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朱棣是怎麼勸降的?朱棣為什麼要把自己的親生兒子的頭顱送給朱棣?

一、勸留降卒

在真定之戰中,一些朝廷士卒被擒投降,不久,燕王朱棣聽聞降卒欲叛,為了讓降卒安心留下來,朱棣立即召集降卒,對他們說:所有投降計程車卒,因為思念家人想離開的,應明確告知,我將發給你們糧食,送你們出去;但是如果逃跑被巡邏騎兵擒獲,必定不能免罪。降卒聽後,紛紛表示願意竭誠效力。

朱棣努力爭取普通軍士的做法能獲成功,或許是因為他長期領兵征戰,對將士面臨的選擇十分了解。

朱元璋登基後,沿用元朝按職業編制戶籍的做法,把全國的人戶分主要分為民戶、軍戶和匠戶三大類。民戶隸屬於戶部,軍戶隸屬於都督府,匠戶隸屬於工部。百姓一旦被編入某類戶籍,不得隨意改變,也不得隨意遷徙。

明初創立衛所制度,當時朝廷軍隊的主要來源是軍戶。軍籍是世襲的,住在指定的衛所,明初的軍費基本上能自給自足,大部分軍餉由軍屯隊的屯田收入支付。

每逢戰事,朝廷任命統兵將領,徵調各衛所的兵力;戰事結束後,軍士返回原先的衛所,將帥沒有直屬的軍力,軍力完全屬於朝廷。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下令編制軍戶戶口冊,由各地郡縣登記軍戶的男丁數量,這年十二月,朱元璋令兵部設立軍籍勘合,登記軍士的來歷、調補衛所的時間等資訊,稱為“勘合戶由”,發給各地衛所,用來管理衛所的軍士。軍戶戶口冊後來演變為軍籍黃冊。

二、理智撤退

耿炳文畢竟是一位身經百戰的老將,雖然初戰失利,但是他受創後勒兵不戰,暫避燕軍鋒芒,據城堅守,伺機出擊,使朱棣無法乘勝攻取真定。

耿炳文鎮守長興多年,十分擅長防守,朱棣率軍攻城,一連三天,沒有攻下。

雖然燕軍作戰勇猛,擅長騎兵野戰,可是當時在人數上處於劣勢,時間拖得越久,這個劣勢越明顯,而且久攻不下,將士計程車氣也受影響。

真定是朝廷伐燕的前方基地,兵多糧足,萬一耿炳文趁燕軍疲憊之時突然襲擊,燕軍的處境將十分不利。

攻城多日,沒有進展,白白損耗將士計程車氣,實非上策,朱棣決定撤兵,返回北平,進行休整。

三、朝廷換將

真定的戰況傳到京師後,建文帝深感不安,他再一次面臨如何決策的難題,可是他解決難題的方法依然如故,他召來齊泰、黃子澄商議對策,二人提議讓曹國公李景隆取代耿炳文統兵伐燕。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按照耿炳文的策略,固守真定,阻擋燕軍南下之路,或許不失為良策。可是,齊泰、黃子澄當時可能仍舊比較樂觀,認為能迅速獲勝,所以建議換將,轉守為攻。

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而且,李景隆此前並無獨立領兵征戰的經驗,可是建文帝採納了齊泰、黃子澄的建議。

“先生計得之,願卒用心維持,他日事平,吾重有以報先生。”(《奉天靖難記》)

建文帝賜予李景隆通天犀帶,到江邊為他餞行,親自推輪,並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權。

雖然建文帝了舉行了如此隆重的出征儀式,可是久經沙場的將領們卻高興不起來。

“諸宿將多怏怏不為用”(《明史·列傳·李景隆》)

四、朱棣把李景隆比作趙括

李景隆,小名九江,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長子。李景隆愛讀書通典故,身材高大,眉清目秀,長相英俊,每次朝會,舉止文雅大方,深受朱元璋喜愛。

洪武十七年,曹國公李文忠病逝,被追封為岐陽王,在功臣廟中位列第三,僅次於徐達、常遇春。

洪武十九年,李景隆承襲曹國公爵位,數次前往湖廣、陝西、河南等地操練兵馬,後來執掌左軍都督府,加封太子太傅。

朱允炆即位後,李景隆曾奉命帶兵去捉拿周王朱橚,從此日益受到建文帝的親近、信任。

然而,李景隆自小生長於富貴之家,沒怎麼吃過苦,沒有多少實戰經驗。

李景隆到達德州後,調集各路馬五十萬,在河間紮營。

李文忠是朱棣的表哥,比朱棣大二十一歲,李景隆可能與朱棣年齡相仿,從輩分上論,朱棣是李景隆的表叔。

朱棣很可能自小與李景隆一起讀書玩耍,對李景隆的才能、性情十分了解。

那麼,朱棣收到李景隆掛帥出征的訊息後是什麼反應呢?朱棣把李景隆比作紙上談兵的趙括,認為他必敗無疑。

“燕王聞之喜,語諸將曰:‘李九江,紈綺少年耳,易與也。’”(《明史·列傳·李景隆》)

於是,朱棣留下一萬兵力,由世子朱高熾在徐王妃、姚廣孝、顧成等人的輔佐下堅守北平,自己則率軍救援永平,然後直奔大寧向寧王朱權“借兵”。

李景隆聽聞後,率軍進圍北平。

上一篇:長平之戰白起坑殺40萬人,為何秦軍不反抗,白起被稱為人屠呢?
下一篇:歷史上結局最好的太上皇,不是李淵,不是李世民,而是另一個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