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親人被抓,城內饑民互食,祖大壽不為所動,後來為何為何主動投降?

親人被抓,城內饑民互食,祖大壽不為所動,後來為何主動投降後金

公元1631年,皇太極親率八旗軍主力包圍大淩河城,百日內,明軍與八旗軍交戰幾十次,互有傷亡。城內糧食吃完了,開始吃馬,馬吃完了開始吃平民百姓、吃軍中老弱病殘,接下來便是軍中壯士互相殘殺。

皇太極也沒有想到,袁崇煥被消滅掉後,八旗軍還能遇上這麼強勁的對手。一開始包圍大淩河城時,皇太極登高遙望城內防守,不禁感慨:“明善射精兵,盡在此城!”

守城大將名祖大壽,曾是袁崇煥手下的前鋒總兵,八旗兵遭遇過挫折的寧遠保衛戰、寧錦大捷、北京保衛戰,祖大壽功不可沒,袁崇煥去世後,祖大壽又屢挫清兵。

可就是這樣一位久經沙場的神秘老將,後來卻彷彿從歷史書中消失一般,他的人生究竟經歷了什麼

01袁崇煥手下的前鋒總兵

祖大壽是遼東人,遼東大族,世代為將,祖大壽也是明朝資深名將,他組建的軍隊是明朝有名的三大軍事集團之一,地位舉足輕重。

祖大壽的父親祖承訓曾在李成梁手下做事

,參加過援助朝鮮對日作戰,也參加過對後金的戰爭,立下不少戰功,聲名日顯,為將來祖大壽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祖大壽25歲就繼承了父親的官職,表現出色,不過曾經因為私自外出導致失利而被處以死刑,幸虧孫承宗愛惜人才,懇請皇帝饒恕祖大壽,祖大壽才得以倖存。

孫承宗重用袁崇煥、祖大壽等人駐守遼東,對抗後金,多次擊敗努爾哈赤的進攻,

祖大壽也因為軍功得以升遷,成為袁崇煥手下的前鋒總兵

祖大壽和他的“祖家軍”,內部非常團結,戰鬥力也遠超一般的明軍。“祖家軍”帶有宗族色彩,主帥祖大壽既是最高指揮官,也有家長的身份。

軍中的精銳,有的是將帥的家丁,有的是將帥的義子義孫,在行動作戰上唯祖大壽馬首是瞻,聽命於祖大壽。有了這種感情上的維繫,祖家軍的戰鬥力也更加強悍。

皇太極上位與崇禎上位的時間差不多,新君上位,都想施展抱負,加上此前的恩恩怨怨,因此雙方都想新仇舊恨一起算,軍事上的衝突在所難免

皇太極為洗刷努爾哈赤遭遇的恥辱,發動了寧錦之戰。後金軍首先把矛頭對準錦州,發動了猛烈的攻擊,而守衛錦州的便是祖大壽。錦州固若金湯,後金軍屢攻不克,只好放棄錦州,轉向寧遠。

駐守寧遠的是袁崇煥,城牆堅固又有大炮,後金軍無可奈何,皇太極氣得大呼:“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

皇太極見錦州和寧遠防守堅固,又生一計,採取繞道蒙古,迂迴穿插,直撲京城。這一招果然厲害,眼看京城形勢危急,袁崇煥和祖大壽率兵馳援,擊敗後金兵,再次挫敗了皇太極的詭計。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明軍經受了後金的猛烈進攻,卻難以抵擋自己的暗害。范文程,祖上曾經做過明朝兵部尚書,卻甘願為後金效力,向皇太極進獻“反間計”。

崇禎皇帝剛愎自用,聽信讒言,自毀長城,將袁崇煥凌遲處死,祖大壽也因此受到牽連。後金趁機發動攻勢,佔領永平等四城,後被孫承宗奪回。

袁崇煥去世後,祖大壽鎮守錦州,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則鎮守寧遠,寧錦防線也成為守衛京城、避免後金軍入侵的最重要的一道防線

後金製成紅衣大炮後,皇太極將目光轉向大淩河城,準備對大明發動新一輪的進攻。大淩河城是明軍與後金軍對峙的最前線,是雙方都要爭奪的堡壘,曾三次被毀,可見競爭的激烈程度。

02堅守大淩河,詐降皇太極

此時,駐守大淩河城並負責督責的正是祖大壽。大明內部矛盾重重,修建工程並不順利。本來,修城的主管人是兵部尚書梁廷棟,巡撫丘禾嘉執行,孫承宗勉從。

可是,工程尚未完工,梁廷棟便罷去,丘禾嘉也撤掉防兵,朝廷也放棄修城,撤掉參加築城的班軍。此時,皇太極率軍突至,將大淩河城團團包圍,大淩河城內只有祖大壽計程車兵和萬石糧草。

對於祖大壽的重要性,皇太極非常清楚,

他說過:“明所恃者,惟祖大壽之兵。”

因此,皇太極極力拉攏祖大壽,想招降祖大壽,為此他甚至不擇手段。

皇太極四處搜尋祖大壽的家人,在永平三十里村找到了祖大壽的族人,並抓了祖大壽的兒子和侄子等親屬,帶他們帶到盛京,好生招待。

皇太極不僅自己寫招降書,還讓祖大壽的親人寫招降書,一封一封的招降書送到祖大壽的軍營中,可是祖大壽不為所動,依然指揮明軍與後金軍死磕。

這一次,皇太極想抓活的。

不得不說,皇太極是個打仗的好手,為了打好這一仗,皇太極曾經派人偵察了三個月,前後十四次探察情報,對大淩河城的情況瞭如指掌,才下定決心攻打。

當時後金和蒙古達成聯合,皇太極帶著後金軍和蒙古軍,還有紅衣大炮,把大淩河城團團包圍。皇太極還吸取了上次攻打寧遠、錦州失敗的教訓,採取了圍城打援的方式。

皇太極圍城圍的很巧妙,他知道明軍的火炮厲害,便在炮火不及的地方佈置八旗兵力和蒙古兵,並且掘壕築牆,一口氣挖了三條壕溝,目的是切斷大淩河城與外界的一切聯絡,並且不讓一個明軍逃跑。

祖大壽自然不肯坐以待斃,連續多次突圍,試圖衝破後金軍的防線,並給後金軍造成重創。無奈後金兵力眾多,又有紅衣大炮,明軍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

明朝自然也知道祖大壽的重要性,得知祖大壽被圍的訊息,朝野震動,先後四次派出援軍,第四次甚至派出四萬援軍,均被皇太極一一擊敗。

當時,皇太極把大淩河城包圍得太嚴實了,確實是連一隻鳥也飛不進去。如果援軍和守軍能夠互通訊息,內外夾擊,說不定皇太極會遭到慘敗。此外,明朝援軍配合不力,互相牽制,也導致了援救失敗。

在這個過程中,皇太極七次勸降祖大壽

。前幾次祖大壽均未接受,但面臨城內彈盡糧絕的境地,為了保住自己的祖家軍,祖大壽仰天長嘆:“人生豈有不死之理?為國為家為身,三者並重。今既不得盡忠報國,也只好保命了。”

除掉不願投降的副將何可綱後,祖大壽在大淩河城外與皇太極設壇盟約,“投降”皇太極。皇太極對錦州一直念念不忘,祖大壽向皇太極建議,自己和後金兵都換成明軍的衣服,裝作大淩河城的潰軍,混入錦州城內,然後裡應外合,拿下錦州。

03再戰皇太極

皇太極聽到祖大壽的計策十分高興,派遣阿巴泰與祖大壽同行,沒想到在路上起了大霧,祖大壽趁機甩開後金軍隊,自己進了錦州城內。

聽到這個訊息,皇太極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

“即彼(祖大壽)叛而不來,亦非我等意料不及而誤遣也。彼一身而,叛亦聽之。”

皇太極非但沒有殺害祖大壽的親人,反而更加厚待他們。

另外,皇太極還厚待在大淩河投降的一萬多祖家軍,將他們編入漢軍旗,既是為了籠絡人心,爭取明人的支援,更是為了等待祖大壽的再次投降。

祖大壽回到錦州後又開始對抗皇太極,這一戰又是十年。

不過,大淩河城之戰對明朝的打擊很大,關外精銳損失殆盡,丟城失地,後金卻變得更加強大,加速了明亡清興的局面。

祖大壽雖然再次統領明軍,但卻加深了崇禎的懷疑。崇禎本就多疑,從此以後對祖大壽更加防範,派遣洪承疇駐守寧遠,除了抵抗後金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是監視祖大壽。君臣互相猜疑,這還能有好?

公元1640年,明清之間最後一次大決戰松錦之戰開打,後金兵再次包圍戰略要地錦州城。皇太極派遣後金著名的大將多爾袞等人圍攻錦州,雙方互有勝負,祖大壽與吳三桂甚至一度將後金兵打到錦州城外。

為了解除錦州城的困境,洪承疇召集吳三桂等八總兵在寧遠議事,以解錦州之圍。可惜的是,援軍不僅沒有解除錦州之圍,反倒是接連丟失松山、塔山、杏山等幾處戰略要地。

原本,按照洪承疇的能力和戰略方針,守護遼東幾處戰略要地問題不大,可恨的是崇禎一再催促洪承疇主動出擊,

結果導致明軍大敗,連指揮官洪承疇都被俘虜,錦州解圍徹底失去了希望

這一次,錦州城被圍困了整整一年,城內再次發生饑民相食的慘劇。祖大壽縱有天大的本事也無力迴天,此時的崇禎帝,不僅面臨後金的威脅,國內還面臨李自成大軍的威脅,再也無力救援。

祖大壽無奈之下,只好第二次投降後金,皇太極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良將

。在盛京,皇太極走下寶座,親自扶起祖大壽,好言勸慰。

皇太極疑人也用,眾臣向皇太極進諫,提醒皇太極吸取上次祖大壽詐降的教訓,可是皇太極依然任命祖大壽為正黃旗總兵,掌握兵權。

這一次,祖大壽徹底被皇太極的信任和魅力所折服,從此以後死心塌地地跟著皇太極。在皇太極勸降吳三桂時,祖大壽還親自給外甥吳三桂寫勸降書,爭取吳三桂的十三萬兵馬歸順後金

04神秘消失的背後的秘密

不過,祖大壽投降清軍後,除了給吳三桂寫過一封勸降書外,似乎如同消失一般,再沒有過什麼表現。為何一代名將,自此以後再沒有什麼建樹了呢?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

一是

祖大壽投降清軍後,皇太極只是藉此籠絡人心,以後再招降明軍將領會更加容易。事實證明,皇太極這一招的確管用,祖大壽一度是明軍堅決抵抗的榜樣,祖大壽投降後金,對明軍將領的衝擊很大。

二是

祖大壽投降後金時年齡已經大了。他雖然被授予總兵的職位,但實際上皇太極也不會讓他擔任進攻的重要任務,祖大壽年過花甲,也很難再有什麼出彩的表現了。

三是

吳三桂投降後金,又經過了攻打李自成的考驗,所以吳三桂等人成為後金“以明治明”的重要力量,再加上後金原本就有多爾袞等大將,因此統一中原的主力就有了,祖大壽只能靠邊站。

因此,祖大壽投降後金後基本沒有什麼表現,如同消失一般,只是被當成了後金的政治工具

參考資料:《明史》

上一篇:【薦讀】孩子,你為什麼會這麼傻?這是我見過最感人的回答. . . .
下一篇:被鑑定為危橋的橋,380公斤炸藥引爆後,結果炸出一群偽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