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兩次想與英國合併,法國人難道忘記歷史榮耀?誰才是真正受益者?

安理會五常的寶座當中,法國的位子最不安穩,前不久歐洲有人提出要法國讓出五常位置,由歐盟來代替。而印度也有人想取代英國的位置,覺得印度更能代表英聯邦或曾經的大英帝國。

法國人當然不肯答應,雖然法國對二戰的貢獻是五常裡面最少的,還有個投降的壞名聲。但畢竟法國是傳統的歐洲頭等強國,更何況五常的位置真香啊。

不過,別看法國人嘴上不饒人,心裡其實還是有數的,法國的榮耀已經是過去式。早在二次大戰的時候,法國人已經提出過一個令人咋舌的建議——英法兩國合併。

這個建議聽上去荒唐,但是把英法兩國漫長的曖昧歷史梳理下,合併也並不是天方夜譚。當時,提出“合併”這個想法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戴高樂將軍。

保羅總理聽完目瞪口呆,還能這麼玩啊,這個腦洞也太大了吧。英法兩國的宿怨長達近千年,他們之間的關係還真不是一兩句話能講清楚的。

1066年,法國的諾曼公爵打敗英國貴族,在英國建立了諾曼王朝,法語成了英國的官方語言,上流社會都在講法語。由於諾曼公爵同時又對法國國王宣誓效忠,所以英法兩國都處在法王的治下。

後來,諾曼公爵的後代不滿足於英國的一畝三分地,還想搶奪法國的地盤,就爆發了英法之間長達百年的戰爭,從1337年打到1453年,一刻沒消停,雙方都死了好多人,結下血海深仇。

好不容易戰爭結束了,兩個國家又緊鑼密鼓地開始全球範圍內爭奪殖民地。英國靠著強大的海軍贏得了“日不落帝國”的稱呼,而法國因為更多地關注歐洲事務,慢慢處於了下風。

到了19世紀,世道陡變,德國殺出重圍成了一匹黑馬,英法兩國也不鬥了,抱團開始對抗德國。後來,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英法都在同一個陣營當中,互相也有過齷齪,不過都能一致對外。

為什麼1940年戴高樂會主動提出英法合併呢?這也是因為當時德軍兩面夾擊圍攻巴黎,法國政府甚至被迫離開巴黎逃去了波爾多,國內形勢一片混亂,有些人主張求和,另一些人則認為應該和德國血戰到底。於是,戴高樂才會建議與英國合併,一個國家力量有點弱,聯起手來還能打不過德國嗎。

不過,戴高樂的提議很快就被法國內閣否決了,主和派佔了上風,總理保羅辭職,法國與德國簽訂了停戰協議,到底法國人還是接受不了就這麼變成英國人,民族融合實在是太難了。

到了1956年,法國人第二次提出了“合併”,這次提出的人是法國總理居伊·摩勒。此時,形勢又變了,德國早就倒下了,世界局勢變成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鬥爭,英法兩國早都被甩在了後面。

當時英法以三國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爭,企圖奪取蘇伊士運河。沒想到,蘇聯威脅要用原子彈,美國也不支援三國的軍事行動。在全世界的壓力下,三國不得不撤軍,放棄了所有的戰果。

英法兩國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屬於美蘇這樣的超級大國。而英國好歹已經研製出了原子彈,還算有依靠,法國人卻什麼都沒有。

摩勒總理自然要焦慮了,如何才能保住法國的地位呢?他又想到了戴高樂將軍當年的那個建議。他甚至向英國人表示,即使法國和加拿大、澳大利亞同等地位也是可以商量的。

?可老練的英國人沒有答應,他們可能擔心摩勒總理,根本說明不了法國議會和人民,到時候大家的臉面上都不好看。兩次合併的建議,當時都沒有公開,直到英國解密了一部分歷史資料,我們才能瞭解到這些事情。

既然合併無望,法國人只好埋頭苦幹,終於把原子彈給造了出來。然後聯合德國,開啟了歐洲的一體化程序。有一點法國人是清楚的,憑法國的體量是不可能與美俄中這樣的大國並肩齊驅的,歐洲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成為世界的一極。

【參考文獻:《第二次中東戰爭》、《二戰史》】

上一篇:明朝最著名的兩支騎兵部隊,曾大敗皇太極,哪支戰鬥力更強
下一篇:清朝的罪人不是慈禧太后,而是親手把中國帶入百年黑暗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