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魯康公尊崇周禮,魏惠王稱王中原,齊國與楚國大戰在即!

大家好,我今天百忙之中抽空給大家帶來以下這篇文章,歡迎大家一起品鑑!

《史記》載:共公二十二年卒,子屯立,是為康公。康公九年卒,子匽立,是為景公。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魯康公,魯康公是魯共公的嫡子,魯康公的執政時間大約有九年。雖然距離天下大變還有一百多年,可是中原格局已經呈現出逐漸清晰的面貌,像魯國這樣的國家已經無法參與中原事務。魯共公就曾親率近臣們前往魏國朝拜魏惠王,而夾雜在齊楚魏之間的魯國,多年之間受到戰爭的影響,國家崛起的希望極度渺茫,唯獨殘存的就是魯國保留著相對完整的周禮,所以當時的學者們往往都要以魯國為學習周禮的參照。可是在強國們眼中,是不是“尊尊親親”,已經不再重要,魏國當時就已稱王。

在魏惠王稱王之前,事實上魏國遭桂陵之役,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但魏國與齊國的對攻戰正在加劇,對於魏國軍力有著摧毀性破壞的馬陵之役即將發生,而魏國人顯然還沒有意識到危機的所在,魏惠王受到商鞅的蠱惑,“廣公宮,制丹衣,旌建九旌,從七星之旊”,儼然用了天子的規制,超越了作為諸侯的本分,所以才有“乘夏車,稱夏王”,而其間有重要的逢澤會盟,糾集的諸侯國中就有宋、衛、鄒、魯等國,實際上這些小國甚至已經很難發動大軍參與大國稱霸。這即是魯康公即位前後的國際格局。

而在魏國的馬陵之役後,西方的秦國在商鞅的變法而後強大起來,逐步蠶食魏國邊境並收復河西之地,而韓趙等國趁魏國衰敗之際大肆發展軍力,與魏國稱強。至於齊國和楚國則更是落井下石,紛紛把槍口對準魏國。正是在這種時局動盪中,魯國人顯然認識到附庸的強國不應該再是魏國,轉身將目光看向了北方的齊國和南方的楚國。作為世仇齊國而言,魯人的內心中始終存在某種牴觸情緒,至少當年三桓的諸多邊境土地在齊國侵佔而後就再也沒有歸還過魯國。因此魯康公聯盟的物件最終選擇了楚國。

史書中有“楚將伐齊,魯親之,齊王患之”,當時的楚國已經攻滅了南方的強國越國,國境線西達巴蜀,東西海岸線,可謂是南方最強之國。當楚國派遣大軍北進中原,要與齊國人開戰的時候,魯康公理所當然的要與楚國結盟,這是齊國人的憂慮所在,齊國人派遣使臣張丐前往魯國為說客,目的就是要請求魯國在齊楚戰爭呈中立之態。這個時候的齊國打敗了魏國,國力至強;楚國兼併了越國,盛世巔峰。夾雜其間的魯國,其實選擇哪一個,都能是如虎添翼。那麼,魯國人會作何抉擇呢?

顯而易見的是魯康公並沒有認識到魯國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反是受到張丐的理論蠱惑,所謂“楚大勝齊,其良士選卒必殪,其餘兵足以待天下;齊為勝,其良士選卒亦殪”,張丐既沒有否定楚國的軍力,也沒有否定齊國的軍力,而是承認兩個大國對戰必將是血流漂杵兩敗俱傷,魯國人要能得到最大利益自然就是趁雙方戰爭的最後,只要支持勝利者就能成為最後的收割者,能夠得到戰勝國的認同,就是所謂的“以魯眾合戰勝後,此其為德也亦大矣”,可見魯康公依附齊楚的任何選擇,都是心存僥倖,為的是讓魯國能夠取得最大的利益,根本不是周禮那套所謂的“尊尊親親”,這是人性的弱點,跟周禮半毛錢關係也沒有。

史書中說,“魯君以為然,身退師”,魯康公看來並不是個尊崇周禮的國君。

上一篇:西周帝國的三大建國者,他們的夢境裡都有過什麼?
下一篇:燕侯克的“百家姓”,他們臣服了燕國,燕國成就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