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社評:大宋神童現象|方仲永式的揠苗助長何時休?

編者按:

大宋朝的“重文輕武”從宋太宗時期開始,宋真宗時期科舉考試尤其重視童子科,甚至出現三歲的蔡伯希背詩百餘篇就被擢拔秘書省正字的情況。彷彿神童是國家河清海晏的“祥瑞”,也是盛世文治的象徵,賦予了別樣的色彩。

神童也可以“批發”?

站在小板凳上一本正經寫詩的方仲永

但是也讓民間對國家政策出現誤讀,神童“批次生產”猶如過江之鯽,追名逐利,出現了大量的“文曲星”,社會氛圍就崇尚“神童”風氣,以至於王安石專門寫《傷仲永》諷刺和阻止這種揠苗助長的錯誤行為,不然兒童教育的急功近利往往會讓孩童過早的失去多彩童年,最後還落得個“泯然眾人矣”的悲慘結局。

據考證,大宋有名有姓的神童合計至少在11位以上,集中的出現在宋太宗父子時期,尤其是宋真宗。作為守成之君,武功不行就只能追求文治的昌盛,集中體現了社會上好大喜功、急於鑄就太平盛世的思潮。

北宋神童第一人楊億,背景深厚,贏在人生起跑線上

在宋朝,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和現在的父母是一樣的。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但是偏偏有一些娃娃天賦異稟,先天優異,號為“神童”。在宋太宗時期,大臣楊徽之的侄孫楊億七歲能文,他的才華聞名鄉里,甚至直達天聽。

文不加點,援筆立成的神童

楊億十一歲的時候已經有資格參加童子試了,但是宋太宗就想直接面試,於是小孩子就覲見一代偉人趙光義。在皇宮待了十來天,寫詩作賦填詞,文不加點,援筆立成,玩的不亦樂乎。(北宋初年考試追求“敏速”,交卷快的得分高)

宋太宗對他的才思敏捷欣喜不已,隨口還問小孩子離家這麼久想不想父母?楊億不知道是不是有劇本提前演練過,回答說見了陛下就和見了父母一樣,哄得宋太宗龍顏大悅。宋太宗將他的文章傳閱大臣,宰相驚駭於楊億的才華,專門寫文章慶賀。(人為暗箱操作的痕跡太明顯,楊億明顯是被父母當做政治投機的工具了)

大宋年紀最小的神童蔡伯希,三歲當官

宋真宗對神童海選有著無與倫比的執念,彷彿幼兒園海選出來的神童越多越證明自己的文治遠邁父祖輩的赫赫威名,證明太平盛世在自己手裡真正得到實現。

心理研究表明,一個男孩如果要想成人獨立,必然希望打敗帶給自己巨大陰影的父祖輩,這樣才能真正擺脫童年時期的榜樣陰影,實現真正的“成人”。

這回蒐集到的神童名叫蔡伯希,三歲,能背誦百餘篇詩文,宋真宗非常高興,賜進士出身,授秘書省正字(館閣職務),作為太子侍讀伴當。

據史料記載,有一次宋真宗看到蔡伯希畫畫,名為《民蒿目菜圖》。顧名思義,老百姓憔悴有菜色,就好奇的問他。

蔡伯希童言無忌的回答:臣的家鄉比較窮困,百姓都是這個模樣!宋真宗聽完嘆息良久。

蔡伯希其實才能一般,3歲當官,83歲退休,相當於做了一輩子官,沒有什麼亮眼的政績,揹著“神童光環”一輩子,也是大宋奇聞了。

宋真宗的《勸學詩》開啟了讀書功利化色彩,學而優則仕,升官發財成了大宋夢的另一個版本

勸學詩

宋代:趙恆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宋真宗趙恆最出名的一首詩,類似於白話文,通俗易懂,“讀書有用論”由此開端,讀書考取功名做公務員是絕佳出路,簡直就是“金飯碗”,讀書升官發財成了大宋夢的另一個出路。

正如九歲神童汪洙(zhu)一樣,他長大後寫的《神童詩》也是模仿宋真宗的風格,極具誘惑力和蠱惑性,讀書學習成了大宋人人自強不息的見證。

詩句太長,摘抄如下: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

晏殊和晏幾道父子都是神童,人稱“二晏”。當官要趁早,官場就是老資歷

晏殊家有七子,都是恩蔭官。不過晏殊家教好,都能舞文弄墨。尤其是么兒晏幾道7歲能文,14歲當官,賜同進士出身,授秘書省正字。簡直是完美複製了晏殊的上位人生。父子同列朝堂,一時傳為美談。

寫文章的神童,天賦異稟

晏殊做宋仁宗的侍讀伴當,大晏(晏殊)是5歲神童之名就聞名鄉里,但是性格持重,學習勤奮,做事認真謹慎執著,被宋仁宗看重,官至宰相。

“官二代”晏幾道出身好,才藝好,從小是紈絝子弟。但是其父去世後人走茶涼,仕途坎坷。不過由於父子二人當官都要早,宋朝官場論資排輩的時候要佔便宜,畢竟是官場老前輩了,其實還很年輕,讓人羨慕嫉妒恨。

魯迅先生曾經評價晏幾道:“有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

宋真宗朝的“神童”出現井噴現象,

“早熟兒童”

值得玩味深思

宋太宗朝神童也就楊億和譚孺卿兩人,宋真宗就不一樣了,大肆在幼兒園海選神童,除了晏殊父子(14歲)、蔡伯希(3歲),還有13歲的姜葢(gai),12歲的李淑、邵煥和趙煥等,至於沒有在史料記載的神童不可勝計。神宗朝有9歲神童朱天錫和12歲朱天申兄弟。當然還有6歲的重軻,能易經占卦;9歲的朱君鈀能被六經;10歲朱虎臣能背七經,能騎射,能排兵佈陣,堪稱文武全才小兒郎,授封武職“承信郎”……。

科舉童子科的備受重視也讓民間解讀國家政策的家長們趨之若鶩,畢竟抄近路走捷徑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實在是名利雙收。江西是大宋朝這種神童應試教育的“重災區”。江西饒州的家長甚至將孩子吊到樹上背書,這種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坑苦了一代孩童。

《論衡》:“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gu)”。

為了自家孩童能夠早日參加童子科,一舉成名,不用辛辛苦苦參加科舉,這些大宋朝的家長也是費心費力,苦心孤詣,但是這種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學,揠苗助長的孩童真的是國家棟梁麼?恐怕不見得。

小朋友玩耍“捉迷藏”

和貓玩耍的宋代孩童

兒童本該有的多彩童年變得灰暗無光,每天背書到懷疑人生,變態的兒童教育讓兒童早熟成了“書呆子”。

“凜然若成人”是褒義詞,但是同時也是貶義詞。孩童喪失本來的純真童年生活,過早的體驗人生的苦悶無趣,揠苗助長的孩童大都像大王安石一歲的方仲永一樣“泯然眾人矣”。

小結:

早年上學時期全文背誦的《觸龍說趙太后》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作為父母為了孩子能夠早日功成名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疑是無可指摘的。但是絕對不能揠苗助長,過早的讓孩子接觸成人的生活會讓孩子成長不利,心智不成熟。“神童”的光環也讓孩子備受壓力,不敢犯錯,只能謹小慎微的活著,無趣的人生代價過於高昂。

扼殺童趣,培養出來的神童真的香麼?

大宋朝的應試教育跨越千年,竟然沒有絲毫改變,

“填鴨式”教育

如今為何方興未艾?純粹是利益作祟罷了。

參考文獻:

《宋史》元脫脫

《續資治通鑑長編》

《宋會要輯稿》徐松輯

《傷仲永》王安石

《楓窻小牘》

《春秋左傳》

(文/特約編輯蘭格格)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刪)

(文章已得到維權騎士簽約,未授權禁止抄襲)

上一篇:唐朝神仙夫婦,丈夫為爹喝毒酒,妻子為丈夫綁頭髮三十年
下一篇:潮州密碼鳳凰山是畲族文化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