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嗎?司馬光是如何成為史家的人?

“更無柳絮因風起,唯有葵花向日傾”,司馬光的這句詩是他一生品格的真實寫照,剛正不阿,堅守正義,從不隨波逐流。

在上學期間,我們我們都聽過“史家兩司馬”的名號,這兩司馬就是指太史公司馬遷和編纂《資治通鑑》的司馬光。

《資治通鑑》雖然沒有位列二十四史之一,但是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絲毫不下於歷朝歷代的正史。司馬光也憑藉這部史學鉅著在史學界永遠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但是,我們最先認識司馬光卻並不是因為《資治通鑑》,

而是因為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司馬光砸缸》,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在課堂上學習過這個故事,很多孩童都熟讀能背。但是我們在讀這個故事的同時,卻一直忽視了一個問題——被司馬光救的這個小孩是誰?

首先,我們不防回到司馬光這個故事本身說起。

司馬光砸缸及其爭議

司馬光砸缸最初載於宋人的筆記小說,從情節上來說這個故事並不複雜。

相傳司馬遷小的時候和同伴一起在庭院中玩耍,其中就有一個調皮的小孩子不小心掉入了盛滿水的大缸裡面。周圍的小夥伴看見這種情況都嚇壞了,一鬨而散。只有司馬遷臨危不亂,在旁邊找到了一塊石頭砸破了大缸,放出了大缸裡的水,裡面的孩子因此得救。

中國的小孩子往往在剛啟蒙的時候,就從父輩或者老師那裡知道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趙麗蓉老師在

1989年

春晚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裡,也利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製造了一個人們喜聞樂見的笑點,從此“司馬缸砸光”就成了歷代春晚的一個名場面。

但是,近年來,卻有人對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提出了質疑。

因為根據史料記載,司馬光砸缸之時是七歲,那麼玩耍的同伴應該與他年紀相仿,因為年紀太小爬不了缸,年紀太大的時候可以自救。

而質疑者認為如果一個水缸能將一個七八歲小孩困死在裡面,那麼必然是一個高度接近一米的大缸,但是按照宋朝的生產水平,能否造出如此體積的大缸卻是一件存疑的事情。

因為根據現有發現的文物顯示,宋朝時期製造的最大的水缸高度也不過是

70釐米。

但是,

同樣有學者認為司馬光砸缸的事情不是虛構的,不過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甕。缸和甕在用途上差不多,都是盛水或者裝酒的,但是在形狀上缸是開口的,而甕是收口的,因此甕的製作工藝難度比缸要小很多。

而且,《宋史》中的記載也是

“光持石擊甕破之”

。而從現實的角度考慮,

甕的燒製工藝難度小,根據“請君入甕”的歷史典故可以知道在唐代的時候就已經有可以容納成年人的甕了。

而且甕的瓶口緊縮,似乎也可以更好地解釋司馬光不從上面救人,而採取用石頭擊破甕的方法。

總之,無論從文字記載還是實物證據來看,司馬光砸甕都比司馬光砸缸更符合歷史真實。

只是到了後來甕漸漸被人使用得少了,而甕和缸的用途又相差無幾,所以說法才變為了司馬光砸缸。

其實,如果想要證明司馬光砸缸的事情並非虛構,除了從司馬光砸甕的角度解釋之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找出

司馬光當年救的那個小孩。

被救的小孩

其實,無論史料還是傳說中,都沒有記載被司馬光救的那個小孩是誰,但是光山縣的一本家譜卻彌補了這個空白。

根據光山縣上官家族的家譜記載,他們祖上有一個叫上官尚光的先人便是蒙司馬光搭救的那個小孩。

在上官尚光被司馬遷救出來之後,上官一家十分感激,不僅準備了重禮前去感謝司馬光,還到處宣揚司馬光這一果斷機智的舉動。所以,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能夠流傳如此之廣,其實也有上官家的功勞在內。

而且,根據家譜的記載,上官尚光在成年之後也進入了仕途,並且也成為了北宋的宰相。但是,上官尚光成為宰相只是家譜裡的說法,在正史的記載中,並沒有一位叫做上官尚光的宰相。

但是宋承唐制,往往設定多名宰相相互制衡,而且在分散宰相權利這一塊,宋朝比唐朝相比可謂是青出於藍,不僅設定了樞密院和三司使來分散宰相的軍政和財政大權,還設立參知政事為副相。所以,上官尚光可能只是眾多宰相機構的一個屬官,而後人為了美化他才把他說成宰相。

但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

上官尚光在成年之後也一直沒有忘懷司馬光對於自己的救命之恩。他在移居城西龍堤南坡之後,特別修築了一座亭子,並且將這個亭子取名為“感恩亭”,以此來紀念司馬光的恩德。

總之,司馬光少年機警,砸缸救人,上官尚光感恩終身,設亭以紀,這應該成為一段歷史上傳唱的佳話。

但是為什麼

如今

流傳的故事當中只有司馬光救人的前半段,而沒有上官尚光感恩的後半段呢?

其實,我們在問為什麼上官尚光沒有流傳的時候,或許應該先問另一個問題,司馬光砸缸憑什麼可以流傳千古?

司馬光砸缸流傳的原因

司馬光砸缸的確體現了他的果斷機智。但是他終究只是一個七歲的稚童,為什麼古今的宣傳家都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力宣傳呢?這或許要從司馬光本人說起。

我們都知道,在傳統觀念裡,司馬光算是一個各種意義上的標杆和楷模。

從仕途上講,他官拜宰相,功成名就,從學術上講,一部《資治通鑑》足以讓他名垂後世,千古不朽,從品德上講,他私德無虧,是端方君子。

所以,古今宣傳家如此熱衷於宣傳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正是因為司馬光本人的偉大,再加之小時就有果斷機智,臨危不亂等優秀品質,這個故事就更加擁有教育意義和說服力。

弄清楚了為什麼司馬光砸缸能夠流傳千古之後,那麼上官尚光為什麼被遺忘就很好理解了。

因為在歷史長河之中,上官尚光不過是一個無名小卒,如果不是他家的族譜之中還記載他被司馬光所救,修建感恩亭的事情,恐怕他的生平事蹟早就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不復可聞。

也正是如此,上官尚光的事蹟才一直不為所知,哪怕是有一些知道了,

因為上官尚光沒有什麼“國民知名度”,也不會有人大肆宣傳,所以自然就沒有流傳下來,沒有流傳下來的故事,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會講了。

其實,像上官尚光這樣湮滅在歷史長河中的故事並不在少數,相反,能夠經歷大浪淘沙,一直流傳到如今的故事才是真正的少數。

結語

蘇軾曾經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其實,被滾滾時間長河淘洗過濾掉的不僅僅是人物,還有這些人物身上的故事,也都永遠沉在了江底,不能被後人聽聞。就像上官尚光一樣,或許可以,卻也的確無可奈何。

不過,這也能從側面說明如今能夠流傳下來,依舊能夠被我們聽見的故事,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所以,我們在走進這些經典的時候,一定要懷著敬畏的心理,去接受道德和智慧的啟迪。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上一篇:曾國藩為什麼要私募湘軍來幫忙?不是不想,而是沒有一個好的選擇!
下一篇:《斗羅大陸》唐三的性格是完美的存在,但是他的性格卻是完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