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桂林的自然美與人文美交融在一起,成就了舉世聞名的桂林山水

桂林不僅以甲天下的自然山水名聞遐邇,同時也是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桂林先民早在三萬年前就已在洞穴中譜寫自己的歷史,當步入文明社會後,秦始皇以一道靈渠把五嶺化為坦途,中原文明沿灕江而下,與當地質樸的百越文化相融匯,創造了兩千年與山水輝映的桂林歷史文化。今天,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在一起,構建出桂林獨特的歷史地理文化旅遊。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名城。由於名城的民族習性的不同,文化特徵的差別,加以歷史的沉澱,形成了自己城市的鮮明特色和風貌。這些獨具特色的風貌,就是城市的個性。桂林和所有的歷史文化名城一樣,既有共性,又有著十分鮮明的個性。自古以來,桂林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處於荊楚之地與百越之地的交匯之處,成為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結合部,是中原文化、儒家文化與嶺南百越文化的雜交之地。桂林以她的山奇水綠引來了多少詩人的詠歎、謳歌和讚美。韓愈的“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黃庭堅的“桂嶺環城如雁蕩,平地蒼玉忽嵯峨”,已成為評價桂林山水的名句。

(一)以甄皮巖為代表的史前歷史文化豐富多彩。

桂林寶積山發掘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的兩顆人牙,證明距今三萬年前桂林就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更為豐富,有甄皮巖、轎子巖、丹桂巖、穿山岩等六十餘處。其中甄皮岩土的文物更為豐富,是目前全國最豐富、最完整的洞穴遺址。在百餘平方米的遺址中,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磷屯斧、鑿、矛等石器,鏟、刀、勺、蚌飾等蚌器;錐、鏈、針、異等骨器;罐、豆等陶器。這些豐富的遺蹟、遺存證明了甄皮巖的先民們用自己的雙手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發掘出土的石器中,有打製磨製石器,證明了原始人類已成功地使用石斧等複合工具;豬骨,豬牙的發現,將野豬的馴養追溯到九千年以上,桂林可視為家豬飼養的發祥地。

在甄皮巖火堂灰坑周圍,出土了十八具人骨,其葬式有母子合葬,有男女老幼親近叢葬,這些葬俗部分地保留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特徵。大約在距今四、五萬年前,我國原始社會進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階段,而在距今約六、七千年的時候,我國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步進入繁榮時期。甑皮巖遺址表明,當時桂林已有母系氏族公社存在。在那艱苦的歲月裡,居住在桂林的原始人,和全國其它地區的原始人一樣,以頑強的意志與辛勤的勞動,在開拓壯麗的河山。墓葬中特殊的“曲肢蹲葬”,反映了太古人類起死回生的原始信仰。甄皮巖的科學發掘,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考古的空白,最近在臨桂二塘洞穴遺址出土的大量遺物,更豐富了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遺存。

目前,桂林史前文化尚處在拓荒階段,一些重大問題亟待我們去論證、研討。從寶積巖先民到甄皮巖先民,其間二萬多年的歷史還是一個謎,需要進一步發掘,才能揭示遠古人類與大自然的搏鬥、奮進的生活歷程。如能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對描述我國上古史將是一個偉大的貢獻。

(二)以靈渠為代表的水利歷史文化壯舉空前。

秦朝和唐朝先後在桂林南北修築了舉世聞名的人工運河一一靈渠和相思棣。相思棣又名桂柳運鳳又稱“陡河”。由於時代衍進,人民生產,生活的需要,靈渠的水運已不敷用,必須開挖新的運河航道以補靈渠水運之不足。於是便於唐長壽元年(公元692年)開鑿了相思棣運河。使之上通灕江,下達柳江。

相思棣的修建,對我國嶺南和西南的開發與發展,以及經濟、文化的繁榮有過積極的貢獻。唐代人工新鑿的運河,史籍記載不可多見,相思棣實屬倖存的佼佼者。它的存在,有力地說明了唐朝國力的強大,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靈渠始建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歷代勞動人民用自己智慧、勤勞的雙手塑造了這座中國歷史文化的豐碑,並孕育了古代嶺南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它與鄭國渠,都江堰同被稱為我國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鄭國渠是古代關中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至今雖仍能折射出歷史文化的光環,但名聲遠不及靈渠響亮。人稱“天府銀河”的都江堰,無論是設計思想,或是佈局規模,可謂達到了秦代人工運河的頂峰,靈渠與之比較:從宏觀上說靈渠工程不如都江堰雄偉、壯觀。從微觀上說,靈渠的科學設計比之都江堰難度更大,結構佈局更為審慎、周密、精細。

從中不難看出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同時可以發現內中蘊藏著繼承和發展,不斷革新的無窮創造力。靈渠設計之科學,結構之靈巧,工藝之精當,被譽為“世界奇觀”。靈渠的開鑿,溝通了湘漓二水,接通了長江與珠江水系,對發展水運與水利,開發嶺南,繁榮經濟,促進南北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曾起過重要作用,並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勳。然而,有別於灕江、勝似江南水鄉的相思棣人工運河,至今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如睡美人一般蜿蜒於桂林市東南,長期不被人們發現與利用。大溶江與靈渠交匯的三角洲上的秦城遺址,鳳凰山與獅子山之間的古嚴關,靈渠上架設的不同形式、風格迥異的十三座古橋,以及華南等一峰苗兒山的原始森林中的活化石一鐵杉,都是靈渠古代文化風景線王一串閃光的珍珠。同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以秦以來桂林郡的古郡歷史地理文化

自商周以來,嶺南地區已與中原經濟文化有所交往,秦統一嶺南後, “徙中縣之民南方三郡,使與百粵雜處”。這是一次較大規模地矗移民“行動,客觀上促使嶺南地區廣泛地得到中原先進經濟和文化的影響。

桂林郡為秦始皇於嶺南地區設定的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之一,初設於公元前214年,行政中心設於布山縣(在今貴港市,根據最新的資料也有可能在來賓市象州縣羅秀鎮的軍田村)。桂林郡於秦末為南越朝所轄,西漢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因南越國內亂派路博德率軍南下,翌年南越滅亡,改置鬱林郡,郡治仍為布山縣。統轄布山、安廣、河林、廣都、中留、桂林、譚中、臨塵、定周、領方、增食、雍雞等縣。即現今南寧、貴港、百色及柳州大部分地區,玉林北部地區,河池東部和南部地區。 秦漢時期,祖國南疆與全國各地的聯絡更加緊密。中原地區的一些漢族人民,取道湘江,經靈渠,下灕水,移居嶺南,從而加強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也便於彼此學習。那時,內地的鐵器、耕牛以及科學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源源南下,與日俱增;嶺南的象齒、犀角、玳瑁、翡翠、珠璣、銀、銅、水果,也行銷內地,譽馳中原。位於南北交通通道上的桂林,進一步得到開發,桂林地區的社會經濟形態,也逐步由奴隸制過渡到封建制。

(四)以靖江王陵、王府為代表的明代藩王歷史文化宏偉壯觀

由於桂林歷來是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西南的軍事重鎮,故歷代都十分重視桂林的城池建築,而且一代比一代擴大。宋城比唐城大,明城又比宋城大。明太祖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統治之後,建立了更為嚴密的中央集權統治。的封建統治,在強化君主專政的同時,南、山東、山西、陝西、湖廣、四川、為維護大明帝國實行了分封制,把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孫分封到河徵西等地。朱元璋的侄孫朱守謙襲封靖江王。由此,桂林開啟了作為廣西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時代。直至近代才將省會遷到南寧。

總之桂林是一座具有濃厚歷史文化氣息的城市,其歷史地理方面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值得研究與深入。

上一篇:一念永恆:白小純一句:“鐵蛋說這是孝敬您的”,李叔滿臉黑線
下一篇:中國自行設計的首枚空空導彈——講講霹靂-3空空導彈研製過程