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三國時期的人名為何都是單字呢?

對於喜好三國的朋友而言,三國真是有太多的內容能夠去發掘,之前就看過一個問題:為什麼三國時期的人物名字都是單個字呢?

像這樣的問題平常看三國的朋友誰會去留意這個?所以一旦被問到,就算仔細想來似乎還真不好回答……「連結」

如果去翻閱三國裡的人物的姓名時,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像是幾個隱士龐德公、黃承彥(據說“承彥”還是諸葛亮岳父的表字),還幾個不確定的,像是曹安民(可能是表字)、傅士仁(士仁)、郭攸之(之可有可無)等之外,三國中各個階層、三教九流所有人物的名字幾乎都是單名。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曹操、劉備、孫權、荀彧、周瑜、關羽、張飛、趙雲、張遼、甘寧、袁紹、劉表、士燮、張角等等,而三個字的多是複姓,比如諸葛亮、司馬懿、公孫瓚等等。即便是“七實三虛”的《三國演義》,羅貫中所虛構的人物也多是單字(當然,老羅演義中“新建”的刑道榮算是個迷)。

從史書上可查的人名上來看,這一普遍現象一直延續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如王羲之等兩個字的人名的出現才終於開始有了兩個字的人名(即二名)。而再往前看,從《後漢書》等史籍來看,幾乎能查到的人的姓名也都是單字的。也就是說,從東漢到兩晉南北朝,人名的單名風潮一共持續了三四百年,這就奇怪了,為什麼這段時間內人們都只起單名呢?

這事兒還要找我國古代“第一穿越者”(疑似)——王莽。

西漢末年的王莽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人物,他透過篡奪西漢,建立了自己的新朝,並在稱帝之後大力推行了自己的新政。作為一個儒家學派的忠實粉絲,王莽還是一位狂熱的復古愛好者,他認為天下要恢復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政通人和。

因此,王莽便以復周禮為目標,搞了很多政策,像是改奴婢為“私屬”,推行井田制,實行“五均六筦”制,從土地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幾乎無孔不入。最鬧騰的要屬改名,他不僅把西漢的官名按照周禮改了一遍,還把全國的地名都折騰了一遍,這也差點把後來負責編寫《漢書》的班固給逼瘋。

就連人名也未能倖免。王莽為全國人起名制定了準則,他認為二名是不合乎禮節的,規定所有人名字都只能用一個字,兩個字的人都要改為單字。在他的嚴令推行下,全國掀起了一波改名浪潮,甚至連周邊的匈奴單于都把二名改成了單名。

而王莽的這一靈感,則是來自於戰國時期的儒家學派的公羊高的主張。

據說,孔子在刪定《春秋》時,經常將兩個字的名改成單名。而據傳是戰國時期孔子的再傳弟子公羊高主編了一部《公羊春秋傳》,著重闡釋《春秋》之“微言”、“大義”。在這部宣揚儒家思想的著作裡,公羊高將孔子把二名改成單名的舉動視為有微言大義之舉,因此認為二名是“非禮”的。

西漢時期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建議,以獨尊儒術為正統思想,而這位董仲舒的理論依據就來自《公羊春秋傳》。於是,“二名非禮”的觀念從當時起就便日漸深入人心,但這畢竟不是強制性的規定,所以在上層社會中,二名還是能和單名分庭抗禮的——直到王莽的出現。

關於王莽對單名的規範,還可以從這件事情看出來。據《漢書·王莽傳》中記載,當時王莽的長孫王宗,曾與他的舅舅合謀,企圖謀權篡位,結果被發現,畏罪自殺。雖然人死了,但是法律還得執行,於是王莽下令:

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貶厥爵,改厥號,賜諡為功崇繆伯,以諸伯之禮葬於故同谷城郡。

也就是說,王莽的長孫王宗原名是王會宗,現在(雖然畏罪伏誅但還是要)按法令改回原名,並進行貶爵以示懲戒。

雖說王莽的新政推行沒十五年,就被各地風起雲湧的起義給推翻,其後,再建漢室的劉秀為首的東漢政權也一直致力於消除王莽新政的影響,並恢復了西漢的官名和地名。但唯獨“二名非禮”卻在當時形成了一種常識性的觀念而得以留存,所以,從那之後單名的風氣就這樣流傳了下去。

這也是單名在三國時期如此普遍的原因,並一直持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後來到了晉宋之際,東晉的各個門閥世家在權力鬥爭和戰爭中紛紛走向衰敗滅亡,原來的寒門走向了歷史前臺,許多規則得以重建,人們取名也不再受“二名非禮”的影響了。

本文資料皆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問題請與我們聯絡,第一時間處理,謝謝!

歷史生活人文,品史聞事見時, 眾推風雲榜(請輸

zhongtuifyb

)與你暢聊風雲變幻,共推精彩見聞~

上一篇:陳圓圓:亂世紅顏 飄零佳人
下一篇:中國皇帝為什麼很少死於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