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太平天國最牛“另類王”,石達開出走他挑大樑,慘死後侄子神復仇

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洪秀全自從起義後在安慶封了“五大王”後,“王”便成了太平天國的頂樑柱,後來定都天京後,洪秀全又陸續封了一些王,而到了後期,甚至一度封王氾濫成災,讓“王”變得不再有“王”的實力和地位了。

下面,我們就來看太平天國一位特殊的“王”——沃王張樂行。

張樂行,安徽亳州人,他出身於典型的“富二代”家庭,他的父親是當地名震一方的大地主。張樂行之所以還要加入“造反”行列主要原因是:張家主要是靠“販鹽”、“開賭局”為生,和官府利益衝突嚴重,儘管花錢去“擺平”,但和官府的矛盾還是很深。再加上清政府實在太過腐敗,太過欺壓天下民眾,而一向正直的張樂行對此很是不滿。

1851年12月,張樂行眼看時機成熟了,拉攏一幫“鹽販”發動起義,正式走上了“革命”之路。

一年後,張樂行覺得孤軍做戰力量過於單薄,於是選擇了抱團取暖——在雉河集和18路“捻軍”歃血為盟,結為生死兄弟。之後,他被推舉為盟主。之後,他花了四年時間,使得手下軍馬超過了10萬人馬,於是自稱為:大漢明命王。隨後,勢力如日沖天的張樂行橫掃淮北清軍如,天下為之震動。

為此,清廷派重點去圍剿。結果在亳州大戰中,因部下叛變,他所率的“捻軍”腹背受敵,大敗而歸。之所勢單力孤的“捻軍”選擇了“死守堅城”的做法。

就在他情勢危急之時,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向他投來了橄欖枝,張樂行於是帶領所屬的7萬軍隊選擇了第二次抱團取暖,他順勢加入了太平天國的陣營,共同對付清軍。

後來,太平天國失敗後,被捕的李秀成在《自述書》中說:“當過六安,上三河尖,招引張樂行。那知張樂行先發龔德樹、蘇老天半路相迎。當即計破霍丘縣,攻破此城,交張樂行為家。”張樂行加入太平天國後,不但有盟軍支援,而且還有自己的根據地,這對他來說當然是雪中送炭的好事。

此時張樂行加入太平天國,還帶來7萬兵馬,雖說不全是精銳,可緩解了因翼王石達開率兵(10萬精銳)出走而造成之“兵慌”,算是給太平天國“雪中送炭”了。

1858年10月,湘軍第一悍將李續賓率8000精銳老兵,連克太湖、潛山、桐城、舒城,兵鋒直抵三河鎮,目標直指廬州。關鍵時刻,張樂行奉命率本部兵馬與廬州守軍繞道三河,攻打桐城清軍,阻止了李續賓的援軍。為陳玉成和李秀成取得三河大捷、全殲6000湘軍立下了大功。

李秀成在自述中說:“三河大勝,有賴張樂行、龔德樹之幫忙。”而天王洪秀全也很是高興,受封有功的張樂行為沃王千歲。

當時洪秀全對王爺還沒有“濫封”,因此張樂行“沃王”的含金量還是很高的,對此,張樂行很是感動。

然而,隨後,張樂行卻和太平天國產生了“間隙”,原因是三個字:挖牆角。挖什麼牆角呢?

原來太平天國後期的絕對雙驕陳玉成和李秀成因為形勢的需要,不由從他的“捻軍”中挖掘人才。剛開始,張樂行也不介意,凡正都是一家人。但後來越來越頻繁,他感覺自己所率之部都要被“歸化”了,心中自然也就有了不滿,之後他有點滿足於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不圖發展了。

但他的好日子很快就到頭了,1863年2月,清朝最厲害的秘密部隊僧格林沁率2萬鐵騎出動,再加上各路清軍、團練配合,一起合圍張樂行。當時的太平天國風雨飄搖,自顧不暇,因此支援部隊也幾乎沒有。張樂行在被圍攻數月後,眼看要炮盡糧絕了,只好出城與之決一死戰。結果就在這時,捻軍長槍隊首領董志信卻給他背後捅了一刀——投降了清朝,反戈一擊。腹背受敵的張樂行大敗而逃。結果在逃亡的過程中,捻軍藍旗首領李勤邦也選擇了叛變,他聯合安徽巡撫英翰,把張樂行及家人都活捉了。

之後,清朝給予的判罰是:凌遲處死。

行刑時,張樂行視死如歸,一聲吭聲。清軍惱怒之下,直接將他兒子張熹的肉塞進他的嘴巴里面,場面十分殘忍。而張樂行的妻子杜金蟬給的處罰方式是——騎木驢,場面十分恐怖。

然而,張家人並沒有就此被斬盡殺絕,兩年後,接過張樂行衣缽的侄子張禹爵率捻軍在山東高樓寨設下“口袋陣”,結果成功殲滅僧格林的蒙古鐵騎7000餘人,僧格林沁慌亂之下向麥田逃跑,被小兵張皮碰了個正著,一刀斬於馬上,僧格林沁和他的鐵騎從此都煙消雲散。

張禹爵這樣為張樂行報仇雪恨了,想必張樂行九泉之下也會感到欣慰吧。

上一篇:慈禧死後,大太監李蓮英去哪了?他歸隱後請八個保鏢,結果仍悲催
下一篇:元末第一猛將,若陳友諒早點聽從,天下就會更換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