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楚晉兩國是如何失去霸主地位的?網友:兩虎相爭漁翁得利

楚晉兩國是如何失去霸主地位的?網友:兩虎相爭漁翁得利

久戰不下,楚晉兩國為啥死磕,有人在隔山引虎鬥

春秋戰國時期的前半段是大諸侯吞併小國,幾百個國家打來打去,別提有多混亂,簡直就是糊成了一鍋粥,後半段則是各大國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七國之間七足鼎立,霸主地位則時常更換。

霸主隕落

一共有5位霸主曾經在春秋時期問鼎,其中楚國是楚莊王,晉國是晉文公,都代表了自己國家最輝煌的一個時期,這些國家在春秋戰國這幾百年的時間裡都很強大,所以聲望很足。然潮有漲落,勢有漲衰,晉楚二國雖然在很長的時間裡都非常強大,但是經歷了一次戰爭之後,這兩個國家的聲音就都變小了。

鄢陵之戰

這場戰爭叫做鄢陵之戰,是晉國與楚國發生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戰國時期的7個國家強弱各不相同,但大家都能夠維持住七國的局勢不被吞併,就說明此時已經形成了一個平衡,而晉國與楚國變得不再強大之後,對這個平衡的打擊非常嚴重。

顧名思義,這場戰爭發生在鄢陵地區,晉國跟楚國其實一開始都是並不想打的,因為他們知道對手的實力很強大,欺負一下弱國還行,對付一個同樣很強大的國家簡直就是自找不快,除了讓兩國內耗之外沒啥作用,其它5個國家如果趁火打劫的話,就更是非常可怕的後果。

偶遇

這場戰爭的起因是楚國跟晉國想要爭奪戰國第一霸主的地位,然後楚國挑唆鄭國獨立(鄭國是晉國附庸),這件事情讓晉國非常的不愉快,然後就出兵伐鄭,於是晉國大軍渡過了黃河,沒想到此時得到了一個訊息,楚國的軍隊已經往這邊靠近,這完全是一次偶遇,因為楚國的軍隊是要經過這條路去鄭國。(其實也不是很巧,因為兩國的目的地都是鄭國。)

總之晉國軍隊出動只是為了攻擊鄭國,不太願意直接跟楚國槓上,所以當時很多軍中的人物就勸說大王后撤。就是說,大王您看啊,楚國這麼強大,我們應該先行後撤,不是說我們怕了楚人,而是大軍交戰必須要一個合適的時機!

這話說的合情合理吧,沒想到晉軍中的主戰派不願意,他們認為碰到楚國軍隊就後撤是一種恥辱,時機這東西就更扯淡了,戰國是師承商周時期,而當時擅長用龜殼卜卦,就是拿個烏龜殼卜一卦吉凶,大吉那麼時機就沒問題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主戰派的人使了詐,總之這卦就真的是大吉,然後大王沒話說了,那就打吧,時機已到,此時不打,更待何時?

碟中諜

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是兩敗俱傷的下場,因為楚國這邊有晉國降將,對晉軍的佈局一清二楚,晉國這邊也有楚國叛臣,連楚王在軍隊哪個位置都一清二楚,還知道具體會有多少的精兵在防衛。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這雙方都對對方知根知底,而這樣的情況下發動戰爭,兩邊都贏是不可能的,最後的結局只可能是兩敗俱傷。

楚晉死磕,是有人暗中操盤?

這可不是一次小戰爭,而是一次難得的大規模戰爭,此次戰爭之後,楚國與晉國的元氣大傷,都已經失去了繼續爭奪霸主問鼎中原的資格。同樣是作為兩個大帝國,為啥楚晉不學習春秋時期的那些諸侯國一樣,先吞併身邊比較小的國家,然後再跟對方二分天下進行決戰呢?

確實是非常不錯的一個想法,因為兩個霸主國家在當時傲視群雄,其他五國難與其爭鋒,不過戰國時期的奸細運作已經是爐火純青,這兩個國家多半是被操盤了,不然也不會這麼巧的在半路偶遇,而當晉國到了鄭國發現城裡面有楚軍駐守,那麼繼續進攻的可能性很小,因為攻城跟野戰的難度是完全不同的。

上一篇:中國唯一留存的“汗血寶馬”,身高不超1.5米,專家認為很真實
下一篇:呂后的傳奇一生:從溫婉女子到一代理智而殘暴的女皇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