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山東出土失傳竹簡,揭開孫臏偽善的真面目,難怪會被龐涓挖膝蓋骨

東周後期到秦國一統中原前,歷史上出現了一段諸侯紛爭、混戰不休的歷史階段——戰國時期。戰爭除了需要兵力,更加缺乏的則是最好的謀士,因此“縱橫家”成為了這個時代特定的產物,這是一個獨特的“謀士群體”,他們朝秦暮楚、反覆無常,卻都是攪弄風雲的人物。

其始祖乃戰國時期的鬼谷子,因為他一直隱居在鬼谷而得名,然而除了鬼谷子之外,他的四大弟子也成為了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他們分別是:孫臏、龐涓、蘇秦、張儀,這些人神秘莫測,謀略過人,其中孫臏、龐涓最擅兵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昔日的同門師兄弟最後卻因為種種緣由,變成了仇敵。

龐涓孫臏,兩人本是同窗,一起拜師學藝,學有所成的他們都想要擇明主,一展才華。但與其說這個是一個求生存的年代,不如說這是一個暗自較量的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如此,縱橫家與縱橫家之間也是如此,哪怕師出同門!哪怕曾同甘共苦!

龐涓後來在魏國擔任魏惠王的將軍,並且將孫臏也請到了魏國,然而,這一請並不是覺希望兩人共創大業,而是出於嫉妒,他一直認為自己比不上孫臏,於是給孫臏捏造了罪名,並且對他施行“臏刑”和“黥刑”,砍掉了孫臏的雙腿,後來人們一直叫他為“孫臏”,也正是因為他受過“臏刑”,其本名原為孫伯靈。

身體殘疾的孫臏,最後在齊國使者的引薦下投奔了齊國,併成為了齊威王的軍師,同樣他和龐涓也結下了仇,在這個年代,沒有那麼多和解,更多的是睚眥必報。此後,歷史典故中的“田忌賽馬”、“圍魏救趙”都體現了孫臏的足智多謀。

尤其是“馬陵之戰”,孫臏更是報了當年的斷足、黥面之仇。史料中的記載是這樣的: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救助,而孫臏再次採用當年用過的“圍魏救趙”之術,誘惑龐涓退兵,日夜兼程的追擊孫臏,最後災在馬陵遭遇埋伏,感嘆智窮,於是自刎而是(也有一種說法是亂箭射死),孫臏大仇得報。

如此看來,孫臏一直是一個正面形象,龐涓則是那個惡人,最後還因為智謀不足而亡,死不足惜,甚至還有人評論說:“龐涓暴虐早身亡,孫子忍之無恙。”道出了龐涓的惡,也讚揚了孫臏忍辱負重。

歷史就像一個羅生門,勝利者書寫的真相總是帶有7分真,3分假。直到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一批失傳已久的竹簡,其中包括了《擒龐涓》,裡面更加詳細地描繪了當年龐涓之死的真相,揭開孫臏偽善的真面目,其實當年的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當年的“圍魏救趙”事件還得重新說一說,公元前354年,魏國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田忌本想直接去趙國解圍,出兵增援,然而,孫臏卻阻止了田忌,而是派兵直取大梁,也就是魏國的首都,這樣以來魏國就會撤軍帶來救大本營。

然而事情也並沒有這麼簡單,魏軍雖然伐趙,但仍有部分兵力防備不時之需,魏武卒(戰國四大強軍之首)尚有餘威,要想真正打贏並不容易,於是孫臏建議先取下平陵,此地乃魏國的戰略要地,齊軍要想取下平陵也不容易,還需繞過宋、衛兩國,糧草難以運達,本來攻打魏國就非明智之舉,而孫臏還派最不擅長帶兵的將領去攻打桂林城,這就造成了齊軍不懂兵法的假象。

果然,這兩路軍被殺的片甲不留,兵不厭詐,但是在戰場上,誰又會令如此龐大的軍隊白白送死呢?所以龐涓更加確信是孫臏指揮不當。隨後,孫臏又輕裝上陣,直奔魏國國都大梁,這更加讓龐涓覺得他不自量力,隨即龐涓從趙國撤退,回來救魏,而他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滅掉齊軍。誰知孫臏設下埋伏,成功完成圍魏救趙。

從這裡也能看出,孫臏並非是一個完全的英雄人物,他從一開始就已經想好,派出去的兩路軍是當炮灰使的,這一仗可以看出,孫臏為了報仇取勝,完全沒有把那些士兵的生命當回事,從道義的角度看,這是不道德,這一仗雖然勝利,卻太過殘忍和無情。同時,也揭露了他偽善的真面目,他和龐涓都受鬼谷的自利之術影響,

再來看,當年龐涓嫉妒他的才能,卻還是手下留情,沒有將他殺死,但是龐涓卻死於孫臏刀下,這雖然沒有誰是誰非,但是畢竟有同窗之誼,所以他和龐涓其實是一類人,這麼看來,也難怪當年會被龐涓挖膝蓋骨。

上一篇:奇葩女人掌權 毒死兒子立孫女為帝 騷操作後被淹死
下一篇:1743年的夏天,號稱是“中國最熱夏天”,究竟有多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