前車之鑑。所以等到朱元璋死後沒多久,朱棣便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造反,意在搶奪侄兒建文帝的皇位,史稱“靖難之役”(1399-1402年)。

戰事持續3年時間,起初建文帝佔盡道義、軍事優勢,數次有將叔父消滅的機會,然而朱棣就像一隻“打不死的小強”,總能在關鍵時刻擺脫危機、儲存實力。等到朱棣吞併寧王朱權(朱元璋第十七子)的精悍部隊後,便開始在戰場上扭轉劣勢,一路上連戰連捷,最終竟能渡過長江、進逼南京。朱棣進逼京師的訊息傳來後,建文帝驚慌失措,而“牆頭草”們此時早已做好“改換門庭”的打算。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就在朱棣率軍抵達南京城下的當天,負責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橞(朱元璋第十九子)、曹國公李景隆(朱元璋甥孫,李文忠之子)未做任何的抵抗,便大開城門投降。京師淪陷後,建文帝縱火焚燒皇宮,然後冒充僧人出逃,此後再無下落(一說被燒死),歷時3年的“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作為明朝唯一謀反成功的藩王,朱棣此刻的心情真可謂興奮至極,所以等到入城後,他便驅馬直奔皇宮,心裡面想的全是趕緊坐一坐龍椅,過一把皇帝的癮。然而就在朱棣行將達到皇宮之時,卻在路上被一名小官攔住馬頭,“準”皇帝深感詫異,便問他是誰,為何要攔住自己的馬頭?經問詢得知,此人是建文二年的榜眼、翰林編修楊榮,時年才31歲。

楊榮並沒有直接回答朱棣第二個問題,而是向他反問到:“殿下此次入京,是先要拜謁太祖陵寢(明孝陵)呢?還是先即位呢?”楊榮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卻像一盆冷水澆在朱棣的頭上,立時讓他清醒(“成祖初入京,榮迎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駕謁陵。”見《明史·卷一百四十八》)。

原來按照禮制,藩王登基之前需要先拜謁先帝的陵寢,以此來向國人表明他的帝位系繼承先帝而來,並非名不正言不順的篡位者。對於朱棣來講,雖然皇位的確是從侄兒手中搶過來的,但為了不揹負“篡位者”的罵名,他只能拼命地為自己粉飾,對外宣稱自己才是朱元璋選定的接班人。正因如此,朱棣更應該在僭號稱帝前首先拜謁孝陵,以此來證明自己得位合法。

然而朱棣進入南京後第一項舉動,並不是拜謁孝陵,而是直奔皇宮而去,這豈不是自我否定,向天下人展示自己就是個篡位者嗎?所以經過楊榮的提醒,朱棣馬上便明白問題的嚴重性,於是趕緊對他說:“孤此次入京,自然是要先拜祭先帝陵寢,只是宮中失火讓孤放心不下,所以才著急入宮探視究竟。想來有司已經撲滅火災,那麼孤就去拜陵吧。”說完,朱棣調轉馬頭,直奔孝陵的方向而去。

就這樣,在楊榮的提醒下,朱棣在拜祭完孝陵後,才進入皇宮,不久又在群臣的“擁戴”下,正式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由於朱棣按照禮制的規定登基,所以除了少數拒不承認其合法性的官員外(比如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絕大部分臣民都默認了他篡位的事實,而帝國內部也沒有發生過一起以質疑他合法性為旗號的叛亂。

正因為楊榮諫言有功,所以朱棣對他非常賞識,篡位沒多久便把他選入文淵閣,與楊士榮、楊溥等人一起參決政務,並多次帶著他北征蒙古。楊榮在成祖朝官至內閣首輔,在成祖駕崩後又歷事仁宗、宣宗、英宗三朝,不僅繼續擔任首輔,還被進位為少師,官爵、名望均達人臣之極。因為攔住朱棣的馬頭問了句話,小官楊榮就此踏上仕途升遷的“快車道”,最終成為四朝宰相,人生堪稱極度傳奇。

上一篇:蘇聯曾經被一個小國擋住了50萬軍隊,自己還被一個小國弄解體瞭解體
下一篇: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為何不殺一兵一將就掌握了兵權,還仁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