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隆慶開關,大量白銀內流。為什麼明朝沒有步入資本主義?

隆慶開關後發生在隆慶元年即1567年,初步確立開關事宜是在穆宗登基不到一個月時,當時穆宗皇帝。詔告群臣說:“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福建巡撫都御史涂澤民上書曰“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也就是說將民間的貿易予以合法化。私販為走私商,公販為合法商人,並且可以遠洋進出口貿易。)穆宗皇帝隨即批准了這個建議,從而拉開了隆慶開關的大幕。從此以後的近一個世紀,世界上1/3的白銀流入中國,2/3的世界貿易與中國有關。中國一躍成為了世界上第一貿易大國,而透過海外貿易的發展江南地區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迅速,製糖業、紡織業等都出現了專門化生產。

那麼明王朝在實現了大量的原始資本的積累的情況下為什麼沒有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呢?筆者認為隆慶開關之後,明朝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社會制度。

一、落後的社會制度扼殺了其走向資本主義的可能性

1、政治制度的落後性

從總體上看當時的明帝國使國家的君主專權達到了頂峰,尤其是宰相這一職位的廢除,使君權徹底戰勝了相權。而錦衣衛和東廠的設立又使得君主專制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強化,尤其到了萬曆時期皇帝居然可以三十年不上朝,卻可以操控整個國家。這讓筆者不得不感嘆明朝的制度的完善,對比趙禥真為他感到可惜。另外,明太祖朱元璋規定科舉取試只能做八股文,而寫的文章也要從四書五經中尋找論點和論據。這就造成了相當大的一個問題,那些透過殿試的進士老爺們完全成了只知三綱五常的“書呆子”,使他們的眼界只能侷限於儒家思想的框架下,從而失去了創新的能力(王守仁除外)。甚至到了明朝晚期,許多官員完全成了混吃混喝的“應聲蟲”。我認為如果政府的官員都成了迂腐的行屍走肉,那麼國家就會失它去應有的活力,成為劃過廣袤歷史星空的流星。

另一方面,就是言官制度,縱觀整個明朝的政治結構。言官無疑是最特殊的一個群體。雖然他們官職不大,卻職權廣泛。上能彈劾皇帝,下能監督百官,按查地方。而明代言官可以說有讀書人的風骨,他們不懼生死,不畏權貴。在眾多的政治事件上都發揮出重大的作用。如大禮儀事件、震門之冤、張居正改革等。可以說整個明代的官員很少有沒有被言官彈劾的。正是由於言官們如此巨大的作用,所以使得許多官員不敢跨雷霆一步,處理政務的時候都是謹小慎微,生怕自己有把柄落入他人的手裡。而久而久之大明官場的許多官員都形成了“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良好品質。

2、經濟制度的落後性

一方面,明王朝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樣經濟上是“以農為本”的小農經濟體制,統治者重視對農業的保護和發展。明史中記載:“取財於地,而取法於天。富國之本,在於農桑。”而忽視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甚至對於民間的商業活動,尤其是海上貿易有著嚴格的限制(只是在明前期)。

另一方面,明朝的賦稅制度也是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制定的,前期對於國家穩定取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後期極大的限制了經濟的發展。例如在萬曆年間,一個富裕的地方的賦稅可以達到20%,而一個貧窮、落後地的地方賦稅只有8%或者10%左右。然而這並沒有使當時的人民能夠有多富足,只是實現了富裕地區與貧窮地區的一個平衡。而對比同時期的英國,其人口只有我們的1/30,但稅收卻以我們相當(當時的英國已經透過“圈地運動”部分農民已經脫離了土地,成為了自由的勞動力)這足以說明我們的法律制度和賦稅制度不適應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只是維護君主專制的必要手段,我們落後的經濟制度和低效的政府不能,也不可能使我們國家的經濟過渡到資本主義。

3、海關制度的缺失和皇權的隨意性

隆慶開關之後,朝廷在福建漳州府月港設立了對於貿易事宜的管理機構。並且委命專門官員管理東、西二洋貿易。但是,在萬曆年執政中期,卻直接派宦官作為稅官。而所獲得的國稅關稅收入,也由此成為了皇帝的“零花錢”。以至於這筆可觀的收入沒有真正用到明朝的商業活動中去,也沒有投入到國家的國防建設上去。而從始至終明朝都沒有一個完備的海關管理制度,當然這也有政治因素存在,畢竟明朝前期倭患嚴重,但是這也不能掩蓋其海關建設的缺失性。如果當時能把貿易所得應用於工商業的發展,可能明朝真的會轉型成為一個新體質下的國家,也許種花家就不會經歷那麼多苦難了。

二、晚明政局的動盪及金融市場的混亂

1、明晚期的社會環境使工商業發展失去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

明朝晚期,我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小冰河”時期。全國各地遭到了糧荒,並且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且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不光有天災,更有持續不斷的人禍。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外有後金騎兵的頻頻扣關,甚至在崇禎十六年,再度進關,一直打到山東方返回關外。社會環境的長期動盪對於國家經濟發展來說,打擊無疑是巨大的。國家的大量財政收入都被用到防衛後金入關和剿滅農民起義上了,甚至於在崇禎年間國家一年的收入都不足以為士兵開響了。所以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何談發展經濟?更別提過渡到資本主義了。

經濟方面,由於大量的白銀流入到中國。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物貴銀賤,以至於國家不得不減少白銀的流入。這雖然在當時起到了平穩物價的作用,但是也為以後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由於白銀流入的減少,結果由於流入市場上的貨幣大量減少。同時我國又是一個銀本位的國家,政府嚴重限制黃金的使用,所以就導致許多人將自己手裡的貨幣貯藏起來,起到保值的作用。而這一舉錯又造成了市場的通貨緊縮。以至於在陝西糧荒的時候國家甚至無錢可調。

政治方面,自萬曆年以來,官員的任命就出現了非常大的空缺。明史載:“三十一年春三月戊午,吏部奏天下郡守闕員,不報”以及“三十二年春二月壬寅,閣臣請補司道郡守及遣巡方御史,不報。”等等, 由於皇帝的懈政,而國家不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每年都有大量官員空缺。甚至曾經出現過連內閣班子都不全的情況。這一狀況造成的後果就是,帝國的運轉完全陷入到了一個停滯的狀態,無論經濟還是軍事上都造成了極大的混亂。所以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經濟發展完全處於了一個失控的局面。

另外,雖然明政府將“私販轉變為了公販”。但是海上走私仍然縷禁不止,甚至在明朝末期再度出現了海盜走私,而且這些海盜不同於之前的倭寇。他們都是由官商勾結而形成的武裝走私集團,比較有名的如鄭芝龍集團,其專門打劫商船和從事海上走私活動,但是他當時的身份卻是福建水師提督。其次,那些憑藉海上貿易陡然而富的富商們,他們深受地主思想的毒害。將貿易所得大量的白銀都用來購置田產,而沒有把白銀投入到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上面。這就使得手工業、商業規模沒有能夠辦法擴大,使得江南地區即使出現了專門化和以僱傭關係為標誌的資本主義萌芽,也不能發展成為資本主義。

2、金融市場的動盪是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重大阻礙

明初時期,明帝國的主要流通貨幣就是大明寶鈔。明史食貨志中記載:“明初,沿元之舊,錢法不通而用鈔,又禁民間以銀交易,宜若不便於民”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明帝國是禁止使用白銀的,但是大明寶鈔有很多侷限性。例如,在洪武年間大明寶鈔是不能用來繳納賦稅的。而明朝官方對於大明寶鈔的發行辦法也是有很多的缺陷。政府沒有充足的準備金,沒有完善的發行計劃,對於大明寶鈔可以說是無節制的發行,這直接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如在永樂年間,米價為一石三十貫,而到了宣德年間米價已然漲到了一石五十貫。致使人民紛紛將拋棄使用大明寶鈔,而改用銅錢。但是銅錢價值小且非常不便於攜帶,由於種種原因在正德年間白銀開始成為了民間的主要貨幣,而隆慶開關之後白銀最終成為了我們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而從金融市場角度來看我國在隆慶年間也基本確立了銀本位制,所以當白銀大肆流入造成通貨膨脹時,沒有更加保值的貨幣取代白銀以用來市場流通(當時的黃金只限於官方交易,民間是不能用的。)所以,金本位的缺失使我國當時的工商業發展陷入了停滯,從而也失去了邁向資本主義的機會。

總結:

隆慶開關以後,我國成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貿易大國。這為我們國家帶來了鉅額的財富,使明朝的經濟又重現了明初時期的活力。同時在經濟方面促進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使製糖業、紡織業等產業出現了產業的專門化;在政治上,為萬曆三大徵和張居正的經濟改革提供了物質基礎。在思想上,促進了明末的思想解放。甚至提出了建立一個類似於西方模式的近代國家的觀點;在文化上,加強了我國與歐洲國家的往來,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條件。但是,由於當時的封建專制統治和儒家思想的侷限性使得我們沒有走上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大量白銀流入造成的通貨緊縮也為明朝滅亡埋下了伏筆。

所以一個好的政策也要有一個好的實行方法和管理,不然即使成功也會功虧一簣。

參考資料:《明史神宗本紀》

《萬曆十五年》

《明史食貨志》

《明史莊烈帝本紀》

上一篇:美豔負責人為付水電煤,在娛樂圈奮鬥,為愛發電
下一篇:清朝最走運的皇帝,自己不爭,父親為他解決其他兄弟,他穩坐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