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長城高僅7.8米,到底有何意義?西方學者很惱火:把我們坑苦了

長城是我國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的旅遊勝地。中國有句俗話:“不到黃河心不死,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其中的含義便說明了黃河水流的兇險以及長城城牆的雄偉,那是一種氣勢!讓人深深地被感染了。然而,或許有人質疑,有這麼邪乎嗎?長城高僅7。8米,到底有何意義?西方學者很惱火:把我們坑苦了。

可別小看這7。8米高的長城,長城之內是五穀豐登、四季如春,而長城之外是風沙漫天、天干地燥,它就像一條分界線,將兩種天壤之別的居住環境分別開來。這難道是我們的祖先領悟出了大自然的風水奧秘嗎?當然不是!但是這種居住環境的懸殊卻反映出我們祖先用勤勞的雙手,敢於改造環境的優良品質。

自然環境有它的先天因素,但是,保護環境,改造環境可也是重要環節哦!直到如今,我國仍然是一個地廣物博、環境優美的國度,這其中我想和我國人民的勤勞品質有很大的關係。在歷史上,修建長城當時的主要意義是抵禦匈奴和蒙古人的入侵,因為他們都是遊牧部落,沒有從事生產的經驗和耐心。

而且,他們生性殘暴,好殺伐。經常來中原燒殺搶掠,因此,我們的祖先為了抵禦他們的侵略才著手修建長城,設立“峰火臺”。可別小看長城上的“峰火臺”,在當時可是最快的資訊工具了,那可比古代800里加急快得多。一旦一處有敵,人們會迅速點燃烽火臺,然後下一座峰火臺在看到這裡的火光後,也會迅速點燃。

就這樣一座座的傳遞,作為現代社會,我們都知道,“火光”的傳播速度有多快了吧!可是,這樣的光學知識,早在我國曆史上的“霸秦”就已經用在了軍事領域了!可以想象,我們的祖先,其智慧是何等的高了。可這些還並不能完全詮釋長城的歷史意義。去過長城旅遊的人可能都看到了。

長城的基石每一塊大約都有1。5噸,而且數量有250萬塊,最大的基石有16噸,我們姑且不評論其結構的嚴密性,這麼大的石塊,在古代怎麼用人工搬運的呢?有人說,那不就是多用些人的事嗎?當然不是人多的事,因為人再多可不一定能用到力,想用大木槓抬吧,可哪有那麼大的繩子呀!16噸呢!

然而,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我國的長城,居然還引起了外國人的不滿,有外國學者居然說,中國的長城把他們坑苦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我國曆史上的長城曾幾度讓匈奴人和蒙古人慘敗於長城腳下,吃了敗仗的匈奴人見攻打中原失敗,便轉身向西,向歐洲進行擴張,他們在其首領阿提拉的帶領下,一度攻到羅馬帝國,並將其催毀。

而蒙古人則向西兵分兩路,一路向中亞,攻列印度,另一路則向歐洲。他們之中也有一位很厲害的首領叫郭侃的,他率領部隊攻入波斯,一路上勢如破竹,攻佔了128座城池。後來與歐洲人的“十字軍”相遇。公元1260年,蒙古人大敗“十字軍”,至此,歐洲人見了蒙古人便望風而逃。

但是,事後他們得知,匈奴人和蒙古人都是因為在向中原進攻時,被長城所阻而失敗,進而才打起向西擴張的心思來。因此,他們才滿腹埋怨我國的長城,說是我國的長城將他們坑苦了。殊不知我國曆史上修建長城時,動用的人力和財力那可是不計其數的。就秦始皇時期,就動用了100000民工!和匈奴人與蒙古人的戰鬥更是死了不計其數的人。

所以,幸福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掙來的,而不是無端地想把災禍強加給別人就能避免的。而這正是我國人民的優良品格。我們不挑事,也不惹事,但絕對也不怕事!

上一篇:仔仔細細讀了數首武則天的詩,得出結論:此女從裡到外都很“拽”
下一篇: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是選擇撤退?專家:他不撤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