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廉頗為什麼要負荊請罪?將相和只是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專家不願說

廉頗是趙國最有名的大將,關於他的典故可能是趙國將軍當中最多的,“負荊請罪”、“尚能飯否”,都是廉頗的故事。還有在長平之戰中,趙惠文王剛用趙括換掉廉頗,便大敗虧輸,四十萬降卒被坑殺,趙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描寫廉頗“以勇氣聞於諸侯”,不僅是在趙國有名,連各諸侯國都知道廉頗的勇武,對其稱讚有加。但是,廉頗的情商似乎是有一些問題的。

在趙惠文王帶藺相如赴澠池會之前,廉頗說了一段話,既讓趙惠文王放心,又使趙惠文王日後決定收拾廉頗。這段話的意思是,大王儘管放心去澠池,來回一個月應該夠了,如果超過一個月,我覺得應該讓太子即位,這樣秦國就無機可乘了。

大家都擔心秦國會藉著澠池會扣留趙惠文王,前不久秦王就這樣抓住了楚懷王,直到楚懷王死掉,才被送回楚國。而秦王此次請趙惠文王去澠池,是為了索要和氏璧,趙惠文王如果不答應,非常有可能重蹈楚懷王的舊轍。

廉頗說這番話,是為了讓趙惠文王安心,萬一秦王不講理,趙國也不會受到太大的損失。從國家利益角度來說,廉頗是正確的,可是趙惠文王心裡會怎麼想呢?

那個楚懷王被抓後,楚國便是馬上立新君,使楚懷王對秦國失去了價值,因而秦國至死都不肯放他回國。換句話說,趙惠文王如果被抓,下場一定跟楚懷王是一樣的。

在危難關頭,趙惠文王知道廉頗是為了顧全趙國的大局,可等危難過去後,趙惠文王再回想起來,心裡多半不會舒服。因為廉頗的忠誠顯然只是對趙國的,而不是對趙惠文王的。

對於君主獨裁製度下的君臣關係來講,廉頗的這種忠誠往往會引起君主的反感,畢竟明君不是經常有的,至少趙惠文王不是那種青史留名、萬人稱誦的英明之主。

從這個角度來看,藺相如因澠池會的功勞,而被提拔為上卿,位列廉頗之上,很難說不是趙王對廉頗的一種壓制和平衡。而廉頗對藺相如的不滿,也不能說沒有道理。

藺相如確實出身低賤,原先是宦官的門客,僅僅憑著這一次的功勞,便位居為國征戰一生的廉頗之上,換成一般人也不會服氣。這才有了廉頗的傲慢無禮,和藺相如的謙讓。

那到了最後,為什麼廉頗又會“負荊請罪”,上演一出“將相和”的好戲呢?真是藺相如的深明大義感動了廉頗嗎?這個因素不能說沒有,但趙惠文王在背後起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

趙惠文王重用藺相如為上卿,導致廉頗公開羞辱藺相如,趙惠文王一直沒有表示,任由事態的發展。而藺相如的官階比廉頗更高,憑此一項,便可治廉頗的罪。

趙惠文王保持沉默的背後,說不定是在等廉頗做更出格的事情,然後再動手。當廉頗意識到這一點後,“負荊請罪”便是他自救的辦法,既能“將相和”,又等於向趙惠文王認罪。從此以後,廉頗才重新有機會領兵作戰,恢復了往日的權勢。

也許有人認為以上這些分析沒有道理,而我們可以從廉頗晚年的結局,看出他確實存在不小的問題。他的晚年並不是在趙國度過的,而是在魏國的都城大梁。

廉頗是犯了錯,甚至可以說是犯了罪逃到魏國的。趙悼襄王任命樂乘接替年事已高的廉頗,沒想到廉頗居然領兵對樂乘發動突然襲擊,致使樂乘不知所蹤,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廉頗自知這下子鬧得太大了,只好逃出趙國,躲到大梁城裡。他本來以為自己享有盛名,會得到魏國的重用。收穫的卻是滿心失望,魏國對他一點兒興趣也沒有。

而趙國即將面臨滅亡之際,終於想起了廉頗,這才派人來了解他的情況,準備重新啟用他時。廉頗高興之餘,當得趙國來使的面,吃了十斤肉、一斗米,以顯示自己寶刀不老。

只可惜,來使是廉頗的仇敵、也是趙國寵宦郭開的人,回去向趙王如實稟報之後,又加了一句“一飯三遺矢”,吃得多拉得多,還能有什麼戰鬥力?廉頗鬱鬱而終,再也沒有上過戰場。

【參考文獻:《史記》、《解開歷史的謎局》】

上一篇:他本想當御前侍衛,不料12年後卻登基稱帝,開創200年的盛世王朝
下一篇:4億兩白銀算多嗎,德國要賠9萬噸黃金!德國人又是如何賴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