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盤點三國時期傳說中的4杆神槍,孫策的霸王槍也僅能排第三

據槍譜所說,槍實傳自苗蠻,興起於漢朝時期,由於槍的實用性極強,綜合威力大,因而很快就成為了主流兵器,並被稱為“百兵之王”;如今看到的很多威風凜凜的大將,無外乎用的都是槍或者方天畫戟或者大刀,用其他兵器相對較少;在《三國演義》裡用槍的武將也是極多,現在來盤點下其中的四杆神槍吧:

TOP、4 破虜槍

破虜槍的使用者是三國末期的曹魏大將文鴦,後跟隨父親文欽反魏;司馬師親率大軍來平叛,當時文鴦雖然年僅十八歲,但已是勇冠三軍,乘司馬師剛到之際,親率一隊人馬夜襲魏軍;當初,司馬師新割眼睛上的瘤,有人勸他不宜遠行,請太尉司馬孚代替。

司馬師因這是重要一戰,決定抱病出徵。文鴦突然來攻,司馬師大驚,帶傷的眼珠從肉瘤瘡口內迸出,疼痛難當;但司馬師又恐有亂軍心,只好咬被頭而忍,被頭都被咬爛。後在文鴦撤退之時,文鴦認為一定要挫一挫司馬師軍士氣,便與驍騎十餘人一同殺入敵軍陣中,所向披靡,然後才引兵離去。

接著司馬師派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翼來到,文鴦單槍匹馬衝入數千騎兵陣中,轉眼間便殺傷百餘人,進出六七次,追騎不敢逼近;文鴦之猛傳遍天下。後來幾經輾轉,文鴦最終還是投降了曹魏,後西晉代魏,文鴦仍仕晉朝;並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力,大破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名聞天下。

文鴦個人武力自是不必多說,三國末期排第一那是毫無懸念的;而他的那把槍也是來歷不凡,名曰破虜槍,當然前期可能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在破鮮卑之後改的名字,此槍比一般的槍要長少許,約莫兩丈左右,槍頭乃百鍊隕鐵所打造,槍身也是百鍊精鋼所鑄,沉重無比,雖名為槍,其實應該算作重兵器一類了。

TOP、3 霸王槍

孫策乃是江東猛虎孫堅的長子,天生驍雄無敵,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才略絕異,用兵如神。時人皆言孫郎,人稱“小霸王”!英氣過人,才氣秀達,勇冠一世。在十八般兵器之中,獨愛百兵之王——槍;所以連家傳的松紋古錠刀都沒用,也沒跟父親學習刀法。

似乎是項羽轉世一般,孫策天生就會使槍,而且槍法霸道無比;隨著年歲的增長,普通的精鐵槍已無法滿足孫策需求,孫策對此也是極為苦惱;後來一次在和周瑜在烏江游泳的時候,在江底發現一枚黃金打造的槍劍,拿上來以後,發現上面有篆體小字“霸王”。

原來這是曾經的西楚霸王項羽的隨身兵器,孫策喜不勝收;但是卻也苦於沒有相應的槍身,直到孫氏父子進入長安皇宮後,發現一根奇異的金色木料,彷彿是冥冥中有感應一般,孫策將槍頭裝上去,恰好是一把無敵的神槍;此槍長一丈三尺八寸四分,重六十二斤。

它的尖若是刺在人身上,那人固然必死無疑,就算被槍桿掃中,也得嘔血五升,輕輕一紮,人便九死一生;後來孫策靠著這杆“霸王槍”,打遍江東無敵手,其實在與太史慈對戰的時候,由於見獵心喜,孫策並沒有使用這杆槍,而是使用的一杆普通精鐵打造的槍,否則太史慈早就死了。

TOP、2 龍吟槍

龍吟槍是馬超的槍;馬超為東漢光武手中雲將馬援十世之孫,猿臂善射,有萬夫不當之勇,人稱“錦馬超”,同時羌人將其奉為“神威天將軍”。出場時十七歲,在長安連殺之前逐走呂布的董卓部將王方、李蒙。曹操誘殺馬騰,馬超為報父仇,聯合韓遂起兵反曹,在潼關連續擊敗曹營諸多將領。

殺得曹操割須棄袍,渭水射得曹操奪船避箭,讓曹操兩次差點喪命。而後大戰虎痴許褚,被賈詡用離間計擊敗,敗走涼州。不久馬超捲土重來,佔領冀城,雖然非常勇猛,戰場上將楊阜七位兄弟擊殺,但仍被夏侯淵、楊阜等人聯合擊退。投奔漢中張魯,而後在葭萌關前大戰張飛,被勸降歸附劉備。

三國裡有一話說的是“前表呂布,後表馬超”這不是一句虛話,馬超勇猛無敵,其兵器龍吟槍也不知是從何而來,沾著即死、磕著即傷,端的是威猛無窮;也只有上古魔神轉世的許褚和張飛能與之一敵;可惜後來馬超由於抑鬱不得志,悲憤而亡,從此以後,這把龍吟槍也就此下落不明。

TOP、1 涯角槍

涯角槍的意思是“海角天涯無對”,又名亮銀槍、龍膽亮銀槍。三國時期蜀漢“五虎上將”之常勝將軍趙雲所用的兵刃。趙雲最經典的片段莫過於長坂坡救主,之間趙雲左手青釭劍,右手亮銀槍,跨下白龍馬,一身白盔白甲,長坂坡單騎救主,於百萬曹軍中往返折殺,所向披靡。

不過涯角槍與其他槍不一樣,趙雲的槍法追求的是速度和技巧,因而涯角槍的槍桿重量極輕,也不知道是什麼材質所造,韌性極佳;而涯角槍的槍尖似乎是萬年寒鐵所鑄。趙雲一登場即和河北名將文丑大戰,救了公孫瓚,曾和多名三國名將對戰,衝鋒陷陣罕見敗績。

以上便是三國說起傳說中的四杆神槍,其實從趙雲和孫策的槍可以看得出來,其實最好的並不一定是最適合的,就如論珍貴程度,趙雲的涯角槍不一定比得上孫策的霸王槍;所以說,一杆神槍,還是要用在會用的人手中,不過其實趙雲也不一定就比孫策強,只能說論戰績和名氣,趙雲在孫策之上。

上一篇:荀子日課239丨仁義之師是踏踏實實訓練出來的,以實力為後盾
下一篇:明朝皇帝真不值錢,戰敗被俘後,大臣們不僅不贖回,還另立新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