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相信大家都讀過這麼一句千古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裡面的一句名言,表達了他為國為民的偉大政治抱負和情操。那麼范仲淹究竟有何經歷呢?他為何會寫下這句名言呢?

宦海浮沉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歲的范仲淹進士及第,進入了仕途。乾興元年(1022),真宗去世,13歲仁宗登基,太后劉氏垂簾聽政。天聖六年(1028年)六月在晏殊的推薦下,范仲淹當上了秘閣校理。

范仲淹是個正直的人,天聖七年(1029年)劉太后生日的時候,宋仁宗要給在朝堂上行大禮給劉太后祝壽,范仲淹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如果是在內宮,宋仁宗行大禮也無妨,因為那是家禮。但是在朝堂之上就變成了國禮,宋仁宗和劉太后是君臣關係,哪裡有君給臣行禮的道理。

同年,范仲淹又上書劉太后,請求還政於宋仁宗。結果觸及到劉太后的忌諱,被貶到了外地當地方官。但是,范仲淹的所作所為卻給20歲的宋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對范仲淹很是欣賞,因為他不畏權勢。

范仲淹在仁宗親政期間曾出將入相,大致在慶曆年間。但是此前,范仲淹卻曾經兩度遭貶。

宋仁宗親政後把范仲淹調回了京城。但是在1034年的正月,46歲的范仲淹,因為管了宋仁宗的家事,勸皇帝不要無故廢郭皇后,被宋仁宗從右司諫的位置上被貶睦州知州。

第二次被貶是范仲淹由於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任用親信,便向仁宗皇帝進獻《百官圖》引發了呂夷簡一派和范仲淹一派規模浩大的朋黨之爭。結果宋仁宗卻選擇了庇護呂夷簡,最後范仲淹被貶到饒州當知州。

慶曆新政的失敗

公元1038年,在北宋西北的夏國第三代國王李元昊在興州建立了都城,自己稱為皇帝,定國號為大夏,併發兵侵犯宋朝邊境。這時呂夷簡力薦范仲淹負責西北戰事。從這以後,范仲淹就在西北建功立業,為抵禦西夏做出了不俗的成績。一直到他被召回朝廷推行“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是由於北宋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而此時遼和西夏又分別威脅著北宋北方和西北邊疆。在如此激烈的民族和階級矛盾交織在一起之時,宋仁宗才任命范仲淹進行改革。

而范仲淹的改革,也是在朝廷的催促之下,倉促進行的,很多細節並沒有完善,推行起來遭到了很大阻力,這也讓范仲淹心力交瘁,特別是朋黨論,讓仁宗對他產生了猜忌,這進一步使得范仲淹在以後的行事方面,沒有之前那種鋒芒,變得小心翼翼了。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遼、西夏對宋朝的威脅相繼解除。於是,宋仁宗先後罷免了范仲淹、富弼等人,讓他們去擔任地方官。“慶曆新政”不到一年就這樣以失敗告終了。

范仲淹的結局

慶曆六年(1046年),58歲的范仲淹在貶所鄧州,寫下了聞名天下的《岳陽樓記》,表達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畢生追求,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實寫照。

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范仲淹被調往潁州,那時的他已經是頑疾纏身,但是范仲淹依然不顧病重中的身體,帶病趕路,沒想到在趕路的途中,就因為病重離世了,享年64歲。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上一篇:即使你不曾看過水滸,但僅憑綽號便能將其人瞭解,梁山好漢名不副實的綽號
下一篇:溯源加拿大土著“人間蒸發”——撕頭皮:1725年新大陸的示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