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韓國和秦國同時開始變法,為啥一個統一六國,另一個慘遭吞併?

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正式打響。這年,秦軍攻佔韓國戰略要地南陽,次年由內史騰率軍攻佔韓國都城新鄭,俘虜韓王安,這個存在了近200年的諸侯國被吞併,變成了秦國的潁川郡。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關於趙國、楚國、齊國、魏國甚至弱小的燕國被滅亡過程,都有比較詳盡的記載,唯獨韓國被秦所滅的過程非常簡略,全文也就30多個字:

王安五年,秦攻韓,韓急,使韓非使秦,秦留非,因殺之。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為潁州郡。韓遂亡。

那麼問題來了,韓國怎麼說也是戰國七雄之一,難道真的如此不堪一擊嗎?這個國家到底是怎麼被消滅的?又是為什麼走向了滅亡的命運?想要說清楚這些問題,首先得介紹一下韓國的崛起。

韓國的前身是晉國的韓氏卿族,在知伯被韓趙魏三家聯手消滅後,晉國公族實際上變成了韓趙魏三家的傀儡。韓康子和韓武子去世後,韓景侯繼承韓氏卿族,並於韓景侯六年,和趙魏兩家一起被周王室正式冊封為諸侯。這一年是公元前403年,也是《資治通鑑》採用的春秋和戰國時代分界點。

韓景侯創立韓國之後,一共傳了六代人,基本都在原地踏步,直到公元前362年,韓昭侯即位,韓國才走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值得一提的是,韓昭侯和秦孝公的即位時間只相差1年,兩人幾乎是同時開始進行變法,秦孝公重用商鞅,韓昭侯重用申不害,只是最終的結果天差地別。

秦國的商鞅變法很成功,這裡就不詳細說明。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看起來很成功,實際上沒有起到質變的效果。申不害是鄭國人,韓國滅掉鄭國後,他就變成了韓國人,並做了一名普通官員。

韓昭侯四年(前359年),魏國出兵攻韓,大軍兵臨城下,韓昭侯召集大臣商議退敵之策,名不見經傳的申不害建議,韓昭侯應該拿著圭(臣子見天子時拿的玉器,表示絕對服從和尊重)去拜見魏惠王。

申不害的建議提出後,迅速遭到了韓國公卿貴族的批評,認為他沒有尊嚴,只懂得低三下四求人。申不害表示,韓國實力太弱,硬拼沒有勝算,犧牲韓昭侯一人的尊嚴,能夠保住數萬人的性命,還能夠贏得天下的同情,這難道不值得嗎?

韓昭侯隨即採納了申不害的建議,成功避免了一場戰爭,也正是從那時開始,申不害得到重用,逐漸成為韓國朝堂舉足輕重的人物。我們都聽過《圍魏救趙》的故事,但只知道這是齊威王、田忌和孫臏三人做出的戰略決策,實際上在這場戰爭中還有韓國的參與,申不害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公元前351年,申不害正式出任韓國國相,開始進行變法革新。申不害和商鞅都是法家學子,但是主攻方向不同,申不害的改革主要以“權術”為基礎,強調君王駕馭臣民的能力,並不像商鞅那樣把法治貫徹到每一個地方,上到君王下到百姓,都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法令行動。

因此,商鞅的變法能夠徹底改變一個國家,而且留下了一套可以沿用數百年的完整制度,讓秦國能夠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富強道路。申不害的變法只是讓韓國國君以及統治階層的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對於弊政、制度缺陷並沒有進行改革。

韓國的富強只取決於那幾個人,一旦主管國政的不是他們,國家沒有可以沿用的制度,很快就會恢復老樣子,變法的成果也就不復存在。可以說,韓國本有機會像秦國一樣崛起,但卻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在這種情況下,韓昭侯和申不害去世後,韓國迅速衰落,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的一個國家。除了變法不夠徹底之外,韓國衰亡的另一個原因是地理位置太差。

韓國的西方是秦國,東方是魏國和齊國,北方是趙國,南方是楚國,被夾在眾多強國中間,再加上地盤很小、資源匱乏,發展空間十分有限。在秦、趙、楚、齊等國紛紛向四周擴張的時候,韓國只能龜縮在小小的一塊土地上,時刻為強國的攻伐提心吊膽。

其實從一開始,韓國的地理位置侷限性,就註定他們不可能統一天下,能夠堅持到最後一刻,已經實屬不易。當秦國徹底變強之後,東出就成為他們統一天下的先導戰略,再加上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距離秦國最近的韓國成為頭號打擊物件,於是就發生了一系列慘絕人寰的殲滅戰。

公元前294年,秦國吞併韓國武始、新城等地;

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率軍在伊闕之戰大敗韓魏聯軍,斬首24萬;

公元前290年,秦國迫使韓國割讓武遂,輕鬆奪取200裡土地;

公元前264年,秦將白起率軍攻佔陘城,斬首五萬;

公元前263年,秦將白起率軍攻佔太行山以南地區;

公元前262年,秦國佔領野王,切斷上黨郡和韓國的聯絡,由此引發了秦趙長平之戰;

在秦國接連不斷的打擊下,韓國國土不斷丟失,地理劣勢進一步加重。公元前254年,韓王為了“保命”,不得不親自前往咸陽拜見秦王,乞求秦國暫時停止進攻。然而僅僅5年之後,秦莊襄王任命呂不韋擔任丞相,秦國再次把矛頭對準韓國,派兵奪取成皋、滎陽,順便消滅了東周王室,然後將此前的宜陽合併起來,建立了三川郡。

從那之後,韓國其實已經淪為秦國的附屬國,秦軍每次東出的時候,都會把三川郡作為前方根據地,韓國君臣敢怒不敢言。此後幾年,秦國又相繼攻佔韓國和魏國大片土地,並在魏國的濮陽建立東郡,和三川郡相連。這樣一來,秦國直接和齊國接壤,並且橫向切斷了中原腹地,對魏國和韓國形成包圍。

事情發展到這個局面,韓國想透過戰爭擊敗秦國奪回土地,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他們僅有的辦法,就是透過外交手段繼續和秦國抗衡。很不幸的是,在這方面,韓國也做得很差勁。

韓國和秦國交往的過程,可以用現代流行語來形容,就是“又菜又愛玩”,經常出現在戰場上被秦國打敗後主動求和,卻又私下聯合其他國家,想從背後偷襲秦國的做法,其結果就是再次遭到秦國痛擊。儘管如此,韓王還是不長記性,始終在秦國和關東各國之間搖擺,給人一種見風使舵的感覺,這樣的國家不衰落,簡直天理不容。

外交最忌諱的就是不講誠信、首鼠兩端,雖然可能會得到短期利益,但是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韓國曆代國君的做法,只會不斷給自己挖坑,最終創造一個巨型墳墓。事實證明,韓國的外交徹底失敗,無論是早期的申不害還是後來的韓非,都沒能拯救韓國,他們也成為第一個被秦國吞併的“戰國六熊”。

上一篇:晚清時期向西方列強賠償的大量白銀,是從哪裡來的?
下一篇:深度解析:蜀漢五虎上將,曹魏五子良將,到底孰強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